馬特馬克壩

馬特馬克壩位於瑞士南部瓦萊(Valais)州羅訥河支流薩斯菲斯普(Saaser Visp)河上。厚斜牆土壩,最大壩高120m。水庫有效庫容1億立方米。電站裝機7.4萬kW。該工程於1960年開工,1967年竣工。

簡介

壩基基岩為結晶岩,主要為片麻岩,走向以南西,北東為主。上部沉積層,最大厚度80m,滲透係數為10-3~10-1cm/s。 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3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2.2億立方米。在正常蓄水位2197m時,水庫長3.2km,蓄水面積1.89平方公里。還利用長12.3km和1.4km的引水隧洞從右岸下游3條支流和左岸下游2條支流引水,增加了集水面積51.1平方公里。

樞紐布置

工程主要建築物包括大壩、電站、溢洪道、中孔和導流洞。

大壩壩頂長780m,壩頂寬11m,最大底寬373m,體積1050萬立方米,壩頂高程2202m。上游壩坡坡度1∶1.7~1∶2.1;下游壩坡坡度1∶1.55~1∶1.75,壩坡很陡。 電站位於左岸,裝2台機組,單機容量3.7萬kW,最大水頭465m,引用流量9.5立方米/秒。發電引水隧洞直徑2.9m,長3.9km。 右岸表部溢洪道隧洞直徑為4m,長480m,底坡4%,設計流量為150立方米/秒,進口高程2197m,無閘門控制。 右岸中孔泄水隧洞長118m,直徑2m,底坡2%,設計流量20立方米/秒,進口高程2174m,用高1.4m,寬2m的滑動閘門控制。 導流洞位於右岸,長968m,直徑3.2m,底坡2%。施工後期改為底部泄水隧洞,裝兩扇滑動閘門,寬度為0.9m,高1.5m,設計流量50立方米/秒,設計工作水頭135m。

工程施工

築壩材料取自下游300m高山上的沖積物。最細料作斜牆材料,使用19立方米半拖式底卸汽車直接上壩。中粒料用11t自卸汽車運上壩作為壩殼材料。大石塊用作護坡材料。反濾層和排水層的材料取自上遊河床,用索鏟開採,經篩分,用汽車運上壩。汽車將料運到指定地點後,攤鋪成30cm厚的土層,為避免卸車時礫石集中,分兩次卸料,每次鋪15cm厚。使用80t氣胎碾碾壓4遍,壓實厚度為25cm。 壩殼材料採用堆築方式,每層鋪土厚度為1.5m,不碾壓。 大壩設一道防滲斜牆,採用含粘土量為2%~4%的冰磧土填築。斜牆斷面較厚,壓實後滲透係數為3×10-5cm/s。斜牆上下游設定反濾層和排水層,水平寬度各為3m。在壩殼部分,每隔15m高設定一層水平排水層,厚度3m,最大斷面設了5層。在斜牆下游底部設排水廊道。 大壩施工使用1~2.7立方米的挖土機12台;19立方米底卸汽車及11立方米自卸汽車共60台;推土機25台;80t汽胎碾2台;裝料機3台(每台裝料600立方米/h);篩分機1套。 1962~1965年進行大壩填築。日平均填築量25000立方米,日最高填築量50000立方米。 壩體布置在80m厚的沖積層上,在沖積層中設10排灌漿帷幕,排距3.5m,孔距3m,中間4排直達基岩,其中第5排深入岩基20m,故其最大深度為100m。帷幕頂部厚約35m,底部厚約14m。 每米灌漿段分為3段,每段約33cm,灌漿管直徑49cm,孔徑1cm,孔距10cm,最大灌漿壓力60~80個大氣壓。 灌漿材料為水泥、粘土、膨潤土和"Algonet"化學劑。這種化學劑效果好,價格便宜。灌漿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在上游4排內,粘土與水泥的重量比為300∶100;

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在每排內粘土與水泥的重量比為300∶25~300∶75;

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在每排內使用膨潤土100kg/立方米,並摻入1%~11%的化學劑。

灌漿孔總進尺為71000m,截水面積2.01萬平方米,已處理的沖積層約46萬立方米,總計使用乾料(包括粉質粘土、水泥、膨潤土)和化學劑75000t,平均吸漿量為165kg/立方米。由於帷幕頂部不會灌得很好,因此,處理辦法是挖掉15m,作為斜牆的一部分,回填起來。 河岸岩基開挖到堅硬岩石後,進行岩基帷幕灌漿。分為3~4個階段灌漿,孔距為36、18、6m和3m。在河岸開挖灌漿隧洞,從壩頂直至河底,灌漿隧洞以下灌漿提前進行。在隧洞以上及斜牆與基岩接觸區的接觸灌漿於填築土壩後進行。總計進尺11300m,處理面積65000平方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