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龍[武術家]

馬海龍[武術家]

馬海龍,男,是一名太極拳大師。在武林中,許多人也許還不知道馬海龍這個名字。但是,凡是練習太極拳的人,沒有不知道吳式太極拳宗師吳鑒泉的,沒有不知道當代太極拳大師吳英華和馬岳梁的。馬海龍就是吳鑒泉的外孫子,吳英華、馬岳梁之子。

基本信息

馬海龍

馬海龍,面容平靜,舉止從容,言語平和,頗有大家風範。他演練的吳式太極拳,動作中規中矩,平靜安舒,如一江春水奔流不息,滔滔不絕,於平緩柔和中顯現出綿綿不斷地勁力。
與馬海龍先生長談,在他那平凡的話語中時常閃現出睿智的光芒。這時的馬海龍給人的感覺,已經不僅僅是個太極拳名家了,而是一位智慧的長者,一個學識淵博的學者。

出身武林入學府

馬海龍今年70歲,“7歲那年,我就開始跟我外祖父吳鑒泉學習太極拳,外祖父過世後,我又跟母親吳英華學拳。那時學拳,不完全是因為自己愛好,更多的是因為我們是太極拳世家,我們必須把太極拳繼承下來。”馬海龍說。正像許多中國的武術世家一樣,他們把祖傳的武藝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從小就嚴格要求,傳授給自己的子孫,就這樣,一代一代,流傳千古。
按理說,子承父業,作為太極拳大師吳英華和馬岳梁之子,又從小得到吳式太極拳宗師吳鑒泉的真傳,馬海龍順理成章應該成為武林中人,早早地就在武術界打出一片天地。可是,馬海龍從少年時代起就從未涉足武林,而是活躍在醫療科學領域。

馬海龍練習太極拳

20世紀50年代,馬海龍考入上海第二醫學院,學的是生物化學專業。畢業後,他長期在上海長寧區中心醫院的臨床實驗室從事技術工作,曾經任中心實驗室主任,職稱是副主任技師。作為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批知識分子,馬海龍感慨頗深:“我們這一代人是共產黨新中國培養出來的,對國家、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我雖然沒有進入武術界,可是我一直沒有間斷太極拳的練習和研究。受過高等教育對我現在研究太極拳理論有很大好處。因為古典太極拳理論的文字古雅難懂,沒有好的古文基礎是不行的。”他一再聲稱,研究太極拳理論是他的業餘愛好。
現在的馬海龍已經從工作崗位上退了下來,出身於武術世家的他終於又重返武術界--擔任上海鑒泉太極拳社社長之職。

子承父業傳太極

“說心裡話,我一直不願意擔任鑒泉太極拳社社長。因為我這個人比較喜歡安靜,不願拋頭露面,愛好研究問題,寫一些理論方面的文章。又加上我長期在武術界之外,對武術界內部的事不了解,所以當這個社長真有點勉為其難。”談到具有悠久歷史的上海鑒泉太極拳社,馬海龍感慨地說。
1985年,當時任上海鑒泉太極拳社社長的吳英華老人準備讓兒子馬海龍將來接替自己的社長一職。可是,馬海龍認為自己不具備這個能力,一直沒有答應。隨著父母年事越來越高,看著他們為太極拳事業的發展奔波勞碌,馬海龍深受感動。在母親和父親相繼過世後,馬海龍承擔起了鑒泉太極拳社社長之職。
在上海,鑒泉太極拳社是除了精武體育會外歷史最悠久的武術社團組織,是1932年吳鑒泉先生親手創辦的,已經成立有六十多年。鑒泉太極拳社一直致力於傳播吳式太極拳,培養了大批的太極拳人才,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擔此重任,馬海龍深感責任重大,用他自己的話說“總感到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舉行的太極拳活動

在鑒泉太極拳社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這兩年社裡的活動開展得紅紅火火。“我們拳社有會員400多人,每個月都組織活動,或舉行觀摩表演,或舉行學術講座。2000年我們參加上海第五屆國際武術博覽會,在會上,鑒泉太極拳社做了專場表演。我們還編輯出版了《鑒泉太極拳社紀念冊》,為武術界留下了珍貴的資料。2001年,我們多次參加國內舉行的太極拳活動。”馬海龍介紹道。

馬海龍太極拳功夫

馬海龍雖然自謙是“武術界的一名新兵”,可是,由於自幼秉承家學,又勤學苦練,太極拳功夫和理論造詣很深,所以他一出山就成了備受太極拳愛好者歡迎的太極拳名家。這幾年,他曾經三次出訪德國傳授太極拳,受到外國友人的歡迎。在國內,他參加各種太極拳大會,進行表演,舉辦講座,手把手地輔導,深受太極拳迷們的好評。對此,馬海龍先生認為,“作為一個老師,首先要具有獻身精神,要把太極拳當作一項畢生的事業來傳播。大師不是自封的,而是民眾給的。”他講到自己的父母,他們已是耄耋老人,還為了太極拳事業殫精竭慮,“這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作為後代子孫,不把太極拳很好地傳播下去,我們有何臉面去見列祖列宗?”馬海龍說。在珠海國際太極拳交流大會上,馬海龍作為吳式太極拳的傳人,每到一處都受到人們的歡迎,他也認真細緻地向國內外的太極拳愛好者傳拳授藝。

窮究拳理抓基礎

談到太極拳發展的現狀,馬海龍在欣喜之餘總感到幾分憂慮。要發展我們國家的國粹武術,必須抓基礎。現在我憂慮的是我們的武術基礎不太牢固。馬海龍說。他進一步解釋說,這基礎包括武術的技術基礎和理論基礎。武術的技術基礎就是基本功的訓練,“研究太極拳理論首先要研究古典的太極拳理論,這就需要具有很好的古文基礎。經過研究古典太極理論,我寫了一篇《太極本義》,全面解釋了什麼是太極。如果連這個概念都搞不清楚,是練不好太極拳的。”
“中國的傳統文化反映在武術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太極拳。有人把太極搞得很玄妙,其實它是一個很樸素的東西。世界上的萬物就是一個太極,太極就是陰陽轉化。老子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中間的意義是很深的。老子在這裡不僅僅是在講禍福關係,他是在講世界萬物的變化道理。太極拳的理論基礎就是建立在中國古典的太極理論之上的。”
“還有,什麼是太極圖?太極圖為什麼在宋朝出現?這就要研究歷史。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爭鳴到漢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再到宋朝,就出現了三教合一的潮流。當時,理學大師周敦頤等人經常在一起研討,這就導致了太極圖的出現。”
“學好太極拳,要有三個條件:第一是明白原理,也就是我前面講的要明白什麼是太極。任何事物,沒有理論基礎是不成的,包括武術在內,任何事物都要上升到哲學的高度,才能升華提高。第二是研究歷史,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借鑑。練拳也是這樣,我們也可以從我們過去的學拳歷史中得到借鑑,還可以向前輩們學習借鑑。我們的每一個動作做得好不好,都要反覆比較,自己去研究。第三是研究文化,提高文化素質。太極拳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是道家的行功,被稱做哲學拳、文化拳,不提高文化素質怎么行。”
馬海龍深入淺出地講著深奧的太極拳理論,他認為天下太極是一家,就說吳式太極拳吧,人們都說楊式太極拳分大架和小架,吳式太極拳繼承的是小架。其實,吳式太極拳和楊式太極拳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出現後來的差別,是楊露禪祖師因材施教的結果。這種分化不是人為的分化,是繼承革新的問題。”
最後,馬海龍說:“現代社會很浮躁,人們學太極拳也沒有耐心。有的人重視推手,不重視拳架,這是急功近利的行為。推手很重要,但是拳架更重要,不練習拳架是練不出柔化的勁力來的。小時候,外祖父教我們拳時,開始是不教推手的,要等到有了一定的基礎才學推手。”
“基礎很重要,一定要把基礎打好。”馬海龍反覆強調這一點。

黨員馬海龍

“如果三千元連我自己都養不活,那我愧為一個人;如果三千元能讓我帶領三千人走向富裕,那我不愧為一名當黨員”
一個大學生放出的豪言,誓言要用自己的力量帶領自己的相親們走向富裕!
他來自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的04級學生!他的道路不是很平坦,但是就是這不平坦之路讓他明白了,命運並非上天注定,有夢天翼就能飛翔“。
他很崇拜力帆老總,他說“異想天開,才會茅塞頓開;膽大妄為,才能大有作為”。相信馬海龍會用他的信念創造一個屬於他的未來!

天水師範學院Asia say.博鰲社社長馬海龍

男,漢族,甘肅靈台人。博物館學專業學士,中國博物館協會會員,中國小動物保護協會會員,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天水師範學院分會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會長。2010年11月起任天水師範學院Asia say
Asia say.博鰲社
.博鰲社社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