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格莊村

馬格莊村位於山東省海陽市東北部,盤石店鎮南部,地處東經121°19′,北緯36°51′之間。距市政府駐地19公里,東與高家莊相連,北與崖下村隔山相望,南與留格莊鎮接壤,西與徐家泊村為鄰,隸屬盤石店鎮。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馬姓由“小雲南”遷居此地建村,以姓命村名馬格莊。後有劉姓於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徐姓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遷居該村。繼之有郭、王、李、黃、高、冷、宋、鄭、薛姓等相繼遷入。
全村轄區總面積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大豆、花生、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640戶,1750人。有劉、徐、郭、王、李、高、冷、鄭、宋、黃、杜、董等12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徐姓、劉姓。
195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5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5.9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530萬元,人均純收入3058元。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942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72%、12%、16%,人均純收入3388元。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60公斤,總產16.2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412.5公斤,總產108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655公斤,比1978年增長了242.5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619公斤,總產86.4萬公斤。
1978年以來,村黨支部發動民眾栽植果樹。2000年,全村果園面積26.67公頃,產量達到50萬公斤,總收入40萬元。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1395萬元,其中農業收入655萬元,畜牧業收入720萬元,林業收入20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初期,該村有石匠20人,條貨組1個,木業組1個,小型修配組1處,地毯廠1處。改革開放以來,建油坊1座,磨坊1處;發展個體針織廠1家,職工11人,常年產值7.5萬元,純收入3萬元以上;個體石料加工廠1處,職工8人,常年產值20萬元,純利6萬元,稅金1萬元。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300人,收入240萬元,其中工業收入140萬元,建築業收入100萬元。
第三產業改革開放後,該村有個體商店3處,常年收入3.5萬元,稅金8000元。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350人,收入307萬元,其中運輸業收入50萬元,服務業收入40萬元,商飲業收入217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33年,村成立了初級國小,教師1名,學生40多人。1945年,有教師2人,學生120多人。1965年在“四清”運動中,中共煙臺地委組織部長劉新任該村工作組組長,申請上級撥款7000元,新建馬格莊學校校舍43間。學校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學質量穩步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40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僅50公斤,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粗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90公斤,全村總收入21萬元。2000年,全村總收入1530萬元,人均收入2935元。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298輛、機車25輛、電話235部、彩電290台、電冰櫃3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齊,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住房面積不足5平方米。自1989年以來,村黨支部做出統一規劃,開始新房區建設。至2000年,全村新建二層樓房7棟。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23平方米。
集體福利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事業逐步提高。1978年,建起大型水塔1座,供村民用水。1982年,全村用上電網供電;成立幼稚園1處,並成立了醫療站,有1名醫務人員,負責全村男女老幼的保健。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3年2月,徐思奎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該村第一名共產黨員。1944年成立黨支部,徐思奎任黨支部書記。後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劉書凱、劉書貞、徐進才徐增寶、劉海鎮、劉萬學劉成春。2002年,全村有黨員83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4月,設立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徐思奎、徐立昌、徐任芝、李福志、徐任芝、劉萬香、徐元明、徐應禮、劉萬學、徐英禮。1999年5月,徐英禮當選為首任村民直選村委會主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