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馬村集位於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與鄄城縣交界處,隸屬小留鎮,南至小留鎮政府駐地6公里,至菏澤市區20公里,東至S259省道3公里,北至鄄城20餘公里。
馬村集由來
馬村集先祖為馬飛興,元末明初人。明太祖太醫,後任青州知府。東漢伏波將軍馬援之四十代孫,父親馬良甫系山西洪洞縣西二十五里馬家大屯人氏。馬飛興公共有九子。原配張氏生四子:神寶、至寶、貴寶、通寶,原居於故鄉。德配甘氏,生一子名汲,住曹州安陵集。在任時德配杜氏夫人,系閣老之女,生福寶、祿寶、禎寶、祥寶,後又收一義子榮寶。二世祖神寶公住開州(今濮陽馬李集)守祖,二世祖至寶公遷居濮州(今鄄城)馬關帝廟,二世祖貴寶公遷居曹州白虎集西北五里馬莊,二世祖通寶公先遷定陶馬店後又遷徐州府沛縣馬樓。這就是魯西南馬氏家族至今口耳相傳的 “一馬踏四州”。二世祖福寶公住青州(益都縣),二世祖祿寶公住萊州(掖縣),二世祖禎寶公住登州(蓬萊縣),二世祖祥寶公住兗州,二世祖榮寶公住濟寧州,所以又叫“一馬踏九州”。 一世祖母張氏從山西故里領其四子赴青州一個時期,引起姐妹不和,後五公隨官居住益都縣矮槐樹村守祖,明洪武年間,神至貴通四公扶母張氏西歸,行至開州地界,適值元末明初革故鼎新,返晉不允,東去勢急,遂止於開州(今河南濮陽)東南九十里馬李集居住,一世祖母安葬於此(陵墓現在黃河岸邊濮陽市梨園鄉馬李集村)二世祖三門貴寶公於洪武15年(1382年)徙居於曹州白虎集西北五里馬莊。傳譜記載,飛興公三子貴寶公膝下生八子:世讓、世隆、俊領、俊岐、俊公、彥忠、彥良、彥清八子。貴寶公仙逝後與焦氏夫人安葬於此地,五子俊公守祖。三子俊嶺於永樂6年(1408年)遷居巨野縣城市馬街。四子俊岐於永樂14年(1416年)遷居嘉祥縣南白馬寺。二子世隆、六子彥忠、七子彥良於永樂2年遷居馬常寨。長子世讓、八子彥清於永樂2年遷居於馬村。“奉命遷此建村,以姓名村。”三世祖世讓、彥清安家建村---馬村。
歷史人文
馬村集先民淳樸、厚道,誠信待人,人氣匯攏。1441年即明正統六年,馬村慢慢自發形成一小的集市,遂稱作馬村集。聽老人講,由於黃河水患曹州屢次被淹(州城曾遷到磐石鎮),在新縣城選址問題上曾考慮在馬村集建立縣城,馬村集的棋盤式街道、標準的城牆、完整的護城河和城內完善的給排水系統,也都是按照當時縣城的標準規劃設計修建的,但後來因風水先生說在馬村集不適宜建造監獄,而曹州作為州縣政府又不能沒有監獄,於是最初的遷城規劃被丟棄, 1445年即明正統十年,轉而在現在的牡丹老城區建造乘氏縣(今菏澤城)即延續至今的曹州。從明代到清朝初年,馬村集漸漸發展成為方圓幾十里遠近聞名的鄉鎮集市。清代劉鶚的紀實文學小說《老殘遊記》和寒波的《老殘遺恨》中,幾次提到曹州北四五十里的馬村集。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兵也曾在集上小有駐紮。解放戰爭期間,劉鄧大軍在強渡黃河,激戰鄄城,涉過黃泛區,挺進大別山的路上,劉伯承等也曾秘密地在馬村集上居住過。
集貿文化
歷史上馬村集的集市時間從沒有變更過。十天兩集,農曆每逢一、六成集。每逢集市,都會吸引幾十里甚至更遠的人們前來趕集貿易、遊玩散心,農閒或年關有時會引來周圍近百里的生意人,客店裡常年住著南有定陶賣香油的油翁,安徽亳州經營中草藥的老者,東有來自東湖(微山湖)的小販,終日地叫賣著他們的荸薺、菱角和鹼塊,還有來自泰安的生薑和“泰山石敢擋”,以及從河西(因黃河屢次水患)逃荒過來、饑饉垢面的災民。災民逃荒到這兒時,村子裡只要有人肯拿出半口袋黃豆或麥子,就能換下他們的女孩做媳婦。災民自己也想這兒大戶多,殷實富足,在集上亦可給自己的孩子找條活路,他們還可繼續他們的逃生路。因此,甚至村里給地主扛活的那些佃戶光棍漢們那時都能找到老婆。
隅首東北角有一老舊戲樓,每逢大集、廟會或大戶家有喜慶事,都會請藝人來唱戲。戲台上塗著花臉、身穿長袍皂靴的男演員,以及頭頂花冠、面色桃紅姣好的女演員,扭動著身體,舞動著兵器,邁著怪異的步子,不知要表達什麼的動作語言,嗯嗯啊啊地唱著地方戲。農閒時節,戲院里有時會不分白天黑夜地連續唱幾天的大戲,每次觀眾爆滿,戲院周圍的圍牆上、房頂上、樹上都爬滿了人,直到周圍方圓十幾里的百姓都看過了,才離開馬村集戲樓轉赴另一地去。舞台上經常上演的戲曲品種大致有:兩夾弦、棗梆、大平調、豫劇、大弦子戲、四平調等。 戲樓里表演武術的,台上激情的鑼鼓家什一響,或赤身肉搏,或手持春秋大刀、長矛、三節棍、九節鞭、護手雙刀等各色兵器的武人,喊叫著展開了一番番眼花繚亂的廝殺,現場觀看的一個個都目瞪口呆,讓人以為他們好像不是在表演,而是動真格的真的打起來了,起碼也是武人一種情緒的極度宣洩。幾個套路下來武人已是大汗淋漓、氣喘吁吁。揚琴、洪拳和書法是一直是馬村集上遠近出名的傳統項目,直到現在春節還會看到集中的展示。集貿市場
馬村集集市上的布局是這樣的。東街上有蛋類、雞、鴨、鵝和飼料、柴草、秧苗出售。北街上則賣布匹、糧食和騾馬牛羊豬等牲畜。西街有床蓆,生肉、調料、水果和蔬菜。南街上物品最為豐富:靠近隅首有大籠包子、羊肉湯、丸子湯、胡辣湯、燒餅、妝饃、糕點等好吃的;朝南賣山里紅的、賣糖人的、賣籮筐的、掌籮的、掌鞋的、修秤的、磨刀的、賣繩的、賣紙的;再朝南鞋帽、農具鍋碗瓢盆等用的;寨門裡關坑邊還有專門來玩雜耍的、玩魔術的、耍猴的,他們表演完周圍的看客會往他們藝人的小銅盆里丟上幾枚硬幣。周圍方圓二三百里的物品都能在集上買到。
古寨牆
馬村集建有土寨牆周長2000米(當時的曹州城周長為6000米)。寨牆裡地勢高起,有六米寬的十字街道,十字街道與寨牆連線處建有東北西南藍磚鑲砌的四個厚重木門樓子(寨門樓子於1954年已全部拆除)。門樓外設有吊橋,天亮放下,天黑拉起,成為馬村集的四個進出口,寨里的十字大街與正方形的回子形小街交叉,三縱三橫,組成十六個規整的棋盤式聚居街區。隅首兩側店鋪林立,商賈雲集,寨牆高約一丈五尺,頂寬約八尺,上面設有掩體和望風口,栽種著帶刺的木棗和國槐。寨牆裡側不遠處有一環形的跑馬趟子,以便外面一有情況村里隨時可以補充迎戰物資和舞槍弄棒的青壯小伙子進行抵抗,跑馬趟子與街道之間生長著一片片的果樹,不規則地分布著有棗、桃、杏、梨、山楂、石榴、柿子等樹種。 東北西南寨樓門外都建有廟宇。東門外為天齊王泰山神廟,北門外為真武大帝廟,西門外為關公廟。南門外的廟宇建築最為宏偉壯觀,占地十八畝,裡面分別有泰山娘娘、火神爺和閻王爺廟。村外的這四處廟宇均在1937年8月的那場大地震中遭到毀壞。後來南門外的廟宇建起了公社的儲備糧倉庫,解放後由於修廟屬於封建迷信且耗資巨大,近七十年來一直沒人提重修廟宇的事,直到2004年5月,東門外附近的鄉親他們自發組織捐款修建了一小東嶽天齊廟,房子低矮小氣,氣勢、規模怎么也不可與過去的天齊廟同日而語了。六十年代中後期,村民曾自發地對寨牆做最後一次的加固,並在牆上植樹。壕溝也進行了一次深挖疏浚,再現了當年河水順壕溝全村環流,鳥、樹、水、魚、鵝與人恬靜和諧相處的自然村寨景觀。此後,村里人口逐年增多,年輕人都紛紛到寨牆外的宅基地里去蓋新房,大多老年人依然選擇留守在老村子裡,所以現在的老村少了許多的活氣。如今,寨牆與壕溝的功能早已喪失,牆土被移走挪作它用,樹木被大多砍伐,壕溝漸漸被淤積填平,無人理睬。
行政管理
中國解放後曾在馬村集設立馬村鄉,轄馬村集、宋莊村(宋莊、西常寨自然村)、耿莊村、王集村、郝莊村(史口、蘇莊、郝莊自然村)、馬常寨村、後王花園村、前王花園村(前王花園、馬坊自然村)、後袁莊村、前袁莊村、郭吳朱村(郭吳朱、丁莊、關莊、晁廟自然村)2001年1月,馬村鄉與小留鎮合併為小留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