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道

馬明道

馬明道 (1908~1991),中國現代穆斯林宗教學者,回族,原籍北京。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1908年11月15日,馬明道教授就出生在這樣一個經學世家。祖父馬玉山、父親馬星泉(字魁鄰)都是當地著名的阿訇。當時,我國伊斯蘭教經典很長時間內不能大規模地排版印刷,大部分只能靠手抄傳播;再加上因為紙張的質量問題,很容易造成破舊損壞。馬星泉阿訇研究出一套對破舊經書整舊如新的技術,凡破舊經書,一經貼上,以糨糊粘住紙張,使之平整服帖,完好如新。馬明道七歲時就跟隨父親每年來往於當時北京四十一座大小清真寺,定時收取破舊經書,定時送還修好之經書,並根據情況酌收每本銅元數枚,以為費用。數十年如一日,父親馬星泉博得了“粘經阿訇”的美名。

馬明道自幼就跟隨祖父馬玉山、父親馬星泉阿訇學習阿拉伯文、伊斯蘭教經典。馬明道七歲時進入北平公立第二十國小讀書,初小四年,高小三年。畢業後,於1925年8月進入馬松亭大阿訇在濟南創辦的成達師範學校,為第一班學生,在馬松亭阿訇的嚴格教導下,系統學習了伊斯蘭教經典四年。之後,返回家中協助父親經營北平清真書報社。清真書報社是近代中國最早的伊斯蘭經書出版發行實體,其宗旨是“傳播伊斯蘭經書,擴大穆斯林知識視野”,著名回族政要馬福祥將軍曾為之題寫名字。馬明道憑藉自己堅實的經漢兩通的知識,為出版和發行伊斯蘭經書,傳播伊斯蘭文化,盡心工作。馬明道的大哥馬宏道早年跟隨王靜齋等著名阿訇學經,也是經漢兼通的學者。後跟隨王靜齋大阿訇遊學印度、埃及、土耳其等伊斯蘭國家,在土耳其伊斯坦堡大學留學八年,於1932年獲得哲學碩士學位。

工作簡歷

1935年初,中國與土耳其建立了外交關係,馬宏道被任命為中國駐土耳其使館秘書,並指定為建館先遣人員。馬明道隨兄長來到了土耳其求學,進入了安卡拉大學神學院法學系攻讀伊斯蘭與土耳其法。此時中日戰爭一觸即發,國家急需軍事人才,馬明道奉國防部命令“投筆從戎”。1936年3月1日,他轉入土耳其著名的陸軍軍官學校學習軍事,以為國用,後又相繼在土耳其陸軍步兵學校和土耳其機械化學校等軍事院校學習,共有五年。馬明道對土耳其法學、軍事以及伊斯蘭教教義有深刻的研究。

1940年9月,馬明道學成回國,參加抗戰,保家衛國,被分配至白崇禧將軍主持的軍訓部步兵監任少校監員。1942年2月,調任白崇禧將軍特務第一連任少校連長。由於馬明道精通土耳其語,1944年10月被派往中國駐土耳其大使館武官處任副武官、代武官。1948年3月奉調回國,在國防部二廳第四參謀處任少校參謀,後晉升為中校。1949年,國民黨政府敗退台灣,馬明道獨身一人隨至台灣,定居台北市,而家屬留在大陸。

教學成就

早在1962年馬明道就兼任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東語系土語組教授,還多次被三軍聯合參謀大學聘為特約講座主講中東問題。1966年,馬明道從軍界退役後,就正式在東語系任教,並擔任系主任,教授土耳其語、阿拉伯語和伊斯蘭教法等課程。政治大學是一所位於台灣省台北市的國立大學,前身為1927年中國國民黨在南京成立的中央黨務學校。該校當年是國民黨培養政府機關公務員的搖籃,畢業生享有免試被派任縣長與各級官員職務之權利,地位類似中國共產黨的中共中央黨校。蔣介石擔任永久名譽校長。國民黨遷台後,意識到培養本地高等教育人才之急迫,政治大學逐漸發展為招收普通大學學科人才及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要教研領域的國立大學。台灣領導人連戰、蕭萬長、宋楚瑜等都在此畢業或工作過。馬明道在政治大學前後任教達十五年之久,培養了眾多土耳其語人才。1983年9月,為表彰馬明道為教育事業所作出的貢獻,台灣教育部門特頒發一枚四維獎章。

宗教成就

馬明道在教學之餘,一面從事學術研究著述,一面從事回教社會團體的各種活動。1952年中國回教協會在台灣復會,馬明道被選為理事,並在1987年第三屆二次會議上再度入選為理事。除此之外,還先後擔任回教協會宗教教育小組委員、青年部顧問、教義研究委員會研究委員等職務。

1962年11月,台灣中國回教協會聘請馬明道、孫繩、謝松濤、張文遠等九人為台灣回教協會主辦的《回教會刊》編輯委員,並指定馬明道為召集人。後馬明道又擔任會刊總編輯,主持會刊的編輯工作。會刊免費贈送給穆斯林閱讀,受到了台灣和海外穆斯林的歡迎和支持。1978年11月,馬明道、謝松濤、高文遠、楊達鑫等人為傳播回教文化,實現先聖先哲之文化遺產的永久流傳,組成“回教經書研究整印社”,對穆斯林提供的經書進行研究整理重印,無償提供給穆斯林閱讀。幾年來,先後整印了《清真釋定》《回耶辨真》《五功釋義》等三十餘種。

1976年成立了“台灣回教文化教育基金會”,以“闡揚回教文化,傳播回教教義,獎助教親子弟,廣釋回教經典,促進國際回教文化交流”為宗旨。常子春為第一任董事長,馬明道被推選為董事。1985年常子春因年事已高,請辭董事長一職,經全體董監事推舉,馬明道繼任董事長。幾十年來,回教文化教育基金會舉辦了很多有益的活動,深受海內外穆斯林的歡迎和讚賞。

回教研究

馬明道在學術上最石破天驚之處是考證明太祖朱元璋是回族。馬明道當初因受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的鼓勵,致力於《明史》中《明朝與回教》之專門研究。自1960年左右,馬明道就開始研究明太祖朱元璋的伊斯蘭教信仰,到1984年完成《明朝皇室信仰考初稿》,前後近三十年。1968年8月26日至30日,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先生在華岡召開第一屆國際華學會議,馬明道教授應邀參加,他當時提交的論文就是《明朝與回教》。論文在會議上宣讀後,在場史學家的綜合評語為:“倘此項問題獲得正確解答,則明朝以後,在史學上所產生之若干疑難懸案,將可一律迎刃而解……”

《明朝皇室信仰考初稿》共有“朱元璋出生地”、“葬親禮儀”、“出家為僧”、“馬皇后”等二十四篇,考證了自朱元璋以來,明朝皇室是否信仰伊斯蘭教這一問題,舉證說明朱元璋是“穆斯林”、“肯定明太祖朱元璋系回民”。馬明道在自序中自謙謂:“本篇為不依傳統規範研究而成之歷史初稿,難免遭受正統學人之側目、排拒,甚或嚴厲之批評,甚盼專家學者能以容忍之胸襟,開闊寬大之懷抱,以發掘史事之真諦為著眼,恕我,諒我,不罪我,則作者幸甚,史學幸甚,中華民族幸甚。”

出版著作

伊斯蘭教  馬明道 著 伊斯蘭教 馬明道 著
伊斯蘭法之研究  馬明道 著 伊斯蘭法之研究 馬明道 著
明朝皇室信仰考初稿  馬明道 著 明朝皇室信仰考初稿 馬明道 著
伊斯蘭法之研究   馬明道 著 伊斯蘭法之研究 馬明道 著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
伊斯蘭法之研究 伊斯蘭法之研究

馬明道憑著堅實的學識基礎和豐富的閱歷,使得他於繁忙的教學與社會活動之餘,一直孜孜不倦地從事伊斯蘭文化學術研究,幾十年來從未間斷,成果頗豐。出版著作有《伊斯蘭教》《伊斯蘭法之研究》《至聖穆罕默德》《伊斯蘭對中華文化之影響》《明朝皇室信仰考初稿》和《土耳其軍事教育制度》等六種。其中前三本著作,世界回教聯盟以阿拉伯文國際版再版,沙烏地阿拉伯王國著名學者蘇克瑞博士為其作序,對其學術價值給予高度評價。台灣回教文化教育基金會於1976年給馬明道頒發了第一屆最佳著作獎,以資鼓勵。

個人生活

家庭

當年離家去土耳其時,兒子馬希桂剛剛一歲,正在咿呀學語。1949年去台灣之前,他只與在南京苦苦等待的家人打了個照面兒,留下些過日子的錢,便又行色匆匆地走了,此後便三十多年音訊皆無。兩岸漫長的對峙把馬明道胸中的思念與苦悶堆成了一座大山,重重地壓在他內心深處。海峽對岸的兒子馬希桂何嘗不想見到父親啊!1982年春天,當馬希桂從美國朋友的來信中得知父親依然健在的訊息時,激動得徹夜難眠,趕緊寫封家書,托美國的朋友轉呈父親馬明道。雖然馬明道已在台灣再婚(繼妻馬碧雲是白崇禧外甥女,育有二子),但年逾古稀的馬明道突然之間輾轉接到親生兒子寫來的家書,更加焦急萬分,翻來覆去足足看了一百多遍,每讀一遍都激動得老淚縱橫,徹夜難眠。

情感

青山遮不住,水流千遭歸大海。1985年春,經雙方一再急切地商議,馬明道和兒子馬希桂決定先行擇期在香港會面。但由於兩岸關係突遇寒流,台灣方面對出訪香港嚴加控制,馬明道不得不被迫取消赴港計畫。一家人破鏡重圓的腳步能不能再快點啊!海峽兩岸做著同樣的相思夢,也同樣望穿秋水。父子倆只好在電話中傾訴時隔三十多年的衷腸了,馬希桂把父親的殷切關懷與深情問候一字不落地帶回了北京,把企盼團聚的火焰燒得愈來愈旺了。

1988年,由於思鄉思親心切,不顧年事已高和體弱多病之軀,迎著5月的鳥語花香,毅然隻身一人取道菲律賓,踏上闊別三十多年的歸鄉之路。5月25日晚,二十多位至親好友赴首都機場迎接貴客返鄉。老人一踏上故鄉熱土,頃刻之間就沉浸在撩人心肺的歡聲淚顏之中,離情別緒就是說上幾天幾夜也說不完啊!到北京稍作休息後,第一件事就是前往西城區南禮士路看望恩師馬松亭大阿訇,感謝恩師的培育與教誨。他對九十多歲的恩師身體健康、精神充沛感到格外欣慰。

6月3日主麻日(星期五)那天,牛街禮拜寺穆斯林人如潮湧。馬明道則在一陣接一陣熱烈的掌聲中代表台灣穆斯林敬道“色蘭”,對家鄉穆斯林表示衷心問候。他介紹了台灣穆斯林,特別是從北京赴台的穆斯林的現狀,肅穆的大殿里洋溢著兩岸穆斯林衷心企盼早日團聚的熾熱情感。7月7日,馬明道又在牛街禮拜寺設茶點恭請成達師範學校同窗舊友聚會,當時出席聚會的有艾宜栽、張秉鐸、劉麟瑞等二十多位老同學、老朋友。大家為分別幾十年後能有機會再次相聚,回憶往事,再敘舊情感到格外高興和激動。北京市伊協會長安士偉大阿訇在鴻賓樓宴請馬明道,石晨賓大阿訇、陳廣元大阿訇、艾宜栽、馬耀先生也陪同參加。馬明道激動地說:“我離開北京已經三十多年了,很想念北京的親朋老友,有些老友已經不在了,今天見到你們十分高興。如果不是你們和這些朋友的努力,回族和伊斯蘭教不會有今天。我們海峽兩岸的穆斯林,無論是這邊還是那邊,‘伊瑪尼’是一個,‘買格蘇代’是一個。”

馬明道在大陸停留近三個月,除拜訪親朋好友外,還出席各種座談會,走訪各地清真寺,參觀各地名勝古蹟,了解大陸穆斯林生活狀況,游墳緬懷已故親屬等。同時,馬明道也傳遞了台灣回族同胞的近況,加深了兩岸穆斯林的了解和情意,並對大陸近些年的發展和變化給予了高度讚嘆。返回台灣之後,馬明道寫信給兒子,連連感謝大陸親朋的盛情接待與深情厚誼。他寫道:“此次返鄉,得見各位生活與幾十年前改變太多,與想像中的煎熬在饑寒中大不相同。”馬明道曾計畫第二年還要來大陸探親訪友,可惜由於重病纏身,未能實現他的夙願。

往生糾葛

伊斯蘭對中華文化之影響  馬明道 著 伊斯蘭對中華文化之影響 馬明道 著

1990年,繼妻馬碧雲去世,1991年3月25日馬明道歸真,安葬於風景秀麗的台灣淡水白沙灣回教公墓,享年八十四歲。馬希桂兩次申請赴台灣奔喪均遭拒絕,直到1991年10月,事情才有了轉機。馬希桂依然滿懷惦念之情,急切飛赴台灣,在親人的陪同下,前往拜祭。

社會評價

朱元璋是否為回民這一問題,是我國明史,尤其是我國回族史上一大公案,且此事爭議性極高,先生窮數十年之力,加以鑽研,已獲得初步成就,其勇氣及努力研究之精神,亦極可佩可敬。

此觀點一出,可謂在學術界引起軒然大波,使得朱元璋是否是回族的問題成為一個學術界的公案。我國德高望重的著名語言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研究員、語言文字套用委員會研究員周有光支持說:“遼、金、元、明、清這五代的一千年,都是外族打進中原來加以統治的。其中遼、金、元、清是外族,大家都是同意的,明朝是不是外族呢?現在新的考證說明太祖朱元璋不是漢族而是回族,這已經證明了。”當然也有很多人撰文反駁,朱元璋是否為回族,作為一種學術觀點暫且不論,但馬明道先生“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學術精神值得學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