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30年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酸雨事件1930年12月上旬,在比利時馬斯河谷地區的人們普遍開始感到不適,一些早已患有心臟病、高血壓或肺部疾病的人們慢慢開始發病,嚴重者甚至在短短几天中去世。隨後,這個地區中幾千人紛紛出現了異常狀況,流淚、喉痛、聲嘶、咳嗽、呼吸短促、胸口窒悶、噁心、和嘔吐等症狀讓每個人焦躁不安。隨後,大批的牲畜也紛紛落難,直至死去。據統計,當時一個星期內就有63人死亡,可能單看數字不多,但這是同期正常死亡人數的十多倍,況且馬斯谷地區本就沒有多少人。這就是本世紀最早記錄的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酸雨污染事件。
馬斯河谷地區位於盆地中央,處於河谷地帶,所以整個地區完全凹陷在地表以下。而且,該地區是一個重要的工業區,建有3個煉油廠、3個金屬冶煉廠、4個玻璃廠和3個煉鋅廠,還有電力、硫酸、化肥廠和石灰窯爐。如此齊全的工業裝備都建在一條僅僅24公里的狹窄盆地中,這樣就會長期排放出濃度相當高的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煙霧,即便沒有酸雨,這樣的空氣成分也是不利於人類健康的。
1930年12月1到5日,馬斯河谷地區的溫度出現異常。大氣層的溫度本應隨著高度的增加而漸漸變低,所謂“高處不勝寒”的基本意義就是這樣。但是當時由於其地理位置的特殊以及人工破壞,高層反比低層溫度高,這樣氣溫逆轉的現象稱作逆溫天氣。逆溫會使得大氣中的空氣無法對流,繼而工廠排出的有毒煙霧無法散去,聚集在空中然後想方設法落到地面。其實這頗有點“普度眾生”的感覺,只不過形式是可怕的酸雨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