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卡尼

馬斯卡尼

波特羅·馬斯卡尼(Mascagni Pietro,1863—1945年),義大利作曲家、指揮家。1863年12月7日生於里窩那,1945年8月2日卒於羅馬。他父親是麵包師,一心想把兒子培養成法學家,但馬斯卡尼卻偷偷地在凱魯比尼音樂學院師從A·索弗雷迪尼學習。後又贏得某伯爵的賞識,於1882年資助他進米蘭音樂學院,師從A.蓬基耶利等深造。但因無法忍受學院的嚴格課程,只學了2年中途退學,擔任旅行歌團的指揮。此後曾在一些三流巡迴歌劇團里擔任指揮,幾乎走遍了整個義大利。最後在切里尼奧拉定居,埋頭創作和在市音樂學校任職。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處女作的故事

1889年,他因偶然的機會,以新作的獨幕歌劇《鄉村騎士》參加由出版家E.松佐尼奧主辦的創作比賽,榮獲一等獎。次年此劇在羅馬首演獲得成功,使他一舉成名。作曲家以19世紀後期義大利西西里的一個鄉村中兩對男女的感情瓜葛,最後男主人公圖里杜決鬥身亡的故事,反映普通青年農民日常生活的一個側面。劇中的鄉村教堂象徵人們的虔誠信仰和高尚的靈魂,而與此形成極大反差的卻是狂熱的三角戀愛和不可遏止的復仇意識。豪放樂觀的馬車夫阿爾菲奧得知其妻羅拉與服役回鄉的圖裡杜舊情復發熱烈相戀之後,怒不可遏,最終殺死了圖里杜,而圖里杜的忠實愛人桑圖扎卻成為鄉村中最可悲的女人。歌劇音樂富於西西里島民間風格,幕啟之前傳來的圖裡杜的歌聲:“啊,羅拉,你如同春日之花”,為全劇音樂提供了基本格調,桑圖扎悲傷的詠嘆調《你知道嗎?好媽媽》更是一首淒婉動人的歌,第八場與第九場之間管弦樂演奏的間奏曲成為歌劇間奏曲的範例。

個人風格

馬斯卡尼強調旋律的敘事性以求更貼近生活,因此他喜歡詠敘調風格,擅長戲劇性的效果,使幽靜與躁動、熾烈與抒情有強烈的對比。他常讓管弦樂隊獨立與歌聲並列,使它不僅僅只是從屬的伴奏。他一生寫了15部歌劇,

代表作品

《友人弗里茲》(1891)、《伊利絲》(1898)、《假面具》 (1891)、《伊薩博》(1911)、《小馬拉特》(1921)等,藝術水平均比《鄉村騎士》遜色。令人遺憾的是,這位傑出的作曲家是法西斯主義的信徒,他於1935年為逢迎墨索里尼創作了歌劇《尼祿》。這使他名譽掃地,包括托斯卡尼尼在內的許多正直的音樂家立即與其絕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3個月後,馬斯卡尼在孤寂中死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