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方位
現狀:淮北市重點文保單位
在淮北市相山區渠溝一片約兩畝的平地上,記者看到了馬援墓的石質標誌碑。碑正面除了馬援墓三字,還刻有“淮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字樣,是淮北市人民政府2004年元月所立。雖然馬援墓的墳頭依稀難辨,但墓地依山而建的局勢仍很明顯。北側的山脈東西連綿,形成馬援墓的天然屏障。當地居民告訴記者,墓北的山名還很好聽,人稱鳳凰山、堯山或天馬山。
記者注意到,碑周邊的泥土地勢比周邊略高,裡面混雜大量的青色磚瓦碎塊、碎石以及白灰渣,碎磚殘瓦上面的繩狀紋路清晰可辨,折射著磚瓦的久遠年代。 在碑西側點種黃豆的任大姐40歲左右,她告訴記者,石碑常吸引人去觀看,旁邊的莊稼都被踩壞了;她只聽說馬援是個大將軍,對馬援身世很感興趣。
漢光武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馬援病死軍中。近兩千年間,淮北馬援墓留下了怎樣的傳說?在墓地附近的渠溝老街里,記者訪問了幾位年過八十的老人。趙盛奎2012年86歲,他告訴記者,自小就聽說過馬援墓,只知道馬援是位大將軍,其他的了解不多。小時候看到的馬援墓周邊還很荒涼,馬援墓的封土有二層樓那么高,墳前無碑。
85歲的任世恩告訴記者,小時候在馬援墓附近見過不少古蹟。馬援墓東北約2里地的山腳下曾有石刻天馬、馬童,天馬身上的翅膀栩栩如生,他們幼時常爬到石馬上玩耍。不過,這個石馬在1950年前後被人炸毀,後當石料賣掉了,但天馬山的名字現在還叫。至於石雕天馬、天馬山和馬援墓的關係,他們就不清楚了。 趙盛奎還告訴記者,馬援墓險被漢奸盜挖一空。那是1941年左右,日本鬼子還侵占著淮北,一劉姓漢奸曾帶人盜挖馬援墓。下挖約兩米時,挖到了堅實的青磚牆,青磚碩大,以子母扣相銜接。由於傳聞墓里設有機關、暗器以及毒氣,盜墓者怕喪命又回填了盜洞。 83歲的丁在文告訴記者,農田改造後,馬援墓周邊低洼地逐漸墊高,封土漸被攤平;墓室應該在地表以下幾十米深,他認為墓里應當保存尚好。
溯源
淮北市漢畫像專家、老文物工作者高書林告訴記者,淮北有座馬援墓有據可依。早在《水經注·睢水》里就有了淮北馬援墓的明文記載:“睢水東逕石馬亭,亭西有漢故伏波將軍墓。睢水又東逕相縣故城南,宋共公之所都也。”
高書林認為,睢水就是現在的濉河;記載的石馬亭在上世紀50年代還有跡可尋,當在馬援墓東北約2里處。他在上世紀70年代進行田間文物調查時,曾聽當地老人講述過位於山腳下石雕天馬的故事:馬體高大、肋雕雙翅,小孩子很喜歡爬到馬背玩耍;“天馬造型符合漢代風格,淮北地下漢墓中出土了不少石雕天馬畫像,即可印證。可惜這件地上石雕天馬實物毀了。” 高先生說,根據馬援墓未破壞時的封土形狀、附近出土的磚瓦,可判斷是座漢墓。《水經注》中馬援墓的記載、實地文物調查可以相互印證。研讀《水經注》可知,酈道元確實到過淮北、蕭縣一帶。而他的生活年代約在公元466~527年,距馬援死後僅400多年。酈道元記載馬援墓時,應該有可信的見聞作依據。
猜想
馬援是陝西人,死後本當歸葬故里,據查證陝西扶風有馬援墓,那么淮北馬援墓從何而來?當地文史學者認為目前這還是個謎,謎底有待揭開。初步研究有 三種猜想尚需資料證實:
其一:暫厝之地留墳說。馬援病死武陵戰場,棺槨當由水路運回陝西,淮北市(當時屬沛國,治所設於相城)是當時通往西北的水路樞紐。馬援棺槨北運至淮北時可能因天熱屍體難以保存,就地暫厝以待天涼。事後則此地仍保留馬援墓。
其二:風水寶地說。馬援棺槨水運到陝西,路上因何選擇淮北落腳?可能與馬援墓周邊地勢的風水好有關。而風水說在漢代極為流行。
其三:衣冠兵器冢。馬援作為東漢名將令人景仰,馬援棺槨途經淮北時,不排除有人為馬援建造衣冠兵器冢。據傳文革時馬援墓附近曾出土過一把古劍,惜此劍現不知去向。
墓主介紹
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淵,東漢初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新莽末為新城大尹(漢中太守),後歸附割據隴西的隗囂,不久跟從劉秀,參加討伐隗囂的征戰。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任伏波將軍,受封新息侯。
歷史軼事
在一次慶賀宴會上,文武百官爭相向馬援道賀,一時慰問頌揚之辭溢滿宴席。馬援的好友孟冀,平時以足智多謀著稱,也向馬援說了幾句恭維的話。不料,馬援眉頭一皺,頗為生氣的說:“在這種時候,我正需要你的良言忠告,為什麼卻隨聲附和,一味地對我說恭維的話呢?”孟冀一時語塞,不知如何應對。馬援見他不說話,便錚錚言到:“如今,匈奴和烏桓還在北方不斷侵擾,我想請朝廷思準,前往進擊。大丈夫應該戰死疆場,馬革裹屍還鄉,怎能死在家中兒女身邊?”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62歲的馬援聽說武陵五溪(今湖南、貴州交界地區)蠻夷發生叛亂,他不顧體弱多病,主動向光武帝請戰。
馬援統率4萬人馬南征的訊息,不久就傳到了叛軍那裡,當馬援率師到達臨鄉時,叛軍畏懼馬援的多謀善斷,聞訊南逃。馬援乘勝追擊,不料,在壺頭山遭叛軍伏擊,進攻受挫。然而,與馬援心懷異端的部將耿舒,卻偷偷寫密信給在朝廷的哥哥耿龕,說漢軍進剿失利是因馬援指揮不當,進軍沿途多有騷擾,吃喝嫖賭不問戰事。耿龕將此信轉呈光武帝。光武帝大怒,急命騎馬中郎將梁松到馬援軍中任監軍。
不幸猝死
梁松與馬援早有嫌隙,得了這個差事本想好好整一下馬援,以出昔日怨氣。不料,馬援由於長期南征北戰, 年事又高,加上軍內的流言蜚語,心力不濟,猝死在壺頭山軍中。梁松依然不肯放過已死去的馬援,他向光武帝奏了一本,說馬援不僅指揮不當、吃喝嫖賭,還貪得無厭,沿途搶掠珠寶用袋裝車載。光武帝看後,惱怒萬分,下令奪了馬援的封爵。
詔冤平反
光武帝於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死後,時年30歲的明帝即位。他為加強其統治,注意吏治,內外無幸曲之私,斷獄得清。他為馬援做了四件值得稱頌的事:一是嚴懲梁松; 二是為馬援建廟修墓;三是親自題寫金匾“馬革裹屍”派人送到馬家;四是將“馬革裹屍”譜上曲子,作為軍歌,規定漢軍出征前,要高唱三遍,以鼓舞士氣。可惜這首曲子久已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