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振江一有空兒就喜歡轉轉滄州的特色建築,像小禮拜寺、北大寺、南大寺、文廟等,每次去了他都會仔細地看建築的結構。每去一處,他都要里外轉幾圈把影像留在腦子裡,回去再把建築的立體圖和透視圖畫出來。“人們去一個地方都愛拍照片,可照片是平面圖,看的只是局部,立體圖和透視圖是建築全方位的表現。”馬振江說。
他之前畫過不少畫兒,有的送給親戚朋友,有的自己留下來,用他的話來說就權當興趣愛好了。像關公捋鬍鬚看書,一個動作一個眼神,把關公的威武正義展現得淋漓盡致;孫悟空騰雲駕霧,神態姿勢充滿調皮靈動……
馬振江曾經用3年的時間創作了長6米多的《宋代滄州古城風貌》,以滄州舊城為核心,描繪了滄州城郭、開元寺、鐵獅子等當時的標誌性建築。之後的2013年,他又繪製出清末和現在滄州市運河沿岸風景的《御景春圖》長卷,再現了滄州城古今面貌,被譽為滄州意義上的《清明上河圖》。
當時馬振江已經退休,退休後他走出家門,沿著大運河一帶尋找可以入畫的風景,繪製關於滄州風情的長卷。用了數年時間,《御景春圖》終於告竣。圖卷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幅26米左右的長卷,裡面繪製了清朝末年滄州大運河沿岸的民俗風情、人物故事、古典建築、運河碼頭等,凡雜技、武術、落子等滄州特色文化無不入畫。武人士子、婦孺健壯、牛馬犬羊以及引車賣漿者流、江湖藝人之類,無不在他的筆下活靈活現,且剪裁得當,宏闊繁複,逼真動人;令人仿佛置身其中,堪稱清末滄州的風情圖。這部分圖畫,老人邊尋訪邊繪製,用了多年的時間才修訂成卷。
第二部分是當代的《御景春圖》,圖中描述了滄州現在的風貌,如清風樓、南湖公園、解放橋、新華橋、金街、文廟等,都如實繪製。如航拍圖片,滄州市中心的繁華面貌,一覽無餘。
完成了《宋代滄州古城風貌》、清代滄州的《御景春圖》、當代滄州的《御景春圖》三部曲。
馬振江,用一年時間繪製出27米長卷《回民支隊》,來紀念當時冀中邊區民族英雄馬本齋母子和軍民抗戰的故事。多個場景在27米長的畫卷《回民支隊》中展現得淋漓盡致。作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當時的歷史情況,分段描寫了抗日戰爭各階段滄州軍民團結抗日的故事,讓人們重溫那段紅色記憶。
69歲的馬振江是這幅長卷的作者。“像我這個歲數的人,對參加過抗戰的民族英雄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馬振江說,當年,日本鬼子殘害百姓和抗日軍民的慘狀,在畫卷中都作了一定的表現,比如鬼子狼狗撕咬我抗戰軍民等。“那時,面對日寇除了漢奸以外,大家是一條心。閒時,戰士給老鄉挑水掃院子,農村婦女為戰士洗衣服做鞋子,愛國的國民黨官兵也和八路軍並肩作戰,一起抗日,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戰爭,終於把日本鬼子趕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