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托博山區

馬托博山區

位於布拉瓦約(Bulawayo)南大約24.9英里的馬托搏山,鋸齒形山脈,是由於順著岩畫上有規則的錯落線條的風化形成的,以他們不同尋常的風景和動植物的多樣性而聞名。這裡也是辛巴威歷史學和先史學研究的焦點。山脈占地790700英畝,裸露在外面大約30億年的花崗岩底盤已經受到侵蝕。弓起的帶後背的拱形結構是由花崗岩的落屑引起的。

遴選理由

馬托博山馬托博山

標準(iii):馬托博山是南非岩畫藝術最集中的地方之一。考古學發現以及馬托博山的岩畫等大量證據展示了石器時代遊牧社會的生活全景圖以及用農業社會取代遊牧社會的發展歷程;

標準(v):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相互作用,在岩畫藝術上得以充分體現;而且當地長期以來傳承已久的宗教傳統也同馬托博山的岩畫有著密切聯繫。馬托博山的岩畫是人類社會生活對自然環境的積極反映;

標準(vi):在馬托博一帶盛行的姆瓦里宗教,歷史可以追溯到鐵器時代,具有南非最神秘的、頗具影響力的宗教傳統。

評價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辛巴威大部分地區為花崗岩所覆蓋,馬托博地區具有最豐富的岩石地貌。這些巨石提供了大量的天然石洞,從石器時代早期直到較近的歷史時期,斷斷續續一直與人類居所存在很大聯繫。這些巨石是岩畫藝術的匯聚地。馬托博山的神殿和宗教場所一直同當地的傳統、社會活動和經濟活動緊密相連,成為當地生活的焦點。

簡介

馬托博山馬托博山
馬托博山是世界上史前岩畫藝術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通過這種形式記錄了史前文化以及大約距今25,000年前非洲的歷史。這個多岩畫地區有大量的繪畫藝術形式,但是這些繪畫遭受了人為的破壞,這種破壞比風化造成的破壞嚴重得多。值得慶幸的是目前各自所屬的國家裡在其惡化之前都已經為其建立了檔案。 馬托博山岩畫細緻的記錄了史前人類如何在該地區生活、打獵,以及有些什麼動物,同時讓人們對他們是怎樣認識周圍事物有一個模糊的了解。另外的數據顯示該地區在過去的幾千內曾經有過來巨大的氣候變化。這裡有陳列25000年前歷史的古老藝術陳列室。陳列室的圖片中那些特殊的橢圓形看起來似乎是糧倉,過去的人們為了延長保存期而用它來儲存糧食,同時也為了免受草食性動物和其他糧食短缺的人的侵害。目前在一些深山的洞穴中,依舊可以發現糧倉的遺址。馬托搏山很多地方都是陡峭的山脊,在其較低的斜坡上通常覆蓋著茂密的森林,並用通常被擁有眾多小河、泉水、池塘的山谷所分隔。從地衣、無花果、蘆薈等植物群中廣泛汲取營養,來供養短生長期的物種,居住在馬托搏山的人類至少有40000年歷史。這種長期居住史的證據來源於人類在山裡挖掘山洞和岩畫山洞時形成的較厚的碎石層。馬托搏地區因為擁有大量優質的石器古代的岩畫藝術而聞名遐邇。其中恩斯瓦圖吉(Nswatugi)洞、班巴塔(Bambata)洞、錫洛茲瓦尼洞(Silozwane)洞和Pomongwe等都是比較重要的。

地理風貌

馬托博山馬托博山
大辛巴威有三組建築:早期的一些衛城(或稱山地要塞);由一堵很高的石牆圍成的橢圓形的圍場(或稱廟宇);以及在衛城和圍場之間河谷中的各類建築遺址。遺址的地勢很理想,有著肥沃的土壤和充沛的降雨量,這些對一個民族的壯大和繁榮起著重要的作用。早期運河大辛巴威的探險家一直認為,這些建築不是非洲人自己造的,而是其他外來民族造的。然而,試圖證明外來民族曾在此居住的努力已歸於失敗,許多試圖證明這類觀點的材料也被一一否定。 辛巴威完全是非洲人自己創建的,那裡早期生產的陶器和人工製品與現代班圖人(現居非洲南部)的器具非常相似。那些衛城遺址可追溯到12至13世紀之間,這可能是由於那裡不斷增長的財富和出於安全的需要而建造的橢圓形的圍場建於稍晚些時候,我們無法知道,那時的大辛巴威是如何變得如此富有,並日益重要。但有一些是肯定的,即在15世紀前那裡曾是一個非常繁榮的地方。它向外輸出大量的珍貴物品,輸出量超過了當時該地區的任何一個民族。在辛巴威,高質量的砌石工藝最為引人注目,特別是橢圓形圍場東北部的那堵牆。此牆高9.1,底部厚度為4.9米。成“之”字型的頂部結構沿著長達244米的圓型圍牆延續近60英尺。熟練的石匠首先需要將花崗岩修鑿成形,然後按很規則的組合堆砌起來,將牆中心部分的碎石堆圍住。這堵外牆以及圍場內廟宇的內牆都建成曲線形狀,並非筆直地延伸,這些內牆和通道究竟有何功用,這不得而知,不過圍場和其中的廟宇看來是沒有屋頂的。同樣,圍場內的石頭圓錐塔的作用也令人費解。這實心的圓錐塔上也有“之”字形的結構。那些衛城矗立在高達27米的懸崖上,其入口是一條只容一人通行的階梯,階梯的台階由大圓石和峭壁中間修鑿而成。衛城外亦有一排城牆。一條寬4米的走道一直通向城牆的頂部,在頂部,每間隔一段距離就矗立著一塊巨石。

自然資源

馬托博山馬托博山
辛巴威擁有189種之多的本土哺乳動物物種,其中88種在馬托搏山都有記載。小羚羊、石羚、小葦羚、中羚羊、灌豬和疣豬等在公園隨處可見,該地區也是聿巴布韋美洲豹最多的地方,它們以蹄兔、狒狒,以及其他比較小的動物為食。大約有330種鳥類的記載,其中包括40種猛禽,並且是非洲隨處可見的黑鷹密度最高的地方。 馬托搏山居住的人類至少有40000年歷史。這種長期居住史的證據來源於人類在山裡挖掘山洞和岩畫山洞時形成的較厚的碎石層。馬托搏地區因為擁有大量優質的石器古代的岩畫藝術而聞名遐邇。這裡有陳列25000年前歷史的古老藝術陳列室。陳列室的圖片中那些特殊的橢圓形看起來似乎是糧倉,過去的人們為了延長保存期而用它來儲存糧食,同時也為了免受草食性動物和其他糧食短缺的人的侵害。在非洲的這部分地區發現了100多處古代花崗岩建築物。其中最動人的是位於馬托博山東面的一座1世紀日寸的大辛巴威城堡。馬托博山位於布拉瓦約南大約24.9英里,以他們不同尋常的風景和動植物的多樣性而聞名。這裡也是辛巴威歷史學和先史學研究的焦點。山脈占地79.07萬英畝,裸露在外面大約30億年的花崗岩底盤已經受到侵蝕。弓起的帶後背的拱形結構是由花崗岩的落屑引起的。鋸齒形山脈,是由於順著岩畫上有規則的錯落線條的風化形成的。

遺產保護

馬托博山馬托博山
除了石頭建築,神秘的史前岩畫藝術也是辛巴威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以200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馬托博山為例,該地區具有最豐富的岩石地貌,這些巨石提供了大量的天然石洞,成為岩畫藝術的匯聚地。這裡有超過5000處岩畫景點,是世界上史前岩畫藝術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它們記錄了史前文化以及距今大約2.5萬年前非洲的歷史。辛巴威的非洲人口主要是紹納和恩德貝萊兩大部族,其次還有通加、文達、尚加尼等十多個小部族。2003年辛巴威在尚比亞河谷建立了巴托卡博物館,以保護當地的通加部族文化。目前正在為另外四個部族籌建社區博物館。岩畫是非常脆弱的藝術,很容易就會遭到破壞,而且難以復原,一旦被毀掉就再也找不回來。如果孩子們不了解這些文化遺產的價值,他們就往往會拿木炭在岩畫旁邊塗鴉,這也是為何國家博物館決定開展針對學生的遺產教育活動。令人欣慰的是,這些遺產教育活動產生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有一些不錯的學校,他們開展了‘收養’國家文化遺產的行動。這些學校的學生組織了文化俱樂部或歷史俱樂部,承擔起照料學校附近的岩畫藝術景點的責任。杜絕破壞遺產社區參與是關鍵。遺產教育固然能有助於遺產保護,但決不是萬能的,要想杜絕破壞遺產的活動,讓社區民眾通過參與遺產管理來切身體會文化遺產保護所帶來的好處無疑也十分關鍵。正因為如此,大辛巴威遺址附近的老百姓能夠很自覺地保護遺產。但他指出,辛巴威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參差不齊,和非洲其他一些國家一樣面臨著文物被非法賣給西方收購者的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他人們從2003年開始在一些小部族生活的地區建立社區博物館,以此推動對非洲部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建立社區博物館旨在遏制有些部族隨意處置自己文化遺產的行為。一旦建立起社區博物館,這些部族就有了展示自己的文化成就的平台,並能夠與其他部族進行文化交流。

意義影響

馬托博山馬托博山
辛巴威是南部非洲重要的文明發源地,在中世紀時代,該地曾存在一個紹納人(Shona,屬於班圖(Bantu)族的一支)建立的文明,並且遺留下不少文化遺蹟,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大辛巴威古城(也是辛巴威的命名由來),以此城為首都的穆胡姆塔巴帝國(MunhumutapaEmpire)透過與來自印度洋岸的回教商隊貿易,在11世紀時漸漸強盛,利用當地生產的黃金、象牙與銅礦等重要物資,交換來自波斯灣地區的布料與玻璃等生產品,15世紀時,已經成為非洲南部最大的邦國。

南北羅德西亞再次聯合成為一個聯邦,命名為羅德西亞與尼亞薩蘭聯邦(FederationofRhodesiaandNyasaland,簡稱羅尼聯邦),但卻只存在短短的十年後,於1963年時解散。羅尼聯邦解散時,南羅德西亞境內握有大部分控制權、以伊安·史密斯(IanSmith)為首的少數白人族群宣布該國獨立為南羅德西亞國(並在1964年時改為羅德西亞),但這份聲明並不受境內大部分由北羅德西亞與尼亞薩蘭所控制的黑人族群所認可。負責託管這地區的英國聲稱此獨立宣言是種叛亂行為不予承認,但也沒有實際使用武力來恢復控制權。在1966年至1968年的國際斡鏇工作失敗後,英國要求聯合國對羅德西亞進行經濟制裁,但一意孤行的白人政權仍然在1970年時宣布成立共和國政體,也沒有獲得任何國際上的承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