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廠鎮[江蘇省沭陽縣馬廠鎮]

馬廠鎮[江蘇省沭陽縣馬廠鎮]

馬廠位於沭陽縣城東部23公里處,馬廠鎮名的來歷據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革命鬥爭史上,馬廠有其輝煌的一頁。抗戰時期,這裡便是革命者活動頻繁地區,沭陽縣第一個黨支部就誕生在馬廠。沭陽縣第一屆縣政府也在馬廠鎮馬棚村成立,劉少奇曾在民主村的東南莊領導過地下鬥爭。馬廠是一塊英雄的土地,革命的老區。陳毅、張愛萍、栗裕、李一氓等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裡生活過、戰鬥過。 據了解,抗日戰爭時期,淮海抗日根據地馬廠一帶的鐵工,在共產黨的組織和領導下,生產出一種仿漢陽造步槍,稱為“馬廠造”步槍。它不僅是淮海區我軍主力和地方武裝打擊日寇的重要武器,還被輸送到臨近的鹽阜解放區、豫皖蘇邊區和山東魯南抗日根據地,支援當地的抗日鬥爭,在抗戰史上書寫了光輝的一筆。

簡介

“淮海經濟區歷史名鎮”——馬廠新城位於沭陽縣城東部23公里處。馬廠新城面積達222.06平方公里,轄52個村居,7個居委會,45個行政村,約20萬人口,2013年實現財政總收入3.8億元。馬廠老鎮區現有面積2.6平方公里。

歷史

相傳明開國皇帝朱元璋騎兵部隊南徵得勝,班師休整途中見該地草肥水甜,氣候宜人,遂養兵憩馬於此,人們見馬多而稱之為“馬場”,後演變為“馬廠”。據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馬廠鎮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清代,馳名海內外的女詩詞曲作家劉清韻與丈夫錢梅坡就生活在這裡,她的《小蓬萊仙館詩抄》、《小蓬萊仙館傳奇》等24種詞曲名著就是在馬廠集鎮北首的“小蓬萊仙館”創作而成。現代文學家、著名新聞工作者、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費白夜也出生在馬廠,他一生著述頗多,以馬廠為題材的《十里好風光》在抗戰時期曾風行一時,為抗戰的勝利發揮了不可低估的宣傳鼓動作用。膾炎人口的《楊家將》、《黑牡丹》等中長篇小說也是他的名著。

抗戰時期,英雄的土地建起了兵工廠

在中國革命鬥爭史上,馬廠有其輝煌的一頁。抗戰時期,這裡便是革命者活動頻繁地區,沭陽縣第一個黨支部就誕生在馬廠。沭陽縣第一屆縣政府也在馬廠鎮馬棚村成立,劉少奇曾在民主村的東南莊領導過地下鬥爭。馬廠是一塊英雄的土地,革命的老區。陳毅、張愛萍、栗裕、李一氓等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裡生活過、戰鬥過。

據了解,早在前清中期,馬廠就是一個以打鐵出名的地方。到光緒末年,當地一個崔姓師傅開始造土炮,漸漸遠近鐵匠都學會了這門手藝。

現住馬廠居委會80多歲的老黨員徐文世老人,當年曾是馬廠區模範隊的一員。據他介紹,“馬廠造”起源於1941年。當年2月,新四軍三師九旅西返淮海區,正式開闢蘇北根據地。根據地建立初期,新發展的地方抗日力量非常困難,新成立的區大隊有200多名戰士,卻只有70多支槍,多數人只有一把大刀。就在這時,新四軍三師聽說馬廠一帶有一批鐵匠能造槍,就建議區委派人協助地方黨組織,迅速把鐵工組織起來,造槍枝援抗戰。

1941年春,馬廠鐵工委員會成立,吳錫昌、岳壽延分別擔任會長和副會長。剛從鹽城抗大畢業的姜劍英擔任鐵工會指導員。

據徐文世介紹,當時馬廠鐵工首先開始仿製的是使用較多的“漢陽造”步槍。在設備非常簡陋的條件下,造槍完全是憑手工硬刻硬銼的。一個技術很精湛的鐵工,也要半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造出一支槍。後來,隨著鐵工會不斷壯大,從原來的二三百人發展到七八百人,頭2個月就造了400多支槍,源源不斷地供給部隊和地方抗日組織。

製造槍枝,游擊兵工廠產量全國第二

徐文世說,鐵工會的副會長岳壽延和鐵工邱開德等人開動腦筋,將石磨盤和圓鐵輪一起制出一台用來鑽槍管的“土鑽床”,工效比原來提高几倍。同時各個分會都組織了“合夥組”,十個八個鐵工為一組,實行“一條龍生產”,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不到2個月就生產了近1000支槍。到1941年底,馬廠已為八路軍、新四軍和地方抗日武裝製造了2000多支全新步槍,還修理了大批槍枝。

1942年初,通過1個多月的實驗,鐵工會研究製造出第一挺輕機槍。幾個月後,共製造出20多挺輕機槍和2支衝鋒鎗。有些分會還仿造了白朗寧手槍,這些槍都支援給了部隊和地方抗日武裝。從1943年5月開始,淮海區組織自衛軍和民兵開展民眾性游擊戰。為了武裝儘可能多的民眾,鐵工會生產了大量簡易武器,其中最多的就是“兩撅槍”(因裝彈時要將槍管向下撅開而得名),也叫“單打一”。“兩撅槍”雖然簡單粗糙,但卻是民兵們最信賴的武器之一。

1942年底,日偽軍向解放區大舉“掃蕩”,鐵工會被迫撤出馬廠。在這種形勢下,鐵工會把從馬廠撤出的幾百名鐵工武裝起來,組成一個“游擊兵工廠”,他們把紅爐支在柳樹行或蘆葦盪里,其他鐵工手持工具,堅持流動造槍。敵人掃蕩,鐵工們抬著爐子就走;等敵人縮回據點,鐵工們放下爐子繼續造槍。

鐵工會堅持在農村與敵人周旋,一次又一次粉碎了敵人懸賞緝拿、派遣特務暗殺、誘騙瓦解鐵工隊伍、迫害鐵工家屬等陰謀,始終堅持生產。在度過最艱苦的7個月後,形勢終於好轉,馬廠的日偽軍在我軍大部隊的打擊下,丟掉據點縮回縣城,鐵工會又勝利地回到了馬廠。

據了解,從組建鐵工會到1945年日寇投降,據不完全統計,馬廠共修理各式槍械10000多件,新造步槍7000多支,還生產了大批其他槍枝和5000多把刺刀,產量僅次於八路軍兵工廠,位於全國各根據地第二位,極大地支援了抗日戰爭。

誕生根據地歷史上唯一一部槍枝管理法

隨著抗日形勢的發展,區委、軍分區對兵工生產的管理不斷規範化。1945年1月11日,為加強管理,杜絕槍枝流入偽區,保證主力和地方民兵的戰鬥力,以淮海行署的名義頒布了《淮海區土造槍管理辦法》。規定造槍戶或鐵工合作組均要向住地附近工商管理局或其分局登記註冊,登記註冊者享受煤炭、鋼鐵原材料供給及無息貸款;未經工商管理局核准不得私自買賣槍枝;其他槍枝無論屬於何人均予以沒收。據了解,這是根據地歷史上唯一一部專門的槍枝管理法。

槍枝管理法頒布執行後,鐵工會對造槍戶進行了集中清理和整編,適當減少產量、提高質量,積極為大反攻做準備。

抗戰勝利後,我軍裝備逐步改善,“馬廠造”步槍終於退出主力裝備序列,轉給地方武裝和民兵使用,在隨後的解放戰爭中繼續發揮作用。時至今日,在北京的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還保存有“馬廠造”步槍。

行政區劃

建國前後,曾為馬廠區、鄉所在地,1954年為沭陽首批鎮,即沭城鎮、馬廠鎮。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馬廠鄉,1986年撤鄉建鎮至今。

經濟

馬廠鎮在穩定發展糧油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培育各類特色產業,多種經營的比重已達60%以上。馬廠鎮已建成稻麥噸糧田1萬畝,蔬菜復、套、間種及保護地栽培4.4萬畝,高效示範田3.5畝,全鎮食用菌推廣面積已達313萬平方尺。特種養殖場2個,母豬繁殖基地3個。現有成片林 1.8萬畝,活力木蓄積量2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26%。

交通

馬廠鎮交通便捷,環境優雅,326省道橫貫東西,六塘河、柴南河縱橫腹地。向東、西各12公里分別是寧連高速和-公路以及新長鐵路相通,從馬廠到連雲港機場和港口只需40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