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樓垃圾轉運站始建於1997年,1998年9月開始正式運行,為德國政府捐贈、北京市政府投資,共同興建的北京市固體廢物處理處置項目之一,其先進的工藝和設備技術在國內屬一流水平,它建成投入使用後改變了傳統的垃圾“搬家”處理模式,配合南宮堆肥廠,安定填埋場共同組成了北京西南線的垃圾處理系統,為北京市的垃圾處理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發揮了積極地作用。
馬家樓垃圾轉運站主要接納北京市宣武區全區及豐臺區部分居民生活垃圾,設計日處理能力980噸。後經技術改造,現設計日處理能力達2000噸。垃圾收集車將分散在城區各出垃圾站的生活垃圾收運去往垃圾轉運站做集中處理。轉運站總建築面積7167平方米,篩分車間是轉運站的生產核心,建築面積達5320平方米,下面是機修車間和配電室;西側為生活區,包括辦公樓、汽修車間、鍋爐房、污水站等建築。
站內分為A、B兩條生產線,可以分別或同時使用。原始垃圾進站後首先在地磅房進行稱重計量,經引橋到達卸料平台將垃圾寫入料倉,然後在板式輸送機和皮帶機的輸送下,通過手選、滾筒篩篩選、磁選、彈跳分選、風選和破碎處理等分選處理工藝,將垃圾分為5類:覆蓋土、堆肥垃圾、填埋垃圾、鐵、塑膠,實現了垃圾處理的資源化、減量化。配備中央控制室和稱重控制室全程控制垃圾分選流水線,實現了實時監控,大大增加了設備運轉的安全係數。同時配備德國原裝賓士車構成了雄厚的轉運力量。
節能與環保是該站一大特色,2007年建設了污水處理和沼氣利用系統,滲瀝液日處理能力60噸,採用生物預處理+膜處理工藝方法,對厭氧罐產生的沼氣進行收集利用產沼氣200餘立方米,站內設有化驗室,對滲瀝液常規指標進行日常監測。滲瀝液處理後用於站內降塵和地面沖洗,沼氣作為清潔燃料供應給職工食堂和職工浴室熱水鍋爐。為了防止粉塵外散,採取增加除塵、除臭噴淋系統,有效地改善了車間內環境,同時加大站區周邊除臭劑噴灑力度,以降低對周圍環境的影響。每年委託外部有資質部門對廠界大氣、滲瀝液、噪聲進行定期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