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嶺寺介紹
馬家嶺寺,也叫“砍布寺”,位於坪溝鄉坪溝村馬家嶺社東南隅。這裡杏樹成蔭,有永靖“杏花村”的美稱。馬家嶺寺就座落在爛漫嬌艷的杏花叢中。馬家嶺寺的建立,在當地流傳著一個傳奇的故事。清光緒年間,處在王坪的楊家大寺非常興盛,大殿雄偉壯麗,僧人眾多,牛羊成群,寺院和喇嘛也很富有。當時,曾有個名叫砍布的印度僧人慕名雲遊到此寺,傳經說法。寺里的管家和僧人看到砍布僧人面目醜陋,袈裟不整,就沒有收留他。可砍布僧人臨行時,留下一句話,我看到這裡的百姓善良厚道,以後,若地方牲畜得瘟疫,就來藏里找我。沒過幾年,當地確發生了嚴重的牲畜瘟疫,而且迅速蔓延,經醫治沒有效果,死驢爛馬隨處可見。這時便想起了那位印度僧人曾說的話,就派人到藏里找印度僧人,找遍了雪域寺院,終於在一寺院找到了砍布僧人。他告訴來人:“貧僧有病在身,不能遠行,這裡有一卷《砍布經》(般若經),你們帶去後請高僧誦經祈禱,就能消除瘟疫。”派去的人日夜兼程而歸,請高僧誦經祈禱後,果然,沒過幾日,瘟疫很快就消除了。時隔不久,坪溝的馬家嶺也發生了同樣的疫情,馬家嶺的眾人到王坪楊家大寺請來了《砍布經》(般若經),高僧誦此以後,瘟疫也很快消除了。馬家嶺的民眾為了紀念砍布僧人及《砍布經》(般若經),於清光緒十三年,在馬家嶺修了一座喇嘛寺,取名為砍布寺(現馬家嶺寺)。
首建的馬家嶺寺,有經堂三楹,廂房若干間,常住僧人3名。清同治三年寺院遭到兵焚。1937年,當地民眾又募資復建,二次修建的大殿為三間轉五格式,雕樑畫棟,飛檐翹角,甚為壯麗,左側建有五間出檐式廂房。大殿佛龕里供有一卷用黃緞層層包裹的《砍布經》(般若經)。大殿的牆壁上懸掛幾幅繪製、堆繡精美的唐卡。燒香拜佛、求醫問卦的人絡繹不絕,香火十分鼎盛。1958年,在反封建宗教特權的潮流中,該寺被毀。《砍布經》(般若經)被一喇嘛暗藏在一個山洞裡,惋惜的是後被一場山洪吞沒。
馬家嶺寺歷史
首建的馬家嶺寺,有經堂三楹,廂房若干間,常住僧人3名。清同治三年寺院遭到兵焚。1937年,當地民眾又募資復建,二次修建的大殿為三間轉五格式,雕樑畫棟,飛檐翹角,甚為壯麗,左側建有五間出檐式廂房。大殿佛龕里供有一卷用黃緞層層包裹的《砍布經》(般若經)。大殿的牆壁上懸掛幾幅繪製、堆繡精美的唐卡。燒香拜佛、求醫問卦的人絡繹不絕,香火十分鼎盛。1958年,在反封建宗教特權的潮流中,該寺被毀。《砍布經》(般若經)被一喇嘛暗藏在一個山洞裡,惋惜的是後被一場山洪吞沒。
改革開放後,當地信教民眾第三次復修馬家嶺寺,只建三間簡易土房。1998年,大殿改建為古典式建築,描檁畫牽,起拱施彩,系用飛檐,置陰陽瓦,屋脊置寶瓶,兩邊置脊獸,宏偉壯觀。大殿左側屋檐下懸有一口高1.2米,口徑80公分的大鐘,鐘上鑄有銘文。據說,每當撞鐘時,可以給當地人帶來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殿內供有1983年從塔爾寺請來的《砍布經》(般若經)二卷,掛有許多善男信女送來的贈匾。大殿左邊建有五間僧舍。院中兩棵松樹,挺拔聳立,像兩尊守衛寺院的護法。寺院門前不遠的山坡上有兩面嘛呢旗,傳說這兩面旗,可以遮風擋雨。
每年農曆十月十八日為馬家嶺寺的善會,這一天,周圍數百里的善男信女,扶老攜幼,帶著香表,為他們信仰的砍布僧人焚香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