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波羅是否懂漢語

    馬可·波羅在其“遊記”中說,他在中國時懂得四種語言,包括它們的字母和寫法,但沒有明說是哪四種語言,因此,引起後人的揣測。 
    近代法國人頗節(G.Pauthier)認為,馬可·波羅懂得的是漢文、維吾爾文、八思巴蒙古文和用阿拉伯字母書寫的波斯文。但是,著名的《馬可·波羅遊記》注釋家英國人玉耳(H.Yule)、法國人戈耳迭(H.Cordier),卻對馬可·波羅懂漢語一說持否定態度。他們的理由是:一,馬可·波羅把蘇州釋為地,杭州釋為天,說明他根本不懂漢語中蘇、杭是什麼意思,只是根據“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話,想當然而言。二,漢字的書法特徵與西方文字迥然不同,按理一部向西方人介紹東方文化的書,不會忽視這點,而馬可·波羅一點也沒提到。三,書中提到的許多地名,如Tangut(唐兀惕,即西夏)、Cathay(契丹,北中國)、Cambaluc(汗八里,即大都)等,都是蒙古語、突厥語或波斯語的稱呼。這些地名,都有相應的漢語名稱,而馬可·波羅都棄而不用,說明他根本不了解漢語的這些地名。法國的沙海昂(A.J.H.Charignon)對此又不以為然,認為玉耳與戈耳迭批評過嚴。馬可·波羅偏重的不是漢語,但並不是完全不懂,他在中國旅行甚久,又擔任過要職,如任揚州總管三年(這又牽涉到另外一個謎),揚州是當時帝國的中心,而且純為漢人城市,難以想像一個不解漢語的人,能在此治理三年。 
    上述各說,在西方都有一定影響,而玉耳、戈耳迭的說法,逐漸為更多馬可·波羅著作的研究者們所承認和證實。他們發現,馬可·波羅的書中,對突厥文、蒙古文、波斯文的拼寫都很規範、準確,但很少出現漢語辭彙。偶然出現的地名,也多從波斯、突厥等文字轉寫而來,因此斷定馬可·波羅只懂波斯語、蒙古語、突厥語,而全然不懂漢語。 
    我國學者指出,馬可·波羅的不懂漢語,還可以從元朝的內部情勢分析。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雖然任用一些漢人,但也利用不少色目人幫助治理國家,他們的地位都在漢人之上。元朝政府詔令使用蒙古新字,又設蒙古國子學,令蒙古、漢人官僚子弟上學。各官僚機構都設翻譯人員。因此,漢語漢字在官場上並非必要。又據趙翼《甘二史札記》記載,元朝歷代皇帝多不識漢文。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江淮行省的官僚中,竟無一人通文墨。蒙古人的漢文知識如此,又如何要求一個外國人通曉漢文呢?馬可·波羅在中國結識與交談的,主要是在朝廷出人的外國人,所用的基本上是波斯語,波斯語可能是蒙古朝廷外國人使用的共同語言。既然如此,馬可·波羅也就沒必要去學習漢語了。照此情況分析,馬可·波羅懂得的四種語言,應是蒙古語、波斯語、阿拉伯語與突厥語(維吾爾語),沒有漢語。但這一說是否可算定論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