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波羅[義大利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

馬可波羅[義大利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

馬可·波羅(Marco Polo),1254年9月15日出生於克羅埃西亞考爾楚拉島,威尼斯旅行家、商人,著有著名的《馬可·波羅遊記》。於1324年1月8日逝世。 根據馬可·波羅本人自述(馬可·波羅的獄友所寫的)《馬可·波羅遊記》(以下關於其本人經歷的描述,均來自《馬可·波羅遊記》),其關於中國的經歷的描寫,在中西方史學界尚存有一定爭議,而且爭議雙方都不能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其來過或者未來過中國。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馬克·波羅 馬克·波羅

馬可·波羅(Marco Polo)[1254年9月15日~1324年1月8日],世界著名旅行家和商人。1254年生於威尼斯一個商人家庭。他的父親尼科洛和叔叔馬泰奧都是威尼斯商人。據稱17歲時,馬可·波羅跟隨父親和叔叔前往中國,歷時約四年,於1275年到達元朝的首都,與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誼。他在中國遊歷了17年,曾訪問當時中國的許多古城,到過西南部的雲南和東南地區。回到威尼斯之後,馬可·波羅在一次威尼斯和熱那亞之間的海戰中被俘,在監獄裡口述旅行經歷,由魯斯蒂謙(Rustichello da Pisa)寫出《馬可·波羅遊記》(Il Milione)。但其到底有沒有來過中國卻引發了爭議。

《馬可·波羅遊記》(又名《馬可·波羅行紀》、《東方見聞錄》)記述了馬可·波羅在東方最富有的國家—中國的所見所聞,後來在歐洲廣為流傳,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嚮往,對以後新航路的開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西方地理學家還根據書中的描述,繪製了早期的“世界地圖”。

馬可·波羅小時候,他的父親和叔叔到東方經商,來到元大都(1275年的北京)並朝見過蒙古帝國的忽必烈大汗,還帶回了大汗給羅馬教皇的信。他們回家後,小馬可·波羅天天纏著他們講東方旅行的故事。這些故事引起了小馬可·波羅的濃厚興趣,使他下定決心要跟父親和叔叔到中國去。1271年,馬可·波羅17歲時,父親和叔叔拿著教皇的覆信和禮品,帶領馬可·波羅與十幾位旅伴一起向東方進發了。他們從威尼斯進入地中海,然後橫渡黑海,經過兩河流域來到中東古城巴格達,從這裡到波斯灣的出海口荷姆茲就可以乘船直駛中國了。然而,這時卻發生了意外事件。當他們在一個鎮上掏錢買東西時,被強盜盯上了,這伙強盜乘他們晚上睡覺時抓住了他們,並把他們分別關押起來。半夜裡,馬可·波羅和父親逃了出來。當他們找來救兵時,強盜早已離開,除了叔叔之外,別的旅伴也不知去向了。他的經歷激發了哥倫布和其他不少旅行家。有很多的文學作品都是基於他的遊記。馬可·波羅還影響了歐洲的地圖製作,導致了弗拉·毛羅地圖的出現。

主要作品

馬可·波羅遊記 馬可·波羅遊記

《馬可·波羅遊記》記述了他在東方最富有的國家——中國的見聞,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嚮往,對以後新航路的開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同時也是研究我國元朝歷史和地理的重要史籍。

儘管馬可·波羅的遊記中存在有一些漏洞和謬誤,以至於有些人藉此草率地認為其口述的《馬可·波羅遊記》為純粹的杜撰,照《馬可·波羅遊記》根本到不了中國,但是不能否認這個傳奇人物及其作品在史學界、文學界以及中西文化交流中所產生的積極意義。

馬可波羅[義大利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 馬可波羅[義大利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

《馬可·波羅遊記》是歐洲人撰寫的第一部詳盡描繪中國歷史、文化和藝術的遊記。16世紀,義大利收藏家、地理學家賴麥錫(Ramusio)說,馬可·波羅在1299年寫完《遊記》,“幾個月後,這部書已在義大利境內隨處可見”(註:Lach,p.35.)。在1324年馬可·波羅逝世前,《馬可·波羅遊記》已被翻譯成多種歐洲文字,廣為流傳。現存的《馬可·波羅遊記》有119種各種文字的版本。在把中國文化藝術傳播到歐洲這一方面,《馬可·波羅遊記》具有重要意義。西方研究馬可·波羅的學者莫里斯·科利思(MauriceCollis)認為,馬可·波羅的遊記“不是一部單純的遊記,而是啟蒙式作品,對於閉塞的歐洲人來說,無異于振聾發聵,為歐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識領域和視野。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它導致了歐洲人文的廣泛復興。

元朝時,中外交往很頻繁,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元世祖時來華,居住了十幾年。《馬可·波羅行紀》 的主要內容是關於馬可·波羅在中國的旅遊紀實,兼及途徑西亞、中亞和東南亞等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情況。全書以紀實的手法,記述了他在中國各地包括西域、南海等地的見聞,記載了元初的政事、戰爭、宮廷秘聞、節日,遊獵等等,尤其詳細記述了元大都的經濟文化民情風俗,以及西安、開封、南京、鎮江、揚州、蘇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各大城市和商埠的繁榮景況。它第一次較全面地向歐洲人介紹了發達的中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將地大物博、文教昌明的中國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

東方之行

探險歷程 探險歷程

馬可·波羅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和叔叔到東方經商,來到元大都(1249年的北京),並朝見過蒙古帝國的忽必烈大汗,還帶回了大汗給羅馬教皇的信。他們回國後,小馬可·波羅天天纏著他們講東方旅行的故事,引起了小馬可·波羅的濃厚興趣,使他下定決心要跟父親和叔叔前往中國。

1271年,即馬可·波羅17歲時,父親和叔叔拿著教皇的覆信和禮品,帶領馬可·波羅與十幾位旅伴一起向東方進發了。他們從威尼斯進入地中海,然後橫渡黑海,經過兩河流域來到中東古城巴格達,從這裡到波斯灣的出海口荷姆茲就可以乘船直駛中國了。然而,這時卻發生了意外事件。當他們在一個鎮上掏錢買東西時,被強盜盯上了。這伙強盜乘他們晚上睡覺時抓住了他們,並把他們分別關押起來。半夜裡,馬可·波羅和父親逃了出來。當他們找來救兵時,強盜早已離開,除了叔叔之外,別的旅伴也不知去向了。

馬可·波羅和父親、叔叔來到荷姆茲,一直等了兩個月,也沒遇上去中國的船隻,只好改走陸路。這是一條充滿艱難險阻的路,是讓最有雄心的旅行家也望而卻步的路。他們從荷姆茲向東,越過荒涼恐怖的伊朗沙漠,跨過險峻寒冷的帕米爾高原,一路上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饑渴的困擾,躲開了強盜、猛獸的侵襲,終於來到了中國新疆。一到這裡,馬可·波羅的眼睛便被吸引住了。美麗繁華的喀什、盛產美玉的和田,還有處處花香撲鼻的果園。

馬可·波羅他們繼續向東,穿過塔克拉瑪乾沙漠,來到古城敦煌,瞻仰了舉世聞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畫。接著,他們經玉門關見到了萬里長城。最後穿過河西走廊,終於到達了上都—元朝的北部都城。這時已是1275年的夏天,距他們離開祖國已經過了四個寒暑了! 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向忽必烈大汗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禮物,並向大汗介紹了馬可·波羅。大汗非常賞識年輕聰明的馬可·波羅,特意請他們進宮講述沿途的見聞,並攜他們同返大都,後來還留他們在元朝當官任職。

聰明的馬可·波羅很快就學會了蒙古語和漢語。他借奉大汗之命巡視各地的機會,走遍了中國的山山水水,中國的遼闊與富有讓他驚呆了。他先後到過新疆、甘肅、內蒙古、山西、陝西、四川、雲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還出使過越南、緬甸、蘇門答臘。他每到一處,總要詳細地考察當地的風俗、地理、人情。在回到大都後,又詳細地向忽必烈大汗進行了匯報。

馬可·波羅故鄉 馬可·波羅故鄉

在《馬可·波羅遊記》中,他盛讚了中國的繁盛昌明;發達的工商業、繁華熱鬧的市集、華美廉價的絲綢錦緞、宏偉壯觀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驛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紙幣等等。書中的內容,使每一個讀過這本書的人都無限神往。

17年很快就過去了,馬可·波羅越來越想家。1292年春天,馬可·波羅和父親、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託,護送一位名叫闊闊真的蒙古公主從泉州出海到波斯成婚。他們趁機向大汗提出回國的請求。大汗答應他們,在完成使命後,可以轉路回國。元史專家、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文物處處長王大方則認為,在元朝供職的17年間,馬可·波羅常被忽必烈派到帝國各地執行機密任務。

1295年末,他們三人終於回到了闊別二十四載的親人身邊。他們從中國回來的訊息迅速傳遍了整個威尼斯,他們的見聞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他們從東方帶回的無數奇珍異寶,一夜之間使他們成了威尼斯的巨富。1298年,馬可·波羅參加了威尼斯與熱那亞的戰爭,同年9月7日不幸被俘。在獄中,他遇到了作家魯思梯謙,於是便有了馬可·波羅口述、魯思梯謙記錄的《馬可·波羅遊記》。

歷史貢獻

馬可·波羅 馬可·波羅

馬可·波羅的中國之行及其遊記,在中世紀時期的歐洲被認為是神話,被當作“天方夜譚”。但《馬可·波羅遊記》卻大大豐富了歐洲人的地理知識,打破了傳統思想的束縛,以及“天圓地方”說;同時《馬可·波羅遊記》對15世紀歐洲的航海事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義大利的哥倫布、葡萄牙的達·伽馬、鄂本篤,英國的卡勃特、安東尼·詹金森和詹森、馬丁·羅比歇等眾多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險家讀了《馬可·波羅遊記》以後,紛紛東來,尋訪中國,打破了中世紀西方神權統治的禁錮,大大促進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因此可以說,馬可·波羅和他的《馬可·波羅遊記》給歐洲開闢了一個新時代。

同時,在《馬可·波羅遊記》以前,更準確地說是在13世紀以前,中西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是通過中亞這座橋樑間接地聯繫著。在這種中西交往中,中國一直是以積極的態度,努力去了解和認識中國以外的地方,特別是西方文明世界。最早可以追述到周穆王西巡。儘管周穆王西巡的故事充滿了荒誕和神話色彩,但至少反映了中國人已開始去了解和認識西方,西漢武帝時期張騫通西域之後,一條從中國經中亞抵達歐洲的“絲綢之路”出現了,中國對西方世界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文化等都達到了空前的繁榮,一大批西方的商人來到中國,中國對西方世界的認識更深入了。但直到13世紀以前,中西交往只停留在以貿易為主的經濟聯繫上,缺乏直接的接觸和了解。而歐洲對中國的認識,在13世紀以前,一直停留在道聽途說的間接接觸上,他們對中國的認識和了解非常膚淺。因而歐洲人對東方世界充滿了神秘和好奇的心理。《馬可·波羅遊記》對東方世界進行了誇大甚至神話般的描述,更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世界的好奇心。這又有意或者無意地促進了中西方之間的直接交往。從此,中西方之間直接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的新時代開始了。馬可·波羅是一個時代的象徵。

《馬可·波羅遊記》直接或間接地開闢了中西方直接聯繫和接觸的新時代,也給中世紀的歐洲帶來了新世紀的曙光。事實已經證實,《馬可·波羅遊記》給這個世界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其積極的作用是不可抹殺的。

馬克波羅 馬克波羅

《馬可·波羅遊記》打開了歐洲的地理和心靈視野,掀起了一股東方熱、中國流,激發了歐洲人此後幾個世紀的東方情結。許多人開始湧向東方,學習東方,以致歐洲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革。許多中世紀很有價值的地圖,是參考遊記製作的。許多偉大的航海家,揚帆遠航,探索世界,是受到馬可·波羅的鼓舞和啟發。事實上,美洲大陸的發現純屬意外,因為遊記的忠實讀者哥倫布原本的目的地是富庶的中國。當時歐洲人相信,中國東面是一片廣闊的大洋,而大洋彼岸,便是歐洲老家了。馬可·波羅東方之旅已經過去700多年了,但他的精神依然震撼著人們心靈,激勵著人們不斷作出新的探索取得新的進展。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走在由他所開闢的這條東西方交流之路上,並使之不斷延伸拓展,越走越寬廣、越走越平坦,超越時間、空間的局限,走向一個和諧的世界。馬可·波羅是屬於全世界、全人類的。至於他是出生在科爾丘拉,還是別的什麼地方,似乎並不太重要。

與眼鏡的故事

眼鏡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外史籍中都記載了眼鏡最早起源於中國,是中國古老文化、醫療、技藝的遺產。它的發展變遷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在西方國家,眼鏡的最早出現是在13世紀末葉。當時有個義大利人,名叫馬可波羅(Marco Pol6),他曾旅居中國十七年,為元朝宮庭辦事,跑遍中國各地,當時他見到元朝宮庭里有人戴眼鏡,對此他很感興趣,在他回國時就把眼鏡傳到了西方,所以在西方最早製造眼鏡的地方,則是馬可波羅的故鄉威尼斯。另外,在馬可波羅的遊記中還載有老年人戴眼鏡閱讀小說及小字的記載。

相關爭議

是否來過中國

馬可·波羅各種畫像與塑像 馬可·波羅各種畫像與塑像

馬可·波羅與他的故事《馬可·波羅遊記》,早已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了。國內外“肯定論者”之所以肯定或承認馬可·波羅到過中國,主要基於兩個方面的理由:一是人們對馬可·波羅與《馬可·波羅遊記》的善意解釋。另一方面的原因是《馬可·波羅遊記》所記載的某些內容若非親身經歷是不可能知道得那樣詳細具體的。

不過,也有 一些學者認為,《馬可·波羅遊記》的內容都是在重述一些盡人皆知的故事,比如元朝的遠征日本、王著叛亂、襄陽回回炮、波斯使臣護送闊闊真公主等。

儘管如此,《馬可·波羅遊記》所記載的某些內容使學者們很驚奇。比如,《馬可·波羅遊記》關於杭州的記載說,杭州當時稱行在,是世界上最美的城市,商業興隆,有12種行業,每種行業有12000戶。城中有一個大湖(即西湖),周圍達30 英里,風景優美。這些記載在《乾道臨安志》和《夢梁錄》等古籍中得到了印證。其它的如蘇州的橋很多,杭州的人多。《馬可·波羅遊記》的記載都相當地詳細、具體。這些材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是不可能從道聽途說中得到的,

國際上研究馬可·波羅的學者形成了兩種相互對立的學派,即肯定馬可·波羅到過中國的“肯定論者”和懷疑馬可·波羅到過中國的“懷疑論者”。兩方激烈爭辯。其實這種爭辯意義不大。提起哥倫布,可能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他發現了美洲。不過,這只是我們後人的想法,就哥倫布本人來說,他至死都認為他發現的不是美洲,而是印度,所以,他堅持稱他航海中於美洲附近所見到的第一片陸地為“西印度群島”。哥倫布不是個騙子,馬可·波羅也不是有意要撒謊,他可能像克魯納斯所認為的那樣,只到過中亞的某些國家,而他則把這些國家當成了中國。不過,絕大多數人還是相信他到過中國。

解決馬可·波羅問題的出路在哪裡呢?關鍵的一點就是不能只躺在《馬可·波羅遊記》上去研究所謂的“馬可·波羅學”。國內外學者們都承認,《馬可·波羅遊記》在開拓東西方交流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那么我們又何必去計較馬可·波羅是誰呢?其實,“馬可·波羅”這個名字不一定是指某個特定的人,而是指當時的一批東西方交通的開拓者。“馬可·波羅”就是他們的代名詞,《馬可·波羅遊記》就是他們當時歷險經歷的總結。

據2011年8月11日出版的《環球時報》報導,英國媒體10日引述義大利一組考古學家的調查結果稱,大探險家馬可·波羅事實上從來沒有真正到過中國,《馬可·波羅遊記》是道聽途說的匯集。英國《每日郵報》9日稱,如果這一理論被證明正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探險家之一的馬可·波羅就是一個“騙子”。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9日報導,考古學家們認為,馬可·波羅更有可能是從波斯商人處獲悉了有關中國、日本和蒙古帝國的“二手故事”。然後,他將這些故事同其他零碎的信息匯集在一起,這就是暢銷書《馬可·波羅遊記》的來源。考古學家指出,《馬可·波羅遊記》在描述忽必烈1274年和1281年兩次遠征日本部分存在矛盾和不準確性。義大利那不勒斯大學的丹尼爾·彼得雷拉說:“馬可·波羅混淆了兩次遠征的細節,在對第一次遠征的記述中,他描述元軍艦隊離開朝鮮、抵達日本海岸前遭到颱風打擊。但那發生在1281年,如果他真的是一名所謂的見證者,他會混淆時間跨度長達7年的兩場戰役嗎?”此外,在書中的不少部分,馬可·波羅用波斯文標註中國和蒙古地名。彼得雷拉對一家義大利歷史雜誌表示,隨著研究的深入,對《馬可·波羅遊記》的質疑也變得越來越多。其他考古學家也表示,馬可·波羅宣稱曾在忽必烈的宮廷中擔任使者,但他的名字並沒有出現在任何現存的蒙古或中國古書記載中。

此前,也有英國學者質疑馬可·波羅是否到過中國。1995年,英國歷史學家弗朗西斯·伍德著書稱,馬可·波羅事實上沒有到過黑海以外地區,當時在中國很常見的一些東西,如四大發明、筷子、裹腳布和長城等,馬可·波羅都沒有提到過。伍德還表示,威尼斯的檔案中也根本沒有提到波羅家族同中國有直接接觸。她說:“在《馬可·波羅遊記》整個原稿中,只有18個句子用第一人稱書寫。與其說這是一個人的記述,更像是中世紀歐洲人的遠東知識資料庫。”

馬可·波羅是13世紀來自義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據稱17歲時開始遊歷世界,在中國生活17年,曾訪問當時中國的許多古城,到過西南部的雲南和東南地區。他的《馬可·波羅遊記》描述了當時富饒中國的景象,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嚮往,對以後新航路的開闢產生了巨大影響。

2013年4月18日,一尊以馬可·波羅為原型創作的銅雕藝術作品在中國江蘇省揚州市揭幕。據當地文化部門介紹,馬可·波羅曾經在揚州為官三年,作為文化商人和交流使者,馬可·波羅在當地的宣傳、文化等方面做過不少貢獻。在江蘇省揚州市建有馬可·波羅紀念館。

是否偽作

馬可·波羅 馬可·波羅

從《馬可·波羅遊記》一書問世以來,700年來關於他的爭議就沒有停止過,一直不斷有人懷疑他是否到過中國,《馬可·波羅遊記》是否偽作?

早在馬可·波羅活著的時候,由於書中充滿了人所未知的奇聞異事,《馬可·波羅遊記》遭到人們的懷疑和諷刺。關心他的朋友甚至在他臨終前勸他把書中背離事實的敘述刪掉。之後,隨著地理大發現,歐洲人對東方的知識越來越豐富,《馬可·波羅遊記》中講的許多事物逐漸被證實,不再被目為荒誕不經的神話了。但還有人對《馬可·波羅遊記》的真實性發生懷疑。

直到19世紀初,學術界開始有人站在學者的角度批判此書,並質疑馬可·波羅。德國學者徐而曼是最早提出馬可-波羅根本沒有到過中國的論證,認為所謂他在元朝17年的歷史完全是荒誕的捏造,為遊記而編排拙劣的教會傳奇故事,是為了傳教士和商人的利益,藉以激發感化蒙古人的熱情以便到中國通商而創作的。並且說,波羅一家最遠不過到達大布哈里亞 (Bucharia) 境內,關於蒙古帝國的情況是從曾到過該地的商人們口中聽來的;關於印度、波斯、阿拉伯及衣索比亞的敘述則抄自阿拉伯著作。1965年,德國漢史學家福赫伯則列舉了許多疑點,如揚州做官、襄陽獻炮等疑點加以印證。1979年,美國學者J.W.Haeger(海格爾)翻檢《馬可·波羅遊記》全文,撰成《馬可·波羅到過中國嗎—從內證中看到問題》一文提出質疑。1982年,英國《泰晤士報》發表了英國學者C.Clunas(克雷格·克魯納斯)《探險家的足跡》的一文,提出四條疑問對波羅到過中國一說提出質疑。與此同時,中國國內學者也有不少人質疑馬可·波羅。不過都是寫些短文或在其他論文中附帶提及。1995年,英國學者Frances Wood(吳芳思)博士經過多年研究,把所有的疑問寫成了一本書《馬可·波羅到過中國嗎?》,從而成為“ 懷疑論者”的代表。

國內“肯定論者”以楊志玖先生為代表。他從40年代起就不斷地同國內外的“懷疑論者”進行論戰。國外許多學者也認為或承認馬可·波羅曾到過中國以及《馬可·波羅遊記》的真實性。其代表性人物是德國的傅海波、英國的亨利·玉爾和法國的伯希和。在19世紀的90年代,英國的馬可·波羅研究專家亨利·玉爾在他的《馬可·波羅遊記—導言》中一一列舉了《馬可·波羅遊記》中存在的缺陷和失誤。他認為《馬可·波羅遊記》中對中國的記載有多處缺陷,如根本沒有記載任何關於長城、茶葉、婦女纏足、用鷺鷥捕魚、人工孵卵、印刷書籍、中國漢字及其它奇技巧術和怪異風俗等等,還有許多不確定的地方,如中國的地名多用韃靼語或波斯語、記載成吉思汗死事及其子孫世系關係失誤、攻陷襄陽城等等。但是他沒有懷疑過馬可·波羅到過中國這一事實。德國的馬可·波羅研究專家傅海波曾經說過,“不管怎樣,在沒有舉出確鑿證據證明馬可·波羅的書只是一部世界地理志,其中有關中國的幾章是取自其它的、也許是波斯的資料(他用了一些波斯辭彙)

以前,我們只好作善意解釋,假定(姑且認為)他還是到過中國。”法國的東方學家伯希和雖然花費了很多時間為《馬可·波羅遊記》作了大量的注釋,但對馬可·波羅書中的疏失也是表示諒解的,基本承認馬可·波羅到過中國。

質疑與辯駁

面對質疑,值得奇怪的是中國史學家們的態度耐人尋味。國學大師錢穆的回答妙趣橫生,或許代表了他們普遍的想法和觀點。他說他“寧願”相信他真的到過中國,因為他對馬可-波羅懷有一種“溫情的敬意”。因此真正對上述質疑“奮起”進行說明和批駁的,也僅有楊志玖教授等寥寥數人。雙方利用報紙、電視、著作、學術研討會等各種手法進行了上百年激烈爭辯。雙方質疑與辯駁集中為四點。其他質疑和辯駁都是在四點基礎上的擴展。總結如下:

A、 自稱深受大汗信任,還擔任過官職。但沒有任何東方史籍有一條關於馬可·波羅的記載。

懷疑論者:在中國古代浩如煙海的史籍中,無數學者查閱數十年,沒有找到一件可供考證的關於記載馬可·波羅的史料。

肯定論者:為反駁史書中沒有關於馬可·波羅記載的疑問,楊教授皓首窮經,終於在永樂大典殘片《站赤》中找到一條記載“兀魯得、阿必失和火者取道馬二八往阿魯渾大王位下”與《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一致,從而可以證明他是到過中國的。但是這是所有史書皓首窮經找到的僅有的一條孤證。並且《馬可·波羅遊記》說蒙古忽必烈汗因他識海路,讓他帶領這個使團,把蒙古的公主護送去波斯完婚,而這條孤證中並沒有提到馬可·波羅的名字。

懷疑論者:“然而用明朝的史書證實元朝的人物明顯讓人難以信服,更重要的是:這條記載中和其他史書一樣沒有提到馬可-波羅的名字,只能說明此事與他的敘述一致,不過是他講述盡人皆知的故事(如遠征日本和王著行刺)罷了,而不能證明馬可-波羅與此事有任何聯繫,更不能作為他到過中國的直接證據。”(註:北京青年報2004-08-13)

肯定論者:楊志玖先生幾乎在他的所有批駁性論文中都提到這條“確鑿證據”,用它來作為批駁“懷疑論者”的致命武器。這段公文雖然一個字都沒有提到馬可·波羅,但至少能夠說明《馬可·波羅遊記》所記載的關於他們隨從波斯使臣離華回國的內容有著一致的地方。學者們根據這條材料後來還推斷出馬可·波羅他們由中國泉州從海道回國的具體時間在1291年初。對於這一條材料,學術界一致認為這是迄今為止在漢文文獻中發現的唯一的有關馬可·波羅的間接記錄。這也是國內外“肯定論”學者唯一感到欣慰的地方,至少可以用這條材料來抵擋一下“懷疑論”學者的窮追猛打了。

懷疑論者:馬可·波羅自稱在中國17年深受忽必烈器重,但沒有任何一本元朝史書找不到哪怕一條可供考證的記錄。包括他自稱揚州做官三年,揚州地方志里同樣無從考稽。關於馬可-波羅自稱在揚州做總管三年的謊言,史書和揚州地方志都沒有記載。

肯定論者:馬可-波羅其時也許只是一個管理鹽務的小官,因為他在遊記中寫到了產鹽區長盧、海門和真州,關於鹽務的小官是不會記入史籍的。

懷疑論者:馬可·波羅是色目人,色目人作為元朝的貴族階級“二等人”,他也自稱在揚州地方上擔任總管。即使不擔任要職,可揚州地方志中明確記載了元代大小官員,包括外國人的詳盡名單,仍然沒有找到他的記錄。

肯定論者:後人將馬可-波羅的原話“奉大汗命‘居住’揚州三年”誤抄成了“奉大汗命‘治理’揚州三年”造成了誤會。

懷疑論者:僅僅“居住”揚州為何要“奉大汗命”,他“居住”揚州三年做什麼?而他三年對繁華揚州的印象僅僅是除了出產馬飾外“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

肯定論者:作為一個商人,他對馬飾有特別興趣,至於其他,是屬於記載疏忽。

B、 有些具有中國特色的事物在書中隻字未提,如長城、筷子、茶葉、中醫(如針灸)、漢字、印刷術、婦女纏足、用鸕鶿捕魚等等

懷疑論者:而這些事物在同一時期的波斯商人的遊記以及1792年英國馬噶爾尼訪華回國後遊記都有記載。

肯定論者:沒有提到長城,是因為元長城已經年久失修破敗不堪,況且元長城土木結構並非明長城磚石結構那樣引人注目,沒有引起他的足夠重視。

懷疑論者:金人修建的金長城(也叫金界壕)受戰亂損壞並不嚴重。如果馬可-波羅真的游遍中國,必然要數次經過長城,不可能視而不見。而同時代的元名臣張德輝曾記載“北上漠北途中,有長城頹址,望之綿延不絕”;王惲寫道:“恆州西南十里外有北界壕,尚宛然也”。

肯定論者:沒有提到茶葉是因為蒙古人不喜飲茶,因此馬可-波羅對此也無印象。

懷疑論者:忽必烈於1268年開始榷買蜀茶,1275年逐漸榷江南各地之茶,1276年設立常湖等處茶園都提司“採摘茶芽,以供內府”;而8~9世紀西域商人蘇來曼所寫的《中國印度見聞錄》則明確提到了茶。

肯定論者:關於漢字書法和印刷術,馬可-波羅不認識漢字,故對中國漢字書法和印刷術不會做記載。

懷疑論者:然而當他寫書的時候,尤其是歐洲處於手抄書本的年代,必然會聯想到中國神秘的漢字書法和先進的印刷術,而比他早30年到蒙古的法國傳教士魯不魯乞乞《東遊記》卻記載了中國的書法和印刷術。

肯定論者:對於筷子、纏足、鸕鶿等等,17年來,馬可-波羅只用刀叉,沒見過筷子;17年來,他從沒見過任何一個纏足的婦女;他是城裡人,而不是漁民等等。

懷疑論者:其他外國人如14世紀英國旅行家曼德維爾在《爵士遊記》中、1862年退役的英國裕爾上校在《中國和通向中國之路》里,對這些事物都有提及。

肯定論者:《馬可-波羅遊記》也許有過記載,但它成書後經過無數人傳抄,也許是傳抄中的失誤,或者原稿散失。

C、襄陽獻炮是明顯有違史實的捏造。除此之外,還捏造了一系列史實。

懷疑論者:馬可-波羅自稱蒙軍久攻襄陽不下,於是他獻出了威力巨大的拋石機,迫使襄陽守將出降。事實是1273年蒙軍攻襄陽時,他還在來中國的路上,而獻拋石機的自然也不是他,而是波斯的亦思瑪因和阿老瓦丁,《元史·方伎傳》:“亦思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善造炮。……天曆三年以疾卒。”白紙黑字,寫得十分清楚。

肯定論者:亦思馬因會不會就是馬可·波羅

懷疑論者:《元史》上說得很清楚,亦思馬因在元世祖至元十一年,亦即公元1274年就去世了(“以疾卒”)。亦思馬因的兒子布伯這個名字聽起來倒是與“馬可”相近,但此人也不能與馬可·波羅畫等號,因為他卒於天曆三年。“天曆”是元文宗圖貼睦耳的年號,天曆三年是公元1330年,馬可·波羅則卒於公元1324年。更能說明他們之間沒有任何關係的一點證據是:馬可·波羅死在了歐洲,而布伯卻卒於中國。

肯定論者:這是後人傳抄《遊記》時隨意添加的。因為馬可-波羅的手稿已經流失了。

懷疑論者:書中道聽途說的痕跡比比皆是,李松壽之亂的時間整整推後十年;把成吉思汗的病死說成是膝上中箭而死;將傳說中的非洲的祭司王約翰嫁接成為忽必烈外孫闊里吉思的祖父,而記載的脫脫被那海打敗的事居然發生在他回國之後,

肯定論者:書中所有的猜測、臆斷和錯誤都是在傳抄中後人的過失。

懷疑論者:《遊記》中記載了鎮江的基督教堂和一些“可疑的”、“戰戰兢兢、躲躲閃閃”的基督徒。而元朝迫害基督徒找不到任何一本史料證明。

肯定論者:他們其實是摩尼教徒,因為該教被認為是邪教,不敢公開活動,這一記載翔實生動,沒到過中國是不可能掌握這樣的第一手資料的。這正說明了馬可-波羅到過中國。

懷疑論者:但是中國人把摩尼教看作邪教還是元朝末年的事,蒙元初期政府對各種宗教採取優容的態度,對各教一視同仁。對各教的分歧提倡以辯論的方式分優劣,更不採取滅教這樣極端的迫害措施。忽必烈曾說:“世上常奉預言人,我都致敬禮。”因此即使是摩尼教徒在一個寬鬆的宗教氛圍中,根本用不著“戰戰兢兢、躲躲閃閃”。

D、《馬可·波羅遊記》中的許多中國地名用的都是波斯叫法,有可能馬可只到過中亞的伊斯蘭國家。

懷疑論者:馬可-波羅自稱懂蒙古語和漢語,在義大利用法文寫成此書,書中很多名稱卻偏偏採用波斯語,我們注意到,當時來往的商人們以波斯人居多,可以證明遊記內容是聽來的。

肯定論者:馬可-波羅是色目人。他在元朝打交道也是色目貴族。他本人也是屬於色目貴族。所以他不知道中國的很多名稱的漢文叫法,只知道波斯語叫法。

E、其他的一些疑點

1.書中幾乎很少提到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父,也從未提到過他們的生意,沒有提到過在中國符合他們身份的任何經商活動,恰恰說明他們沒有到過中國,所以經商也無從談起。

2.馬可-波羅回國時沒有攜帶任何中國特有的東西,威尼斯珍寶館收藏的馬可-波羅罐,其實是十四世紀的德化白瓷,與他毫無關係,而他帶回的一些寶石倒是波斯的特產。

3.書中的敘述描寫充滿了誇張失實的情節、信口妄說的逸事,其中許多地方即使今天看來也是非常誇張而令人吃驚的。動輒使用“百萬”這個詞,以至於人們送他“百萬先生”的外號加以揶揄和諷刺。

4.1999年美國組成一個科學考察隊,重走當年馬可-波羅走過的道路,不過是用現代交通工具代步,然而旅程同樣十分艱辛。考察結束後,10位考察隊員和22位提供後援的專家們一致認為,馬可-波羅通過這條路來中國“簡直是難以想像的”。全程網上直播,一萬名對馬可-波羅深信不疑的網民看過直播後舉行投票,65%認為他根本沒有到過中國。

德國漢學家最新研究說明:馬可·波羅的確來過中國

德國圖賓根大學漢學家福格爾的最新研究說明,歷史學上頗有爭議的馬可·波羅的確來過中國。

自十八世紀中以來,學界與民間對馬可·波羅是否真正到過中國一直存有爭議。懷疑者認為這位歐洲中世紀(中國元朝時期)的威尼斯人很可能只到過黑海岸的拜占庭(今土耳其)或波斯(今伊朗),在那裡見到了一些經絲綢之路去過中國的商人、閱讀了一些現已失傳的有關中國的記載,在此基礎上杜撰了一本傳記,描述自己在中國的虛構經歷。然而德國圖賓根大學漢學系教授福格爾(Hans Ulrich Vogel)最新出版的《馬可·波羅到過中國:貨幣、食鹽、稅收方面的新證據》一書,通過對中文、日文、義大利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等大量文獻的研究,有力地說明:不但懷疑者的一切疑問都可以解釋,而且馬可·波羅傳記中很多對中國的描述是獨一無二並且十分準確的,足以證明其真實性。

該書首先列舉並評述了相信與懷疑馬可·波羅到過中國的雙方至今為止提出過的論點與論據。例如懷疑者質問“馬可·波羅為何從未提及過中國長城?”——事實上中西方歷史學界早有共識,認為元朝以前的古長城那時已經完全殘破而不再受人關注,而現今舉世聞名的明長城自然尚未出現。另一個常見的質疑是“為何在現存的中國文獻中找不到任何對馬可·波羅的記載?”——這實際上是對中國古代文獻性質與密度的嚴重誤判,因為即使是同一時期羅馬教皇本篤十二世派往中國的特使團,也從未出現在中國歷史文獻中。

該書隨後詳細闡述了一個至今被學界忽略了的課題,即馬可·波羅對當時中國的貨幣、食鹽生產與稅收體制的大量詳細描述。傅漢思發現在當時的歐洲、阿拉伯或波斯文獻中根本找不到像馬可·波羅一樣準確而詳盡的描述,說明這些獨家描述確實來自於他本人的經歷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