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凌甫

1921年,馬再次回陝,在由西北大學改建的陝西法政學校任教。 1929年1月國民政府召開編遣會議,第八方面軍改為第十一路軍,馬仍為參議。 1937年5月,安徽省政府改組,馬被調往南京,任國民政府行政院參議。

馬凌甫(1884~1970)名步雲,字凌甫。陝西合陽人。
七歲起在其父任教的鄉村私塾讀書。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考入合陽縣學堂,三十年(1904)由縣學堂保送入陝西大學堂。
次年,陝西大學堂改名陝西高等學堂,馬與本校鹹寧附生錢鴻鈞、渭南附生張蔚森、涇陽廩生曹雨亭和三原宏道學堂、陝西師範學堂遴選出的共31名學生,被官費派往日本留學,馬先入早稻田大學普通科再轉農科,清宣統三年(1911)畢業於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科。
馬到日本的光緒三十一年(1905)秋,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東京剛剛成立,馬就加入了同盟會,參加了同盟會在東京組織的反清活動。
他1911年學成回到國內,辛亥革命已經爆發,西安起義也已成功,並成立了秦隴復漢軍政府。
12月,他在上海與張蔚森一起被推舉為陝西代表,赴南京參加17省代表會議,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晚10時,孫中山在南京舉行蒞任典禮。馬和17省代表聆聽孫中山宣誓詞,歡呼中華民國由此誕生,群情激越,聲震屋瓦。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成後,按照孫中山的構想,即著手建立臨時參議會,用17省代表會議名義電告各省都督府,速派參議員三人“克日來寧”開會;對部分“道路睽隔”無法“克日到寧”的省份,則決定以原出席17省代表會的代表為“代理員”赴會。這樣,馬與張蔚森、趙世鈺三人又出席了1912年1月28日在南京召開的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成立會,並於3月8日審議、通過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同年4月1日,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南京臨時政府隨之結束,馬經上海轉回西安。
適陝西軍政府大都督張鳳翽提議創辦西北大學,馬積極贊成,任創設會委員。西北大學建成後,馬任校教務長兼商科學長。同年8月,任中國國民黨秦支部副支部長。
1913年暑假,受校長、留日同學錢鴻鈞之託,東渡日本,為西北大學購置圖書、儀器,還延聘了兩名日籍專門教員。
1914年6月,袁世凱派其親信陸建章接替張鳳翽擔任陝西都督。陸以西北大學是“反袁的機關”為由,先於同年冬將錢鴻鈞校長逮捕下獄,復於翌年春開學不久宣布將西北大學撤銷,馬逃往上海兩年多,將日本經濟學家津村秀松的專著《國民經濟學》譯成了中文。
1917年7月1日張勛擁清廢帝溥儀復辟,全國憤怒討伐。陝西警備軍統領郭堅擬率部假道山西北上討逆,邀馬與宋向辰、樊靈山、楊介等隨軍參贊。
討逆軍在晉陝軍閥的合擊下失敗,宋向辰、樊靈山殉難,郭堅潛逃回陝,馬與楊介被扣壓。馬脫險後,再次逃往上海。
同年9月,陝西各界回響廣州護法軍政府號召紛起護法,開展驅陳(樹藩)運動。
12月,郭堅在鳳翔重整隊伍,準備增援在西安舉義的耿直部,特派人赴滬邀馬回陝襄助軍務,並托馬代發討陳檄文。12月21日上海各報刊載的陝西討陳通電,就是馬代擬代發的。
1918年1月,待馬與王一山、焦子靜等銜孫中山支持陝西護法鬥爭的指示回到陝西時,三原起義已經爆發,靖國軍旗已經豎起。他找到正在圍攻大荔的郭堅所部,被郭委任為該部參謀長。
8月,于右任回陝就任陝西靖國軍總司令,討陳義軍統一編為六路,郭堅任第一路司令,馬為第一路參謀長。
第一路由耀縣西進,連克省西十餘縣,11月攻下鳳翔,在鳳翔設民政廳,馬被任命為廳長,總攬省西十餘縣包括任命縣知事的地方民政大權。
適在這時,北京政府派出援救陳樹藩的奉、直、晉、甘、川等省數萬軍隊陸續入陝,加上陳樹藩以“省長”職位誘來的劉鎮華的鎮嵩軍,向靖國軍分路圍攻。靖國軍各部英勇抵抗,但寡難敵眾,多縣失守。
1919年3月,據守鳳翔孤城的靖國軍第一、二路,已被奉軍、甘軍、直軍和鎮嵩軍四面圍困數月,根據郭堅“聯許倒陳”的構想,由馬出面,與“援陝總司令”、奉軍師長許蘭洲“局部議和”,郭堅部接受許部改編。
1920年,馬離開郭部到北京賦閒,又翻譯了日本人關一所著的《工業政策》一書。
1921年,馬再次回陝,在由西北大學改建的陝西法政學校任教。
1922年春,馮玉祥出關參加直奉戰爭,把陝西督軍的職位交給已任省長四年的劉鎮華代署。劉為標榜自己“廣攬人才”,把馬調到省長公署作參議。同年省三屆議會改選,馬被選為議長,不到一年,又被劉鎮華任命為省教育廳廳長。
他本不想丟下議長去屈就廳長,但劉鎮華不肯收回廳長任命,他遂於1924年7月到教育廳視事。
上任後的頭一件事,就是與西北大學(1924年1月北京政府批准立案重建)校長傅銅商議舉辦“暑期學校”,請魯迅、夏元瑮、王桐齡、蔣廷黼、孫伏園等國內學界名流來陝講學。
1927年春,曾於上年被楊虎城、李虎臣、衛定一指揮的陝軍在國民軍聯軍的援助下打敗逃回豫西的劉鎮華,又在開封投靠了馮玉祥,殘部被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的第八方面軍,馬被任命為第八方面軍參議。
1929年1月國民政府召開編遣會議,第八方面軍改為第十一路軍,馬仍為參議。
中原大戰結束前,劉鎮華被蔣介石任命為駐新鄉的豫陝晉邊區綏靖督辦,馬擔任督辦公署的總參議。
1932年劉調任豫鄂陝邊區綏靖督辦,督辦公署移駐南陽,仍以馬為總參議。
1933年5月,劉出任安徽省主席,馬亦到安慶,任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廳長,曾一度代理省主席職務。
1937年5月,安徽省政府改組,馬被調往南京,任國民政府行政院參議。
盧溝橋事變後不久,南京開始疏散人口,馬遂攜眷返回西安,任委員長西安行營設計委員。
1939年被選為省臨時參議會參議員,7月1日出席了陝西省臨時參議會的第一次會議。
1941年6月熊斌任陝西省政府主席,7月,國民政府委任馬為省政府委員;1944年熊斌調離,馬在西安北洋工學院任教。
抗日戰爭勝利後,馬去重慶,適國民政府正在對河南省政府進行局部改組,遂任命馬為河南省政府委員兼秘書長,於1946年5月到開封就職。
1948年6月開封第一次解放時,他應中國人民解放軍之請,出面維持地方治安,從此脫離國民黨營壘,攜眷遷往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南京中山陵園管理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政協江蘇省委員會委員、江蘇省人大代表、民革江蘇省委員會委員。晚年致力於文史資料的回憶與撰寫,有《南京臨時政府親歷記》《陝西靖國軍第一路概況》《劉鎮華在陝西》等多篇發表於報刊。
“文化大革命”中受衝擊,1970年3月7日在南京逝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