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氂牛肉

香格里拉氂牛肉

香格里拉氂牛肉,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迪慶是雲南省唯一的藏區,也是主要的林、牧區,農林牧業是迪慶州的支柱產業,在雪域高原,具有氂牛獨具優勢的生長環境,氂牛一直都憑藉高營養、味質鮮美而獲贊,所以,發展氂牛產業是當地特色生物經濟之一。 香格里拉氂牛耐寒而不耐熱,對寒冷、濕潤的高山牧場適應性強,適宜粗放飼牧管理,採食力強,訓育程度差。體格粗短、結實,體形大小因地不一,尼汝、格咱一帶稍大,大中甸、小中甸、東旺一帶次之,所產氂牛肉味鮮美,香味獨特,高蛋白、低膽固醇。 2010年11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香格里拉氂牛肉”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氂牛是地球之巔的高寒、無任何污染環境、獨特的半野生半原始珍稀動物,與北極熊、南極企鵝共稱為“世界三大高寒動物”,其全身都是寶,特別是肉,被譽為“牛肉之冠”。

在香格里拉,氂牛生長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寒地帶,無生態污染,加之這裡的天然牧草多由蟲草、貝母、野三七、人參果等珍貴高山藥用植物之莖葉構成,故氂牛肉味鮮美,香味獨特,高蛋白、低膽固醇。

香格里拉氂牛 香格里拉氂牛

香格里拉氂牛平均體高,成年公氂牛為119.05厘米,成年母氂牛為105.23厘米,平均活重分別在234.55千克和192.47千克左右為最佳屠宰期。屠宰後的鮮氂牛肉顏色深紅,色澤均勻,有光澤,脂肪顏色為淡黃色,肉質細嫩有彈性,指壓後凹陷恢復較快,外表濕潤,不粘手,切面濕潤,具有新鮮氂牛肉正常氣味,無異味、無霉斑等污染。

內在品質

氂牛肉營養豐富,具有豐富的胺基酸、蛋白質;低脂肪、香格里拉氂牛肉中豐富的營養物質,其中蛋白質≥18%,水分含量≤71.5%,脂肪≤5.42%,酸價≤2.9毫克/克。所含人體必需胺基酸(37.6%)和蛋白質(23%)比黃牛肉高出三分之一;而脂肪的含量則比黃牛肉低五分之一。

產地環境

地理環境

迪慶藏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東部,是雲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和牧業區,北接西藏,東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與雲南省怒江州和麗江市毗鄰。境內地勢北高南低,地形呈縱深切割之勢,海拔高差懸殊,最高峰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是雲南最高峰最低谷海拔1486米,絕對高差達5254米,較小範圍內的巨大高差使得境內出現了垂直氣候和立體生態環境特徵。全州國土面積23870平方千米。

土壤地貌

迪慶州境內有高山寒漠土、亞高山草甸土、棕色暗針葉林土、暗棕壤、棕壤、褐土、黃棕壤、黃壤、區域性土壤等11個土壤,15個亞類、29個土屬、26個土種。全境由於受地勢、地貌及氣候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垂直分布的三種生態環境,即:高寒地區,海拔在2800—6740米;山區,海拔在2200—2800米;河谷地區,海拔在1486—2200米。香格里拉縣、德欽縣、維西縣14個鄉鎮氂牛養殖(放養)區域天然牧場分別為高寒草甸草場、亞高山(林間)草甸草場、沼澤甸草場、山地灌木灌叢草甸草場和山地河谷雜類草草叢草場。各鄉鎮土壤分別有沖積水稻土、山地紅壤、亞高山草甸土、沼澤地、高山寒漠土、石灰土、紫色土、棕壤土等。

水文情況

迪慶州境內有瀾滄江、金沙江自北而南貫穿全境,金沙江流經迪慶境內430千米,流域面積16810.8平方千米,瀾滄江在州境內流程320千米,流域面積7059.2平方千米,全州共有大小支流221條,沿兩江幹流四射分布,形成典型的羽狀水系。全州水資源總量為119.73億立方米,可利用量95.7億立方米,境內兩江一級河流碩多崗河、吉仁河、阿東全州水資源總量為119.73億立方米,可利用量95.7億立方米,境內兩江一級河流碩多崗河、吉仁河、阿東河等可開發利用率較高,全州可開發利用水能資源在1370萬千瓦以上。香格里拉氂牛主要放養牧區3000米以上高寒地區,有眾多的高原湖泊,其中較大的有青海、白海、九子海、納帕海、碩都湖、碧塔海和黑海等,德欽地區高山牧場也分布有多個高原湖泊,且有豐富的山間河流,為氂牛的放養提供了優良的水利條件,其餘自然降雨及雪山融化的雪水也可以解決放養氂牛的飲水問題。

氣候情況

香格里拉縣 香格里拉縣

迪慶州屬溫帶和寒溫帶季風氣候(河谷地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4.7—16.5℃,最熱月平均氣溫11.7—24.1℃,最冷月平均氣溫-3.3—7.7℃,絕對最低溫度-27℃,年日照時數為1742.9—2186.6小時,太陽輻射118.3—133.7千卡/平方厘米,降水量268—945毫米。雨季(5—10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2.3—94.4%,無霜期為129—197天。適宜的地理氣候條件,廣闊的草地資源,為氂牛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理想的自然基礎。

歷史淵源

據有關報導,公元前2500年,氂牛最早馴養於喜馬拉雅山北坡或中國的青藏高原,與水牛馴養的時間相近,比黃牛(普通牛)馴養的時間晚4000年(1980—1981年科學家報導),說明了氂牛的馴養歷史比較短,或馴育程度降低。在西藏及祖國各地的藏民和香格里拉藏民中,把性情兇猛、力大易怒、成群集隊、東奔西突的野氂牛馴養為家畜,經過了無數代人的努力。把野氂牛馴養為家畜的這一成就,應歸功於古代羌人。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先民們就已發現氂牛的肉質之美。

1980年4月,香格里拉縣獸醫站首次開展全縣畜禽品種資源普查工作,根據有關規定命名為“中甸氂牛”。

1983年,“中甸氂牛”被錄入《雲南省家畜家禽品種志》。迪慶州境內氂牛飼養場及三縣14個鄉鎮養殖的氂牛品種均為中甸氂牛,所養殖(放養)的氂牛均為中甸氂牛種群內自配繁殖。

2001年12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中甸縣正式更名為香格里拉縣。隨著稱謂的更改和人們的生活習慣,所有原含有“中甸縣”或“中甸”稱謂的地域地名、標識也隨之更改為“香格里拉縣”或“香格里拉”,原“中甸氂牛”稱為“香格里拉氂牛”。

生產情況

香格里拉氂牛肉 香格里拉氂牛肉

2010年,香格里拉氂牛養殖區域面積為7167平方千米,年氂牛存欄數為5.6萬餘頭(不含犏牛),屠宰後氂牛肉可達到7840噸。

產品榮譽

2010年11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香格里拉氂牛肉”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香格里拉氂牛分布在迪慶州境香格里拉縣建塘鎮、小中甸鄉、洛吉鄉、尼汝鄉、格咱鄉、東旺鄉、尼西鄉、五境鄉;德欽縣霞若鄉、燕門鄉、雲嶺鄉、佛山鄉、奔子欄;維西縣巴迪鄉等14個鄉鎮,養殖品種為國內優良氂牛品種之一“香格里拉氂牛”(原中甸氂牛),地理位置:地處東經98°25′—100°18′,北緯26°25′—29°16′之間。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與特殊內容規定:迪慶地形近似肺狀,地質構造複雜,地勢北高南低,地貌形態以山地、古高原面和嶺峰為主,境內地理為“三山挾兩江”。境內共有天然草場1238萬畝,占全州國土總面積的18.8%,是雲南最大的天然牧場。香格里拉氂牛是滇西北高海拔地區特有的畜種,是藏牧民主要的家畜之一。迪慶境內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及飼料飼草資源為香格里拉氂牛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香格里拉氂牛肉 香格里拉氂牛肉

(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迪慶州非常重視香格里拉氂牛的品種選育,對產品的選育以本品種為主,實行圈養,人為控制交配種畜,防止牛群近親交配,防止牛種退化,保證後代牛生產性能的提高。在高原高寒草地生態和原始的放牧管理條件下,氂牛終年放牧,每年隨牧草生長季節呈現出“夏壯、秋肥、冬瘦、春乏”的體重變化規律,生長發育緩慢,一般飼養周期到六—七年才育成出欄(經半舍飼育肥後的氂牛飼養周期在5—6年就可以屠宰),氂牛從出生到4歲時,經過四個冬季,累加減重量相當於兩頭氂牛的淨肉量,在4—5歲時,暖季增重與冷季減重幾乎持平。氂牛犢當年育成出欄,或18月齡出欄,在冷季來臨之前,多出欄,縮短氂牛飼養周期。養殖場和農戶飼養的氂牛均為野外自然放牧,夜間氂牛休息場所不固定。出欄後用有柵欄的運輸車將氂牛自飼養地運送到屠宰場進行宰殺。屠宰之前對氂牛進行檢驗,合格的標準為:無病,體型健康;氂牛精神狀態好;體重在300千克以上;自然飼養狀態下的年齡在6周歲以上;氂牛肥瘦適中。

(3)生產過程管理,包括農業投入品方面的特殊使用規定:

飼草飼料:以天然飼草加人工優質牧草為主,冬、春季節以青貯飼料為主,夏、秋季節以自由放牧為主,一般不補精料,只是在母牛產後,公牛配種期需補部分精料。

飲水:山泉水、河水或自來水,水質符合NY5027的規定。

疫苗使用情況:a、常用疫苗品種有:口蹄疫疫苗、炭疽疫苗、氣腫疽疫苗等傳染病的疫苗;b、使用原則:嚴格消毒使用器械,做到一針一頭制,不經過消毒的針頭不重複使用。獸藥和使用:治療使用藥劑時,應符合NY5125的規定,後期使用藥物治療時,應根據所用藥物執行休藥期。發生疾病的種牛在使用藥物治療時,在治療期或達不到休藥期的不應作為食用牛出售。

衛生消毒:選用的消毒劑應符合NY5125的規定。牛舍周圍環境定期用2%火鹼或撒石灰消毒。每批牛犢出欄後徹底清掃牛舍,採用噴霧等方式消毒,定期對分娩欄、補料槽等用具進行消毒。

疫病監測:畜牧獸醫部門按照《動物防疫法》制定檢測方案,並組織實施。

病死牛處理:對有病的氂牛,立即隔離,並聘請專業獸醫人員進行進一步對病變氂牛進行診斷,對重病氂牛進行當場拉到野外指定地點屠殺,屍體進行無害化處理。

(3)香格里拉氂牛飼養管理過程

香格里拉氂牛公母合群,分場飼牧,終年以放牧為主,冬春補飼少量飼草飼料。各場頭數和飼牧情況因地而異,每場飼牧40—90頭不等,不分晝夜季節放牧,每年4—9月間遊牧在海拔3500—4500米左右高山牧場,白天放牧,夜間關圍在木欄內。10月至翌年的3月間,搬回海拔3200—3800米的林間草地牧場,白天四處放牧,晚上在牛棚附近夜牧,犢牛單獨關在小圈內。夏秋水草豐盛,是氂牛抓膘、配種和畜產品增產的季節,放牧早出晚歸。6—7月間每個氂牛場都要給成年公母氂牛灌餵一次白酒、茶葉、紅糖和小米辣子;給所有的牛餵2—3次鹽巴,催情抓膘。冬春牧草枯黃,是氂牛減膘瘦弱的季節,放牧晚出早歸。尼汝、格咱一帶的氂牛場補飼蔓菁、青稞面和儲備的野生植物飼料;建塘鎮、小中甸一帶的氂牛場補飼青稞草、蔓菁、馬鈴薯和青稞面。每個氂牛場對擠奶母氂牛和犢牛特別精心飼養管理,每天擠奶前都要給擠奶母氂牛補飼煮熟的蔓菁、馬鈴薯或野生飼料,摻拌少量的青稞面。每頭母氂牛產後都要餵1—2次煮熟的臘豬肉1—2千克,產後15天不擠奶。犢牛出生至3月齡,白天跟隨母氂牛放牧,夜間單獨關養,母氂牛擠奶時30%奶留給小牛自由食用,每天晚上入圈時需在優酪乳中加青稞面煮沸,以1:2一直餵到1歲半,母氂牛懷孕乾乳後自行斷奶。

(4)產品收穫、屠宰、捕撈及產後處理的規定:按氂牛生長地“鄉+農戶戶主姓名+月+日”的方法對氂牛進行批次號編制,鄉和農戶戶主姓名採用第一個大寫字母縮寫代替。氂牛屠宰前須經過檢驗合格後方可宰殺。屠宰過程:噴水淋浴、致昏、刺殺放血、剝皮、去頭蹄、開膛解體、檢驗、稱重、入庫冷藏各環節均按相關要求進行處理。

(5)生產記錄要求:生產記錄包括牛隻來源、配種、產犢、哺乳、斷奶增重、防病防治、屠宰、出售等,上述資料至少保存三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