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風雲開闔,世事多變。1958年,香光寺被改建為地方醫院。餘留的佛像“文革”時又俱遭毀壞。至20世紀80年代,黨的宗教政策如春風化雨,香光寺亦在1986年獲準修復開放,1987年6月又被批准易地重建殿宇(時稱念佛堂)。1991年南通市人民政府批准定名為“通州市香光寺”。
今天的香光寺占地19.57畝,建築面積3019.8平方米,是南通範圍內規模較大、建築宏偉的寺院之一。其建築格局按佛教傳統的中軸線結構,前庭後院,宗教活動殿堂處於中軸線上。兩廂寮房,有的作迎賓接客之用,有的作經堂、佛堂和膳房。寺內廣植花木,綠樹成蔭、四季花香氤氳,一派佛國神韻。
香光寺的重興得益於覺正法師這位名山僧寶。法師生於1918年農曆七月初一,原籍南通縣四甲東吳家橋(今海門市王浩鄉),俗姓王,學名福岩。早年即到離家數十里的三餘鎮禹稷廟出家。1944年駐修於香光寺,為又真法師之剃度弟子。在他漫長的釋門經歷中,曾先後駐錫、求學於常州天寧佛學院和上海龍華、玉佛等寺院。1984年應妙善方丈禮請,任普陀山法雨寺都監、普陀山佛教協會副會長。
對於祖庭,法師久結拳拳護持之心。1987年,在他的牽緣下,從北京恭請玉佛一尊供奉寺內。1991年,法師回通探親,曾參拜祖庭,並為寺廟重建捐款20萬元人民幣,又於1992年重建“三聖殿”兩側廂房。法師德高品重,深孚眾望,1992年被禮請兼任香光寺住持。此後,為重建祖庭,不顧衰年之軀,親赴港澳,廣結善緣,得香港企業家陳庭驊、陳鴻琛等人捐助,以及四方信眾、企事業單位的援手相贊,先後籌集款資800多萬元,使寺廟恢復、風滿帆馳、順風順水。
香光寺從創始以來備受高僧大德們的呵護。30年代,即有時任全國佛教會長的圓瑛大師書贈楹聯:“非空非色見如來,無我無人觀自在。”同時得到淨土宗十三祖印光大法師贊助建寺資金。原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居士親自為香光寺和大雄寶殿題額,兩件墨寶現存寺內。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圓瑛法師嫡傳弟子明 大和尚重書先師的聯句贈香光寺。鍾靈毓秀於一方的寶剎變得煥然一新,不僅為四眾弟子帶來了法喜和福音,也為通州及南通的改革開放增添了一處亮麗的視窗。
下面按香光寺現有建築設施的順序,逐一加以簡略介紹。
牌 坊
香光寺的牌坊位於寺院的西南,垣牆外側的水泥平場上。由於寺院整體建築布局坐北朝南,牌坊則建造於臨鎮公路的一側,坐東向西。坊高6米、寬5米,通體用蘇州產的花崗岩(俗稱黃麻石)條塊組合,主體以4根石柱支撐。坊表橫額“入三摩地”,背面陰刻的“莊嚴國土”八字,由覺正法師題寫,凝重端莊、風骨勁健。
牌坊雄踞於寺院杏黃色的圍牆之外,左右綿延著綠色的田野,在凝重無華中,顯示出佛門淨土的肅穆、莊嚴。它,像一位沙門知客,日夜佇立在門首,恭迎八方信眾、四面遊客;它,留給人們的第一印象是妙悅、美好、禮儀……
其後寺牆門楣上“法界藏身”題字,亦為覺正法師書寫。
九龍壁
香光寺的九龍壁位於門殿對面的院牆正中,形同梵剎之影壁。其長10米,寬1.2米,為漢白玉浮雕。其下為一小水池,並圍以護欄,左右有石獸雄踞,周邊園圃栽種多種觀賞花木,扶疏林木,掩映黃牆,形成佛門寶剎的一道別致景觀。九龍壁的規模、氣勢雖然遠不及北京故宮和普陀山法雨寺九龍壁之輝煌、宏大和色彩斑駁,但其雕琢工藝不俗,龍形突現、僨張,有破壁欲飛之勢,在江海佛門聖地獨樹一幟。
尊勝幢·大悲幢
幢,是梵文的意譯,本是一種柱狀物,頂上安有象徵摩尼珠(如意寶珠),下有一個圓形的蓋,蓋下垂絲帛長條。用黃色錦緞製成的幢,特稱“金幢”,又稱“寶幢”,幢上可繡經或佛名,常掛於佛像前。這種供具是顯示佛統領眾生制群魔的法器。香光寺大雄寶殿內佛前懸掛的即是此種寶幢。另有一種佛教密宗創始的石幢,通常立於殿外,上刻經咒,唐代稱為“尊勝幢子”,在南通地區(因多奉持禪宗)佛寺內已難覓其蹤。
香光寺的兩座石經幢,分列于山門殿和九龍壁間的左右兩側,幢面分別刻鐫《大悲咒》和《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簡稱“尊勝咒”)。兩幢為對稱性的構築物,通高10.5米,整體5級,頂飾摩尼寶頂,雕工精細,是江海平原上難得一睹的佛門景觀。
山門殿
香光寺的第一重寶殿為山門殿,殿前拱衛著兩隻威猛的石獅。獅和象在佛教中受到格外尊崇。常以獅子比喻佛法威猛,能制伏一切邪魔。用威猛的百獸之王來鎮守山門,既有藝術裝飾之功效,兼具護持伽藍之威儀,頗能增添寺院壯觀。
山門殿內兩側為“法物流通處”,供應諸多法物和紀念品。
天王殿
天王殿又稱“金剛殿”,屬第二重寶殿。殿寬16.4米、深12.4米、高13.8米,面積205平方米。
天王殿當門供奉笑面向眾的彌勒佛。這“笑佛”俗稱“布袋和尚”,又稱彌勒佛。
在彌勒佛的兩側為四大天王,俗稱“四大金剛”。因他們手中的法器分別為劍(鋒)、琵琶(調)、傘(雨)、蛇(順),合稱“風調雨順”,這十分合乎漢民族傳統文化對順遂、吉祥的追求。所以,四大天王雖面貌猙獰,卻為信眾所喜愛。香光寺所塑的四大天王,是經過漢化、改造,附會《封神演義》,按“魔家四將”的臉譜彩塑,威猛剛烈,叱吒風雲之姿則神形畢現,背後有飛天雲屏拱托。
在彌勒佛背面終年站立的是身披金甲臂橫寶杵,雙手合十的“韋馱尊者”,多稱“韋馱菩薩”或“韋天將軍”。其服裝一般為古武將服,面對大雄寶殿的釋迦佛。韋馱何以面向內?有這樣的一則傳說:韋將軍性情剛烈,見不得人間邪惡,如將其塑成面朝外,他就要飛去人間懲惡,不再回廟了。
鐘樓·鼓樓
鍾、鼓皆在佛門有“梵鍾法鼓”之說。“晨鐘暮鼓”又是佛教僧侶修持生活的寫照。所以寺院無論規模大小,法堂陳設隆重與否,一般必備鍾、鼓二器,按“左鍾右鼓”配置。規模較大的寺院,則另行建造鐘、鼓二樓,相峙於大雄寶殿與天王殿間的左右兩側。香光寺是通州近年新修大寺,其鍾、鼓二樓,就是按這樣的布局、結構處置的。
香光寺除專門建造鐘、鼓二樓內安置大型鐘、鼓外,大雄寶殿和三聖殿內也安置了鍾、鼓,供法事、早晚功課擊打。
大雄寶殿
香光寺大雄寶殿的建築形制,以上海玉佛寺的大雄寶殿為範本,僅是規模略小。大殿建在一米多高的台基上,為外觀兩重的仿宋宮殿式建築。周沿有石雕欄 相護,上雕含苞欲放的蓮花,朵朵聖潔,為蓮寺淨土平添幾分無塵之韻。
大雄寶殿面寬21.5米,進深19.5米,高17.5米,建築面積423平方米。與上海玉佛寺大雄寶殿所不同的是:玉佛寺大殿屋面使用傳統的青色黛瓦,這裡卻用了金色琉璃瓦。從而使香光寺的大雄寶殿顯得金碧輝煌,巍峨壯觀。殿內十根紫紅抱柱排列支撐,下墊石鼓。殿內法幢高懸,萬(佛)燈輝映。殿外四壁鑲雕四隻圓窗式龍鳳圖案,充滿民族氣派,展示文化底蘊。檐角上掛有鈴鐸,風吹鈴響,更添古剎之幽韻。大殿頂脊前後甍瓦上有覺正法師題書而燒制的“佛日增輝”、“法輪常轉”八字。正中為一大型陶製法輪,兩邊有二龍拱護,在殿頂脊兩側則安裝了避雷針。
細心的遊客還會留意到:大殿檐角屋面各立一尊“武士陶人”,不知為何方神聖?原來這是“四大天王”法相。四大天王去殿面值班、放哨,登高瞭望,自是天王的神聖職責。如斯,天王的隊伍一下子擴容兩倍,這在其它廟宇中十分鮮見。天王像每尊高1米,寬80公分,同真人一般大小。蹲踞於殿角的螭吻(“龍生九子”之一的稱謂)等怪獸,亦協助護持迦藍。
寺廟中的中心大殿何以皆冠“大雄”二字?這不僅因為主殿建築雄偉,更主要是供奉的主佛乃是佛教教祖釋迦牟尼。“大雄”,為佛教術語,乃佛祖釋迦牟尼尊號,“大雄寶殿”即為供奉佛祖的地方。香光寺的釋迦世尊像高4.2米(含佛座蓮台),後托“火焰雲屏”,重達800公斤,為脫紗胎工藝塑雕,工藝精湛,面部丰采俊逸,慈祥中蓄含慧憫,莊嚴中不失平和,衣飾線條流暢,比例諧調,為佛寶中之上乘佳作。位於釋迦兩側的,左邊是專司“智慧”,表“大智”的騎青獅的文殊菩薩,右邊是專司“理德”,表“大行”的跨白象的普賢菩薩。
在大雄寶殿的兩側佛龕里,供列著十八羅漢。香光寺大雄寶殿內的這堂十八羅漢的藝術造型源於普陀山佛門。雕塑家以傳統、誇張的藝術手法,使每位羅漢都不同凡俗、無一雷同,個個生動傳神。同大佛造像一樣,選用的也是脫紗胎工藝,具有不腐、不銹、不蝕等諸多性能。
在釋迦牟尼背後,塑有一尊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高4.8米,其法相為4層佛首、48大臂,其中44手執法器。觀音菩薩又名觀世音,因唐時避李世民諱,故改稱為觀音,意指其觀世間眾生之音聲而救苦,被稱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覺正法師在大雄寶殿後門楣題寫的“尋聲救苦”四字,道盡觀音在世間的使命和無量功德。
最後還應提及的是眾僧為大雄寶殿創作的一道獨具智慧的風景:“綠衣羅漢衛大雄”。即在大雄寶殿東、西、北三面,比應大殿內十八羅漢的座次,在殿基外台的周邊花圃內栽種了十八棵羅漢松。葳蕤勃發、婆娑生姿的“十八綠衣羅漢”,與殿內的金色羅漢相映生輝、相對成趣,共同拱衛著殿中的主佛——釋迦牟尼,這豈不是一件工巧的藝術傑作?
大雄寶殿奠基於1993年,竣工於1995年,1998年舉行落成慶典。
玉佛樓
玉佛樓位於大雄寶殿後,同大雄寶殿僅相隔一席花圃和一條橫亘的青磚路道。這是一處高砌的黃色院牆圍若方城的四合院建築。院落的東西兩側有便門相通。正門門楣上端懸掛南通市著名女書法家、市文聯副主席、市書法家協會主席陳雲應覺正法師之請題寫的“玉佛樓”匾額。大門上則書寫著覺正法師執毫親題的“佛從何處覓,道從此中求”楹聯。樓下佛堂門額上,懸有南通市著名書法家張晏先生題寫的“正法久住”四個遒勁的字匾。這處“□”型建築通高11米,長20.32米,寬18.62米,幾成正方形,竣工於1999年5月。院內主樓為兩層結構,上下各五間,兩側有扶梯相聯。院內的天井內養植著觀賞花木數種,花木蔥蘢、綠意盎然。
主樓下層為方丈室,上層供奉漢白玉雕刻的釋迦牟尼坐姿像,“玉佛樓”緣於此而得名。玉佛高1.3米,重約一噸,由北京工藝藝雕廠精心雕鑿,像尊造型俊美,面容慈祥,通體圓潤,工藝精湛,覺正法師1987年從北京牽緣恭請贈祖庭。香光寺供奉這尊玉佛,開江海平原諸多開放寺廟中供奉玉佛之先河。
玉佛樓西、北、東三面佛龕內,供滿琳琅的千尊木雕貼金佛,因此這兒又稱“千佛殿”。千佛像工藝精妙,佛身小中見大,為寺中稀有佛寶。除千佛外,還供奉著覺正法師從普陀山恭請的四十八尊阿彌陀佛(木質)像。殿東、西壁分別立峙著紅木經櫥,上置百卷精裝《大藏經》和《頻迦藏經》。瞻望這千佛擁坐的聖殿,滿目煌煌熠熠,金輝耀目,如身入佛窟,又似身臨靈鷲佛天,敬仰之心,油然倍增!
玉佛樓左右兩側為“戒壇”和“寶藏閣”。戒壇內供有精雕釋迦像一尊。寶藏閣內則寺藏多件文物珍寶:
大明宣德觀音銅像 像高1.25米,紫銅鑄成,色澤典雅莊重。佛像面部慈祥悲世,衣飾折紋流暢,體背鑄有“大明宣德”年號。銅像為上海第五服裝廠經理胡俊先生捐贈。
釋迦太子像 《傳燈錄》載:“釋迦佛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香光寺寺藏釋迦太子像,為現代工藝造像,銅鑄。太子形象飽滿、豐腴,又不失於童稚、可愛。
紫砂陶鑄佛首 佛首系頭部鑄像,高1.06米,為紫砂工藝,造型優雅,面部豐逸,頭頂螺髻,兩耳垂肩,有較明顯唐代佛像造型風韻。由覺正法師上海弟子緣贈。
漢代銅佛像 像高42厘米(含基座、火焰屏),為立像,基座為四足方型底座。通身舟型火焰背屏,佛像頭部上方的背屏上有三尊浮雕坐佛像。火焰屏後鑄有“漢光武年二十九年十月二十九日……趙日升造宮銅六十六尊供奉”等字樣。上海肖光敏捐贈。
九龍壁工藝木雕屏 屏面為243×191厘米,為紅木雕刻,工藝精湛,構圖繁複,為寺內珍藏的大型工藝品。由覺正法師上海皈依弟子朱紀生先生贈送。
繪畫 張大壯、了盧、許竹樓、唐贊元、楊國霖等國畫高手所作多幅精美繪畫。
寶鼎 在玉佛樓院落駐座的寶鼎高3.5米,鼎身為優質青銅鑄造,工藝精湛,造型俊美,古色古相。寶鼎由兩部分構成:底座和鼎身。底座約占寶鼎的四分之一,工藝設計的3隻鼎足為3隻拱伏的金猊或 (金猊形似獅,好煙火,立於香爐上。 形似龜,好負重。皆為龍之九子之一)在鼎座上還匍伏著3隻戲球的幼獅,鼎缸周遭飾法螺、法輪、萬年結、缽、法鈴等法器飾物,兩邊鑄有鼎耳。其上層為“天壇式”,再上為葫蘆頂。這尊銅寶鼎在南通佛門的鼎鼐中,可執牛耳,誠謂“扛鼎之作”!鑄造於公元1999年,佛歷2543年。
碑刻 香光寺共有《功德碑》8塊,分別鑲立於牌坊後右門牆1塊,天王殿前後4塊,大雄寶殿右面牆1塊,玉佛樓面牆2塊(功德芳名略),另有香光寺修復碑1塊(碑文略),立於大雄寶殿左面牆。
三聖殿
三聖殿位於玉佛殿後,兩旁為寮房。這幢建築共五間,是1987年香光寺作為念佛堂遷建時遺存的一處建築,現在也是僧眾早晚上殿、課誦的場所。
“三聖”,指三種聖道。專修淨土宗的香光寺三聖殿供列的三聖,即指佛教中常說的“西方三聖”,以阿彌陀佛居中,觀世音、大勢至列於左右。
三聖的兩側,左供地藏、僧伽;右供觀音和藥師如來。僧伽:又被稱作“泗洲文佛”、“泗洲大聖”、“狼山大聖菩薩”等,清康熙年間,泗洲沉陷於洪澤湖底,狼山遂成為“泗洲文佛”的唯一道場。江淮民眾信仰頗重。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聖殿內,珍藏著一尊玉臥佛像。臥佛像又稱“涅 像”。香光寺三聖殿內的玉臥佛是1987的5月由覺正法師個人結緣捐贈。佛像身長3.2米,由整塊白玉精雕而成。像身披袈裟,偏袒右肩,右脅而臥,右手曲肱而枕,左手輕置左腿,謂之“吉祥臥”。臉部略呈微笑,表現了釋迦牟尼平靜地離開我們這個世界時的神態。身上衣紋線條圓潤,透出飄逸的質感。
三聖殿創建時期較早,構建比較簡陋,相比其它建築顯得低矮、陳舊,這也可見草創時期艱苦創業之一斑。殿內張掛的若干楹聯卻頗為珍貴。
面對這梵宮琳苑,誰不為之動情?海市蜃樓般的美遇,留給你的將是巨大的震撼,使你不由不深情地讚嘆一聲:“美哉,通州市香光寺!壯哉,秀甲一方的江海大地上的佛門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