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陽山[河南省偃師市首陽山]

首陽山[河南省偃師市首陽山]

首陽山位於河南洛陽市偃師市邙嶺鄉,為邙山在偃師境內的最高處。海拔359.1米。因“日出之初,光必先及”而得名。首陽山鎮,因境內有首陽山,故名。 首陽山之所以名聞遐邇,當與伯夷、叔齊有關。

陽山傳說

伯夷、叔齊

首陽山之所以名聞遐邇,當與伯夷、叔齊有關。伯夷、叔齊乃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其父死,遺命叔齊繼位,而叔齊認為伯夷是長子遂讓位於他,伯夷卻認為父命不可違,便逃跑了,叔齊也不肯繼位而逃。武王伐紂,車載著文王的牌位行軍。伯夷、叔齊叩馬進諫:“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忠乎?”衛士欲殺之,姜太公曰:“此義士也。”衛士就把他們趕走了。武王大會八百諸侯於孟津,渡河後陳兵於牧野,殷紂王發兵70萬拒之,奴隸陣前倒戈叛紂,紂王自焚於鹿台,商朝滅亡了。伯夷、叔齊恥食周粟。便隱居於首陽山,採薇而食,有婦人曰:“子義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二人羞憤,絕食而死,葬於首陽山。歷代對伯夷、叔齊推崇備至,稱其二人為“二賢人”、“二君子”,唐韓愈、柳宗元都曾撰文稱頌。惟獨西漢東方朔不以為然,說這兩人是“古之愚夫”,認為“賢者居世,與之推移,不凝滯於物。”固守滅亡的事物而不變,算什麼賢人?也有辨證看待夷齊二賢讓位與不食周粟之事的,江南靖士《首陽山懷古》詩:“當仁不讓最周全,離卻人民挽局難。世界從來無定主,何須餓死首陽山。”

當然,全國的首陽山尚有多處,也有伯夷、叔齊墓,偃師西北為孟津,會盟即為武王會各路諸侯之地,洛陽西三門峽扣馬尚有遺蹟可考,鑒此與伐紂有關的地名,“回師息戎”的偃師。故曰:偃師首陽山乃伯夷、叔齊真隱居所也。

《偃師八景》

在《偃師八景》中,“首陽晴曉”,當為特色別具,風光絕妙:

窄蓉危岑插天空,龍光鬱郁帶雲封。

夜深倒瞰天池白,晴曉先瞻海日紅。

大好河山平望里,長安宮闕淡煙中。

春來草木青如染,偏在崦嵫第一峰。

站立山頂,遠眺東方,只見霞光如塗,斑爛絢麗,一輪紅日,噴薄而出;北望,巍巍太行橫空出世,千姿百態;滔滔黃河奔流東去,一瀉千里;南眺,中嶽嵩山眾峰插雲,逶迤蜿蜒,伊洛如練,在陽光下閃爍;西瞻,伊闕朦朧,古都依稀;東顧,宋陵陳布,一片陵巒起伏。再俯瞰腳下,亞歐大陸橋——隴海鐵路上,彈奏著生活的凱歌。207與310國道交匯處,車轔轔、馬蕭蕭。高樓拔地而起,欲與首陽試比高。環視周圍,沃野青翠,稼穡旺盛,充滿著盎然生機。

帝國陵墓

魏晉帝後之陵

魏晉帝後之陵,多埋葬於今洛陽市偃師市境內的首陽山。首陽山,位於漢魏故城的北面,東西綿延三十餘里,是邙山的最高處,因日出先照,故名首陽山。在漢魏時期,首陽山也泛指城北的邙山。首陽山的每個山頭又有具體山名,伯夷、叔齊廟在鏊子山頂,原邙山之巔,山南為沖積台地,北高南低。這一帶北枕邙山,南望伊、洛,依山臨水,是一片極開闊的平地,為墓葬理想的風水寶地。曹魏陵區和西晉陵區就選在這一帶。曹魏陵區東與西晉陵區相鄰,西與東漢陵區毗連。

漢獻帝禪位

曹魏自220年曹丕迫漢獻帝禪位,至265年司馬炎迫陳留王奐禪位建立西晉止,共歷五帝四十六年。其中文帝丕、明帝睿、高貴鄉公曹髦死後葬在洛陽。武帝曹操、陳留王奐死後葬鄴城,齊王芳葬於邵陵縣。

西晉受禪於曹魏,自265年司馬炎登上皇位到317年被匈奴所滅,共歷四帝五十二年。四帝之中,除懷、愍二帝為劉聰殺死於平陽外,武帝和惠帝都崩於洛陽,葬於首陽山附近,加上武帝即位後,分別追尊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為宣帝、景帝和文帝,共五帝五座皇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