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思遠

餘思遠

餘思遠,研究生學位,畢業於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國際知名的集成光子學專家,曾擔任過歐盟重大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現任職於布里斯托大學電子工程學院。

基本信息

研究方向

所在學科:光學工程、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擅長從基本物理原理的基礎上開發創新集成光電子器件及其在光信息系統中的套用。研究範圍跨越半導體光電子器件物理、光電子材料、微納加工技術、集成光學與集成光子器件技術和光信息系統/網路套用技術。

主要經歷

1984.07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工學學士學位

1987.07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工學碩士學位

1997.07英國GlasgowUniversity光電子學哲學博士學位

1987.07-1993.09華中理工大學光電子工程系助教、講師

1996.10-2001.08英國BristolUniversityResearchAssociate、SeniorResearchFellow

2001.09----至今英國BristolUniversitySeniorLecturer、Reader、ProfessorofPhotonicInfromationSystems.

2011.04----至今千人計畫特聘教授,中山大學光電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學術成就

餘思遠是單片集成有源高速光開關陣列器件的開拓者之一。1999年報導了第一例磷化銦基全單片集成高速空間光開關陣列。此成果作為當時國際上集成度最高的光子晶片之一得到廣泛的關注。此器件演示的光網路功能極為廣泛和獨特。有關的論文共被引用超過130次,特別是在IEEE/OSAJournalofLightwaveTechnologies(光波技術期刊)40周年紀念特刊(2006)的兩篇主要特邀文章中被分別獨立引用。該技術已接近實用化。

餘思遠是具有國際領導地位的微環半導體雷射器(SRL)專家。自1993年開始進行集成SRL的研究。1996年報導其首創的獨特雙飽和吸收器結構成為鎖模SRL的最佳結構。

餘思遠教授在指導學生做實驗

2001年申報了第一個基於SRL的超高速可調諧雷射器專利,該器件於2007年實驗演示了半導體雷射器迄今最快的亞納秒調諧速度。2003年首次報導了SRL的全光狀態控制,2005年3月在IEEEJournalofQuantumElectronics發表了關於SRL中非線性光學機制的文章,奠定了該領域的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首先提出了利用SRL的光鏇轉方向雙穩態構建通用全光二進制邏輯單元的思想。自2006年起擔任歐盟課題IOLOS總協調人,領導一個5個大學和3個公司組成的泛歐盟團隊取得了大量國際首創的成果,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所領導的團隊被歐盟評估為集中了世界上該領域最領先的人員專長和成果。其圍繞微環半導體雷射器的研究論文共被引用超過100次。

餘思遠參與首創了世界第一例集成量子光學門,與JLO'Brien等人合作研製了此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器件。它的出現標誌著量子光學從分離元件走向集成的第一步,是量子通信、量子計算技術走向實用的一個重大步驟。此研究成果獲得SCIENCE雜誌封面報導,單篇引用已經超過100次,該工作並獲得了英國工程技術協會(IET,即原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IEE)2008年度創新獎。

餘思遠在國際上較早開展基於鐵電材料薄膜的納米光子器件研製工作。對納米鐵電材料薄膜的製備方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明了利用等離子質子源進行質子擴散製作鐵電材料平面薄膜光波導的新技術。在納米光子結構加工方面,取得了目前國際上報導的質量最高的鐵電晶體薄膜納米光子結構加工技術。利用這一技術,在外延鈮酸鋰晶體薄膜內成功實現了高深比高達5:1的一階光柵、二維光子晶體等納米光子結構,並與合作夥伴一起實現了掩埋外延鈮酸鋰/鉭酸鋰光子結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在鐵電晶體薄膜材料上加工納米光子結構的例子之一。

餘思遠還在其他相關領域,如集成光子技術在生物醫學的套用等方面取得了國際領先水平的成果。

登上科學雜誌封面

餘思遠教授最近領導中國、英國四所大學研究人員,合作進行了一項集成光子學方面的開創性研究。

“光鏇風陣”示意圖

他們成功地在矽基光波導晶片上首次集成了“漩渦光束”發射器件陣列。該項研究成果作為封面報導發表於2012年10月19日出版的《Science》(科學)雜誌及其期刊網主頁[2],併入選當期編輯推薦(Editor'sChoices)。這一成果開闢了集成光子學的一個新前沿。《Science》就此進展對餘思遠教授進行了電話專訪,訪談內容在其多媒體網音頻廣播中播出。

人類自古以來就研究光,而漩渦光束直到1992年才在荷蘭萊頓大學被發現。因此,它是古老的光學科學的最新發展。漩渦光束有很多奇妙的性質:與傳統概念相悖,在漩渦光束中,光線不是直線傳播,而是以螺鏇線方式在一個空心的圓錐形光束中傳播。因此這種光束看起來很像一個漩渦或者龍捲風,其中的光線可以向左或向右扭轉。這些特殊性質在光通信技術、量子信息技術、感測、成像、微納操控技術、晶片等領域具有非常廣泛的套用前景。

漩渦光束髮現20年來,傳統上一直用各種體光學元件,例如柱狀透鏡、某些特殊波片、全息片、空間光調製器等來產生這種光束。這些方法對於研究很有用,但是對於很多套用,特別是很小區域內需要大量漩渦光束的情況下,非常不方便,阻礙了大規模套用的發展。

餘思遠教授團隊發明的集成光漩渦發射器件,尺寸只有幾個微米(微米是毫米的千分之一),比傳統的光學元件小數千至數萬倍。這些器件基於矽基光波導,可以在光子晶片上通過光波導互聯,構成大規模的複雜陣列,並可用標準的積體電路工藝製作。因此這一突破將使得人們能夠大規模、低成本製作光漩渦器件晶片,從而開發出原來不可能實現的許多全新套用。

餘思遠教授是我校的千人計畫引進人才、廣東省引進領軍人才。余教授是國際知名的集成光子學專家,曾擔任過歐盟重大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自2011年以來,在我校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光電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了一個高水平的研究團隊。在國家973計畫課題和廣東省引進領軍人才經費資助下,在光學、半導體光電子器件、光子集成技術、光通信等尖端科學和高新技術領域開展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研究,並開始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此次是餘思遠教授的研究成果第二次被Science雜誌封面報導,2008年,他參與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個集成量子光學晶片曾被Science封面報導,並獲得當年英國工程協會年度創新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