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浙東四明山、婉蜒起伏、峰戀疊翠,景色秀美。1942年,中國共產黨就在這片土地上,成立了中共浙東區黨委並領導抗日軍民創建了浙東抗日根據地。
抗日戰爭爆發不久,日寇的鐵蹄就踏上了浙江大地。1937年冬,浙西杭嘉湖地區淪陷。1941年4月,日軍發動寧紹戰役,占領了杭甬線兩側、杭州灣以南的整個地區。1942年5月至8月的浙贛戰役,使金蕭地區淪陷。至此,整個浙東成為敵後。
對發展地處東南沿海前哨的浙東敵後抗日根據地,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十分重視。1941年2月,黨中央致電劉少奇、陳毅、對新四軍在華中作戰的戰略部署作了新的安排,提出了開闢浙東戰略基地的決策。為了貫徹黨中央的指示精神,中共中央華中局決定將開闢浙東抗日根據地的任務暫歸中共蘇南區黨委書記譚震林負責,同時又派譚啟龍到上海組織閩、浙、皖。贛四省聯絡站,負責打通這四省地方黨組織的聯繫。中共蘇南區黨委隨即要求浦東工委領導的“第三戰區淤滬游擊隊第五支隊”和在偽十三師二十五旅五十團中由我黨控制的一部分力量,共約900餘人,分7批南渡杭州灣到達浙東三北(今餘姚市、慈谿市、鎮海區三地姚江以北地區),這些部隊是後來新四軍浙東抗日游擊隊建制的基礎。部隊南渡後,立即與當地黨組織取得了聯繫,並開展了靈活多變的抗日游擊戰,狠狠地打擊了日寇,極大地鼓舞了浙東人民的抗日鬥志。
1942年2月,浙江省委機關在溫州被國民黨頑固派破壞,省委書記劉英被捕犧牲。5月,中共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根據形勢的發展,確定了進一步發展浙東抗日敵後根據地的方針。6月,譚啟龍等同志到達浙東,成立了以譚啟龍為書記的中共浙東行動委員會,領導浙東部隊的黨組織和地方黨組織。接著,由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所派的何克希、張文碧等一大批幹部也先後到達浙東。為了使浙東抗日根據地開闢工作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中共中央華中局於1942年決定成立浙江區黨委。7月28日,浙東區黨委在慈北在家揚正式宣布成立,由譚啟龍、何克希、顧德歡、楊思一等四人組成,譚啟龍為書記。同年12月2日,經黨中央批准,浙東區黨委改組,以譚啟龍、何克希、張文的圍剿。同年12月,日寇也趁機向我浙東抗日根據地進攻。浙東廣大軍民在浙東區黨委的領導下開展了反“掃蕩”,反“蠶食”的鬥爭,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進一步鞏固了浙東抗日根據地,使浙東抗日根據地成為浙東堅不可催的抗日堡壘。
1945年8月,根據國內形勢的發展,中共浙東區黨委領導的抗日軍民開始對浙東日偽軍發起了大反攻,在不到十個月的時間內,除幾個主要城市外,基本上消滅了在浙東的日偽軍,取得了輝煌的戰績。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頑軍在鄞西、浦江等地對我軍發動了進攻,浙東內戰危機重重。為了實現國內和平,粉碎國民黨內戰陰謀,黨中央決定主動撤出廣東、浙江、蘇南等8個地方的解放區。同年9月30日,浙東部隊和地方黨政幹部1500餘人,分6批先後北撤,於11月中旬到達蘇北,編入新四軍,投入了新的戰鬥。
從1941年5月到1945年8月,浙東區黨委領導敵後抗日軍民同日本帝國主義、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據不完全統計,浙東抗日部隊參加大小戰鬥643次,克復縣城2座。攻克大小據點110個,斃、傷、俘日偽軍9000餘人,解放人口400萬。浙東抗日根據地的範圍也擴大到北起黃浦江兩岸,南至東陽至寧波公路,西跨浙贛線、金蕭線兩側,東瀕東海和海上島嶼的廣大地區,勝利地完成了黨中央賦予的歷史使命,為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為了更好地教育人民,特別是讓青少年繼承先烈遺志、弘揚革命傳統,新中國成立後,浙江省人民政府在余姚梁弄鎮正蒙國小舊址內建立了四明山革命紀念館,1979年遷至梁弄橫坎頭村原中共浙東區黨委舊址內,並更名為中共浙東區委舊址紀念館。紀念館有正樓7間,共展出革命文物500多件,紀念館附近有浙東銀行舊址、新四軍浙東縱隊教導大隊舊址、浙東報社舊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