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園簡介
四明山區峰巒疊嶂,地勢複雜。在各個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都在這裡領導人民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尤其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黨在這裡領導人民建立了武裝,與日本帝國主義、國民黨頑匪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的鬥爭,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讚歌。陵園內,樹茂花繁,風景宜人。紀念館的整個建築錯落有致,莊嚴肅穆。在這一建築群中,有紀念塔、紀念碑、紀念廳、烈士事跡陳列室、烈士公墓群、烈士骨灰堂和九曲休息長廊,其中最引入注目的是陵園正中凌空聳立的烈士紀念塔。紀念塔塔頂,鮮艷的紅五星象徵著先烈的革命精神如同日月之光,永照千秋;塔身四周鐫刻著4組浮雕,藝術地再現了當時鄞縣革命鬥爭如火如荼的歲月。烈士事跡陳列廳是參觀者流連忘返的地方,陳列廳以豐富的展品展示了鄞州各個革命鬥爭時期先烈們進行不屈鬥爭的歷史。
陵園建築
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園,地處全國百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即寧波市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座落在鄞西四明山麓樟溪畔的章水鎮,距寧波市區35公里,西接餘姚市區,東臨寧波櫟社機場,南靠國家4A級旅遊區溪口景區,交通十分便捷。
陵園始建於1944年12月,原為李敏等烈士埋葬處。1951年起,鄞縣人民政府著手對陵園進行了幾次整修擴建,形成目前總占地面積14300平方米、建築面積3700平方米的規模。整修後的烈士陵園坐北朝南,背倚望海尖娘崗山,建築錯落有致,由烈士墓、碑、亭、紀念堂、陳列廳等組成。陵園北面後端為墓區,築有5座穹窿形圓墓和一座長方形墓冢,墓內分別安葬著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英勇犧牲的烈士157人的忠骨。墓前正前方2米高的二層平台上,凌空聳立一座革命烈士紀念塔,高25.2米,象徵寧波(鄞縣)於1925年2月建立中國0組織。塔座四周鐫刻四組浮雕圖案,分別為“大嵩潮”、“梅園旗”、“樟溪血”、“四明火”,藝術地再現了鄞縣革命鬥爭如火如荼的歷程。紀念塔前一塊4000平方米的草坪廣場,可容納2000多人舉行祭奠活動。廣場以南兩側,相對建有五角形紀念亭,亭內各豎石碑一塊,下面分別鐫有“生的偉大”、“死的光榮”8個大字,碑陰鐫有198位烈士英名
陵園西首有一幢三層樓建築,一樓為革命烈士紀念館,館內牆上一塊“英烈永垂四明”碑石上,銘刻670餘位烈士英名。二樓、三樓分別為“烈士骨灰室”及“病故革命工作者骨灰室”。紀念館北面新建的陳列大廳,建築面積678平方米,廳內展出了鄞縣四個歷史時期即:大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革命鬥爭史和烈士事跡。在每個革命時期里,概述了當時革命鬥爭形勢,展出各個時期革命先烈鬥爭經歷、史料照片,個人遺物、遺照等。在100多件革命文物里,無論是一頁信箋、一支鋼筆、一本日記、一件戰利品以及大刀、步槍、子彈等,都形象、生動地提示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和“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真理。
陵園背景
1940年4月,鄞縣淪陷後,在鄞縣西梅園鄉寶岩召開了淪陷後的中共鄞縣第一次會議,建立了由我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創建了鄞西敵後抗日根據地。為保衛人民生命財產和創建抗日根據地,人民武裝在新四軍浙東縱隊的支持下,把盤踞在此的國民黨郭清白部頑匪趕出了鄞西,使鄞西的29個鄉鎮獲得了解放,並奪取了第一、二次浙東反頑自衛戰爭的勝利。在這些戰鬥中,眾多革命先輩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當時的中共四明地委書記陳洪、女鄉長陳曉雲、區中隊副隊長嚴培遠和被後人譽為“浙東劉胡蘭”的李敏以及她的4位戰友都英勇地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當時的區長徐嬰犧牲後還被喪心病狂的國民黨頑匪剖屍挖心。我新四軍五支隊四中隊的近60名指戰員在集仕港後屠橋與十倍於我的敵偽軍浴血奮戰,二大隊教導員陳行知、中隊長毛明孝和文教指導員秦慎之等37位同志在戰鬥中壯烈犧牲。1945年10月,我軍奉命北撤,留下了13名黨的幹部在鄞西堅持作隱蔽鬥爭。在敵強我弱、鬥爭環境十分惡劣的情況下,留守的幹部和當地民眾與敵人展開了艱苦的鬥爭,為此,許多同志獻出了生命。中共四明地委委員、中共鄞縣特派員陳愛中與戰鬥馮如蘭、吳家安遭國民黨逮捕入獄,在獄中受盡了折磨,但他們堅貞不屈,隻字未露黨的機密,最後被敵人殘殺在獄中;陳輝、朱敏、肖章、徐角芳等4位青年幹部,在寧波解放前夕不幸被捕,在獄中與敵人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最後被敵人活埋。
獲得榮譽
1963年3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2005年6月被中共寧波市委公布為寧波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