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性事天,修身立命

《養性事天,修身立命》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加強知識學習和思想修養,充實自己的心靈。

作品原文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作品譯文

孟子說:“充分運用心靈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知道人的本性,就會知道天命。保持心靈的思考,涵養本性,這就是對待天命的方法。無論短命還是長壽都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等待天命,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讀解賞析

佛問:“你向什麼處安身立命?”(《景德傳燈錄》

儒答:“養性事天,修身立命。”

孟子談天命,談人的本性,沒有消極被動的神秘色彩,而是充滿了積極主動的個體精神。對待天命,不過是保持心靈的思考,涵養人之所以為人的本性罷了;所謂安身立命,也不過是一心一意地進行自身修養而已。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加強知識學習和思想修養,充實自己的心靈。

所以,不要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過客,東奔西走,北覓南尋,‘芒鞋踏破嶺頭雲”。其結果,往往是占有外物越多,內心越空虛,最終成為一個徒具外形,為外物所役的臭皮囊。

相反,“歸來閒對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只要你保持心靈的思考,涵養本性,順受天命,身體自然就會有著落,精神自然就會有寄託,生命之春就會永遠在你的把持之中。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出處簡介

《養性事天,修身立命》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 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 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