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所傷

飲食所傷,中醫術語。指由於飲食失調致病的一類病因。通常包括飲食失節,饑飽無常,或暴飲暴食,或飲酒無度,或飲食不節,或飲食偏嗜等。飲食所傷直接影響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並可並發他病,是內傷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素問·痹論》:“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概念

指由於飲食失調致病的一類病因。通常包括飲食失節,饑飽無常,或暴飲暴食,或飲酒無度,或飲食不節,或飲食偏嗜等。

解讀

飲食所傷指由於飲食失調致病的一類病因。通常包括飲食失節,饑飽無常,或暴飲暴食,或飲酒無度,或飲食不節,或飲食偏嗜等。飲食所傷直接影響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並可並發他病,是內傷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

飲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維持健康的基本條件,是人體後天生命活動所需精微物質的重要來源。但飲食要有一定的節制。宋·嚴用和《濟生方》說:“善攝生者,謹於和調,使一飲一食,入於胃中,隨消隨化,則無留滯為患。”如果飲食失宜,可成為病因而影響人體的生理功能,導致臟腑機能失調或正氣損傷而發生疾病。《金匱要略》說:“凡飲食滋味以養於生,食之有妨,反能有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飲食失宜,可分為兩類:一是攝食行為乖戾,有失常度,如饑飽失常、飲食偏嗜等;二是所食之物不潔或不當。

中醫套用

由於飲食物主要是依賴脾胃的納運作用進行消化吸收,故飲食失宜,主要是損傷脾胃,因而稱“飲食內傷”。但在病理過程中,還可導致食積、聚濕、化熱、生痰、氣血不足等病變。因此,飲食失宜是內傷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一、飲食不節

良好的飲食行為,應以適度為宜。如過飢過飽,或饑飽無常,均可影響健康,導致疾病發生。

(一)過飢

過飢,指攝食不足,如飢而不得食,或有意識限制飲食,或因脾胃功能虛弱而納少,或因七情強烈波動而不思飲食,或不能按時飲食等。《靈樞·五味》說:“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長期攝食不足,營養缺乏,氣血生化減少,一方面因氣血虧虛而臟腑組織失養,功能活動衰退,全身虛弱;另一方面又因正氣不足,抗病力弱,易招致外邪入侵,繼發其他疾病。此外,長期攝食過少,胃腑失於水谷以養,也可損傷胃氣而致胃部不適或胃脘疼痛等;如果有意抑制食慾,又可發展成厭食等較為頑固的身心疾病。兒童時期,如果飲食過少可致營養不良,影響其正常的生長發育。

(二)過飽

過飽,指飲食超量,或暴飲暴食,或中氣虛弱而強食,以致脾胃難於消化轉輸而致病。輕者表現為飲食積滯不化,以致病理產物“積食”內停,可見脘腹脹滿疼痛,噯腐吞酸,嘔吐、泄瀉、厭食、納呆等,故《素問·痹論》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甚者,可因脾胃久傷或營養過剩,而發展為消渴、肥胖、痔瘡、心脈痹阻等病證。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高梁(膏粱)之變,足生大丁(疔)”等。若病理產物“積食”停滯日久,可進一步損傷脾胃功能,致使運化功能久不得復,還可聚濕、化熱、生痰而引起其他病變發生。

此外,若飲食無度,時飢時飽等,也易導致脾胃損傷;大病初癒階段,若飲食不當,如暴食、過於滋膩,或過早進補等,還可引起疾病復發;小兒餵養過量,易致消化不良,久則可致“疳積”等。

二、飲食不潔

飲食不潔作為致病因素,是指進食不潔淨的食物而導致疾病的發生。多是由於缺乏良好的衛生習慣,進食陳腐變質,或被疫毒、寄生蟲等污染的食物所造成。飲食不潔而致的病變以胃腸病為主。如進食腐敗變質食物,則胃腸功能紊亂,出現脘腹疼痛、噁心嘔吐、腸鳴腹瀉或痢疾等。若進食被寄生蟲污染的食物,則可導致各種寄生蟲病,如蛔蟲病、蟯蟲病等,常表現有腹痛時作、嗜食異物、面黃肌瘦等。若進食被疫毒污染的食物,可發生某些傳染性疾病。如果進食或誤食被毒物污染或有毒性的食物,則會發生食物中毒,輕則脘腹疼痛,嘔吐腹瀉;重則毒氣攻心,神志昏迷,甚至導致死亡。《金匱要略·禽獸魚蟲禁忌並治》說:“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六畜自死,皆疫死,則有毒,不可食之。”

三、飲食偏嗜

飲食偏嗜作為致病因素,是指特別喜好某種性味的食物或專食某些食物而導致某些疾病的發生。如飲食偏寒偏熱,或飲食五味有所偏嗜,或嗜酒成癖等等,久之可導致人體陰陽失調,或導致某些營養物質缺乏而引起疾病發生。

(一)寒熱偏嗜

一般而言,良好的飲食習慣要求寒溫適中。《靈樞·師傳》說:“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若過分偏嗜寒熱飲食,可導致人體陰陽失調而發生某些病變。如偏食生冷寒涼之品,久則易於耗傷脾胃陽氣,導致寒濕內生;若偏嗜辛溫燥熱飲食,又可使腸胃積熱,或釀成痔瘡等;若嗜酒成癖,久易聚濕、生痰、化熱而致病,甚至變生症積。

(二)五味偏嗜

五味,指酸、苦、甘、辛、鹹,它們各有不同的作用,不可偏廢。且五味與五臟,又各有其一定的親和性。《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如果長期嗜好某種性味的食物,就會導致該髒的髒氣偏盛,功能活動失調而發生多種病變。故《素問·至真要大論》又說:“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日久,夭之由也。”五味偏嗜,既可引起本髒功能失調,也可因髒氣偏盛,以致臟腑之間平衡關係失調而出現他髒的病理改變。《素問·五藏生成》說:“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即指五味偏嗜,髒氣偏盛,導致“傷己所勝”的病理變化。

(三)食類偏嗜

若專食某種或某類食品,或厭惡某類食物而不食,或膳食中缺乏某些食物等,久之也可成為導致某些疾病發生的原因。如癭瘤(碘缺乏)、佝僂(鈣、磷代謝障礙)、夜盲(維生素A缺乏)等。如過食肥甘厚味,可聚濕生痰、化熱,易致肥胖、眩暈、中風、胸痹、消渴等病變,若因偏食而致某些營養物質缺乏,也可發生多種病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