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泉亭記

飲泉亭記

《飲泉亭記》是明代劉伯溫的作品,它記述其歷史沿革,從西晉吳隱之過貪泉,到元代在原址建亭題名,書寫“飲泉亭”三字,藉以表彰吳氏刺史,歌頌歷史上的循臣廉吏。

基本信息

【名稱】飲泉亭記

【年代】明

【作者】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元末明初軍事謀略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亮。

【體裁】遊記

作品原文

昔司馬氏有廉臣焉[1],曰吳君隱之[2],出刺廣州,過貪泉而飲之,賦詩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3]。試使夷、齊飲[4],終當不易心。”其後隱之,卒以廉終其身,而後世之稱廉者,亦必曰“吳刺史”焉。有元憲副吳君為廣西時[5],名其亭曰“飲泉”,慕刺史也,而憲副之廉,卒與刺史相先後。

至正十四年[6],憲副之孫以時,以故徵士京兆杜君伯原所書“飲泉亭”三字[7],征予言。予舊見昔人論刺史飲泉事,或病其為矯心[8],甚不以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說,正人心,揚公論,皆當見而為之,又何可病而譏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爭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9],人心之貪與廉,自我作之,豈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飲之者死,我乃奮其不畏之氣,冒而飲之,死非我能奪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強飲焉,是矯也,是無益而沽名也[10],則君子病而不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禮以立之,驅之以刀劍而不為不義屈,臨之以湯火而不為不義動[11],夫豈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12]?

人之好利與好名,皆蠱於物者也[13],有一焉,則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決非矯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14],明而自信,篤也[15],故飲之以示人,使人知貪廉之由乎內,而不假乎外[16],使外好名而內貪濁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17]。夫是之謂植正道,遏邪說,正人心,揚公論,真足以啟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齊下矣。 番禺在嶺嶠外[18],去天子最遠,故吏於其地者,得以逞其貪,貪相承習為故,民無所歸咎[19],而以泉當之,怨而激者之雲也。刺史此行,非惟嶠外之民始獲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夫民,天民也,泉,天物也,一刺史得其人,而民與物皆受其賜。嗚呼,偉哉!以時尚氣節,敢直言,見貪夫疾之如仇,故凡有祿位者,多不與相得[20]。予甚敬其有祖風也,是為記。

作品注釋

[1]司馬氏:代指西晉。公元265年,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

[2]吳隱之:西晉人,字處默,操守清廉,為廣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在名石門,有水曰貪泉,相傳飲此水者,即廉士亦貪。隱之至泉所,酌而飲之,並賦詩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及在州,清操愈厲。見《晉書·吳隱之傳》。

[3]歃(shà):飲,微吸。

[4]夷、齊:即伯夷、叔齊。商末孤竹君的長子與次子。初孤竹君以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後,叔齊讓位,伯夷不受,後來兩人都投奔到周。抵周后,反對周武王進軍討伐商王朝。武王滅商後,他們又逃避到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後世將他們作為高風亮節的典範。

[5]憲副:憲台,西漢稱御史府,東漢改稱憲台,後為同類機構的通稱,亦以稱御史等官職。御史大夫是御史台長官,則憲副為御史中丞、侍御史等佐貳長官的稱呼。吳君:吳姓人氏,生平不詳。

[6]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

[7]徵士:不就朝廷徵聘之士。京兆:京畿的行政區劃名,為三輔之一。杜伯原:即杜本,元清江人,字伯原。博學善屬文,武宗時被召至京師,未幾歸隱。工篆隸,有《詩經表義》《清江碧峰集》《谷音》等論著,學者稱為“清碧先生”。

[8]矯心:即矯情。矯,假託、詐稱、矯心,掩飾真心,或故違常情以立異。

[9]否(pǐ)臧:成敗,善惡。否,惡。臧,善。

[10]沽(gū)名:獵取名譽。

[11]湯火“熱水與烈火。比喻刀兵之屬能致人死傷者。湯,熱水、開水。

[12]幻:詐惑、惑亂。

[13]蠱(gǔ):誘惑。

[14]道:儒家學說。

[15]篤(dǔ):忠實,一心一意。此處指忠實地信仰。

[16]假:借,藉助、假借。

[17]藉口:用別人的說話作依據,後轉用為託詞或假託理由之意。

[18]番(pān)禺:今屬廣東廣州。嶺嶠(qáio):指五嶺,山名。

[19]歸咎(jiù):歸罪,委過於人。

[20]相得:相互投合。多不與相得,意即與其不投合。

作品賞析

《飲泉亭記》一文選自《誠意伯文集》卷六。該文是為“飲泉亭”所寫的記文,記述其歷史沿革,從西晉吳隱之過貪泉,到元代在原址建亭題名,書寫“飲泉亭”三字,藉以表彰吳氏刺史,歌頌歷史上的循臣廉吏。

作者簡介

劉基(1311-1375),明初大臣、文學家。字伯溫,浙江青田人。元至順間舉進士,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公元1359年(元至正十九年),朱元璋下處州,聞劉基及宋濂等名,次年禮聘而至。參與謀劃平定陳友諒、張士誠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1367年(吳元年)為太史令,不久,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朱元璋即皇帝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人憚其嚴。1370年(洪武三年)授弘文館學士,封為誠意伯。劉基佐明太祖朱元璋平天下,太祖比之為張良,為政頗有知人之明。洪武四年,賜歸。八年病卒(有傳聞為太祖所殺),1513年(正德八年),加贈太師。劉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其文與宋濂齊名,詩與高啟並稱。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著有《郁離子》十卷,《覆瓿集》二十四卷,《寫情集》四卷等,後均收入《誠意伯文集》。相傳他作有《燒餅歌》,對後世之事多有預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