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飢餓素是一個含有28個胺基酸由飢餓刺激產生的多肽,該激素主要由襯在人類胃底部的P/D1細胞和胰腺的ε細胞生產。GHRL基因編碼的食慾調節激素(也叫做生長激素促分泌素、胃動素相關肽)分裂為飢餓素和肥胖抑制素。飢餓素受體在多種組織中表達,包括腦垂體、胃、腸、胰腺、胸腺、性腺、甲狀腺、心臟。飢餓素受體位置的多樣性表示飢餓素有著各種不同的生物學功能。作用
飢餓素水平在飯前增加,飯後降低。它作為由脂肪組織產生的瘦素的負體,瘦素高水平時會導致飽食之感。在一些肥胖治療過程中,飢餓素水平在升高前將被降低,從而帶來飽食之感。
飢餓素是一個潛在的促垂體前葉生長激素分泌的刺激素。飢餓素受體是一個G蛋白耦合受體,也稱作生長激素促分泌素受體。飢餓素與生長激素促分泌素受體α部位結合,該受體高密度分布於下丘腦、腦垂體和貫穿胃腸道的迷走神經細胞體、迷走神經末梢。
飢餓素對神經營養起著重要作用,特別是海馬體,對環境改變後的認知和學習過程必不可少。在一個依賴多種激酶(包含Akt激酶)的通路中,飢餓素已知能激活一氧化氮合酶的內皮同種型。
作用機制
飢餓素是第一個也是唯一發現的一個循環的飢餓激素,或叫食慾增強激素。主要由大小腸產生,也可以在肺,胰島細胞性腺、腎上腺皮質、胎盤、腎臟和大腦分泌。飢餓素分泌位置的多樣性再一次指出飢餓素有著廣泛的、多樣的生物學功能。飢餓素和人工類飢餓素(生長激素促分泌素)增加了食物攝取,導致脂肪量增加。它激活弧形核(包含促進食慾神經肽Y神經元)的細胞。這些神經元的飢餓素回響力也對瘦素和胰島素敏感。飢餓素也能激活中腦邊緣類多巴胺能膽鹼能獎勵機制,該機制能傳達自然獎勵的快樂並加強,例如美食,當然也包括成癮性藥物,例如酒精。事實上,從美酒、美食獲得的快感需要中央飢餓素信號。飢餓素通過影響胃部迷走神經的機械敏感性,減少它們的膨脹敏感性,導致多食,從而起到對飽食感具有次一級的食慾調節效果。疾病相關
血漿飢餓素水平在肥胖人群比消瘦人群低,表示飢餓素不導致肥胖,除了普拉德-威利綜合徵(Prader-Willi syndrome)導致的肥胖,這種患者由於高水平飢餓素導致多食。飢餓素對神經性厭食症具有一定治療效果。飢餓素在瘦人上從午夜到黎明會不斷增加,指出胖人的內分泌系統出現了一些小問題。較短的睡眠持續時間會導致肥胖,也是通過激素調節增加食慾引起。睡眠缺乏產生過多的飢餓素,刺激食慾,抑制食慾的瘦素分泌減少。
飢餓素在一些癌症病人體內偏高,包括惡病質。
飢餓素通過它的受體增加黑質的多巴胺濃度,黑質區多巴胺細胞退化會導致帕金森病。因此飢餓素可能用於減緩帕金斯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