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輕巧的肉食或雜食性恐龍,能像鳥類那樣孵蛋。化石見於亞洲東部和北美晚白堊紀(9,900萬∼6,500萬年前)的沉積物中,身高約1.8公尺(米),靠兩個長而發育完善的後肢支撐行走。前肢細長,具有明顯用於扒、扯、撕的爪狀長指。其短的頭骨具有被骨質環圍著的大眼,大概能立體觀察。頭骨還長有奇怪的頭蓋骨突起,齶部無齒,但很可能包著一層像鳥嘴的骨質覆蓋物。
相關詞條
-
竊蛋龍
竊蛋龍,是種小型獸腳亞目恐龍, 生存於白堊紀晚期,身長1.8到2.5米。大小如鴕鳥,長有尖爪、長尾,推測其運動能力很強,行動敏捷,可以像袋鼠一樣用堅韌的...
名稱起源 生物外形 食性 所屬分類 生活習性 -
偷蛋龍下目
偷蛋龍下目(Oviraptorosauria)是群獸腳亞目手盜龍類恐龍,生存於白堊紀的亞洲與北美洲。它們擁有喙狀嘴、羽毛,頭頂具有骨質冠飾。
簡介 生理構造 古生物學 分類學 骨學 -
恐爪龍屬
恐爪龍屬(學名:Deinonychus)是馳龍科恐龍的一屬,身長約3.4米,生活於下白堊紀的阿普第階中期至阿爾布階早期,距今約1億1500萬-1億800...
描述 分類 發現與命名 古生物學 -
大椎龍屬
大椎龍屬(屬名:Massospondylus)又名巨椎龍,屬名在希臘文意為“巨大的脊椎”。大椎龍是原蜥腳下目的一屬,生存於早侏羅紀(赫塘階到普林斯巴赫階...
敘述 頭骨 發現 分類 古生態學 -
竊蛋龍下目
竊蛋龍下目(Oviraptorosauria),又名偷蛋龍下目,是群獸腳亞目手盜龍下目(類)恐龍,生存於白堊紀的亞洲和北美洲。它們擁有喙狀嘴、羽毛,頭頂...
簡介 生理構造 古生物學 分類學 -
伶盜龍屬
伶盜龍目前被歸類於馳龍科的伶盜龍亞科,是較為衍化的一群馳龍科恐龍。 osaurs)測試伶盜龍的趾爪是否適合切開。 osaurs)中專題介紹了伶盜龍與原角龍的搏鬥。
敘述 發現歷史 發現地點 古生態學 分類爭議 -
懼龍屬
懼龍屬(學名:Daspletosaurus)又名惡霸龍,是暴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距今7700萬-7400萬年前。強健懼龍(D....
描述 分類系統 發現及命名 未命名物種 古生物學 -
梁龍[梁龍科的一屬恐龍]
梁龍(學名:Diplodocus),是梁龍科下的一屬恐龍,它的骨骼化石首先由塞繆爾·溫德爾·威利斯頓(Samuel Wendell Williston)...
形態特徵 發現及物種 分 類 棲息地區 生活姿勢 -
偷蛋龍
竊蛋龍,是種小型獸腳亞目恐龍, 生存於白堊紀晚期,身長1.8到2.5米。大小如鴕鳥,長有尖爪、長尾,推測其運動能力很強,行動敏捷,可以像袋鼠一樣用堅韌的...
名稱起源 生物外形 食性 所屬分類 生活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