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雲崖風景區

飛雲崖風景區

飛雲崖風景區位於貴州黃平縣城東面東坡鄉聖果橋畔,距縣城1200米處的飛雲岸,湘黔公路繞崖而過。也是黃平至施秉縣的客車必經這地。飛雲崖崖間有一巨型奇特之穹窿,壁立十數仞,檐垂百尺,覆如華蓋,其上垂珠滴乳,狀若飛雲,故名飛雲崖。

飛雲崖風景區

位於貴州黃平縣城東面東坡鄉聖果橋畔,距縣城1200米處的飛雲岸,湘黔公路繞崖而過。也是黃平至施秉縣的客車必經這地。飛雲崖崖間有一巨型奇特之穹窿,壁立十數仞,檐垂百尺,覆如華蓋,其上垂珠滴乳,狀若飛雲,故名飛雲崖。明代以前的飛雲崖是荊棘叢生、虎蛇毒蟲出沒之所,人跡罕至。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設興隆衛(今黃平),崖界興隆、偏橋(施秉)之間,往來人等得以游觀。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游僧德彬卓錫營寺,稱“月潭”。正德年間,興建月潭公館,以後又擴建增修。飛雲崖的建築,飛檐翹角,雕樑畫棟,或兀立峰頂,或構於平地,或依山傍水,或巧嵌崖壁,具有明清兩代建築風格和特色。大門是一座高大古樸、雄偉壯觀的石磚結構牌坊式大門,由清光緒年間(1904年)住持道人李志亮募建。上方豎嵌“飛雲崖”三個草書大字;正中刻“黔南第一洞天”楷書橫額,金光閃閃,璀璨奪目;坊柱上鐫刻有72字名聯一幅:丹崖皓月護千年,競幻作蓮花世界,聽流泉漱石,響答鳴琴,蒼翠亦留人知,此間固別有天地;南海慈雲飛一片,賴重新竺國琳宮,況幾杵梵鍾,撞醒塵夢,光明原覺物統,斯民而再拜神仙。牌坊上塑有“雙鳳朝陽”、“二龍戲珠”、“天官賜福”、“八仙慶壽”等圖案。並嵌有青石浮雕獅子一對。整座大門,在一排參天古柏襯托之下,顯得莊嚴肅穆。大門後為藏經樓。樓左有月潭寺牌坊式大門。穿過長廊,沿石級而上,有滴翠亭。左拐有魚池,池後為碑亭。穿過碑亭可拾級而上,到“接引閣”,閣對面便是“小官廳”。由此沿崖而上,即飛雲崖。崖上古木參天,穹窿深邃,崖頂石乳詭異玲瓏,如臨風漫捲飛雲。崖穹窿上有清代楊芳書“海上飛來”四個大字,每宇占碑一塊,碑大如門。崖前的小山上有幽雲亭、聖果亭。飛雲崖林木翁郁,景色幽美,左端有瀑布自岩頂飛流直下,宛若銀河倒掛,九天起波;右端懸崖蜿蜒嶙峋,氣勢磅礴,其上鑿有石級,手扶鐵欄可攀,登臨崖頂,如入雲霄,極目眺望,無邊景色。崖間有三個古洞,一是“蓮蕊洞”,位於崖左,洞頂倒懸一株“石蓮”,如含苞吐艷;二是“嘉禾洞”,位於崖右,洞內滴乳形成“千丘田”;三是“螺螄洞”,位於崖半,曲徑幽邃,崖前俏立三座秀麗山峰,大有東海蓬萊仙境之美。每逢“四月八”,方圓數千米內的各族人民紛至沓來飛雲崖集會,或吹奏蘆笙,或跳花歌舞;或賽馬斗鳥,熱鬧非凡,極盛時可達20000餘人的規模。明清時期,京都通往滇黔、緬甸的古驛道,恰過飛雲崖前,來往官員、使者、商旅,絡繹不絕。凡過此者,無不入內觀賞或憩息。明代王陽明謫貶貴州龍場驛,曾游此崖,並著有《月潭寺公館記》:“天下之山,萃於雲貴,連亘萬里,際天無極……惟至茲崖之下,則又皆洒然開豁,亦皆徘徊顧盼,相與延戀而不忍去。”清代雍正年間雲貴總督鄂爾泰手書“黔南第一勝景”勒於大門之上。林則徐赴任過飛雲崖留下《飛雲岩》:“天驚石破雲倒垂,數起懸崖一千尺”的詩句。明代的王訓、郭子章;清代的何紹基、洪亮吉、鄭珍等歷史名人都曾到此題詩或賦詩。林則徐詩云:老山出山躡山魄,飛入九天化為石。天驚石破雲倒垂,欺起懸岩一千尺。岩頭古柏森青青,岩底清流鳴泠泠。行天日月不到此,重陰欲雨無時晴。雲耶石耶誰得名?但見萬竅開瓏玲,夜半仙風倘吹散?仍恐變幻歸青冥。中有古佛立亭亭,芯芻合十朝諷經。催落山泉作鐘磬,秋色滿岩雲有聲。郭子章的詩為:萬丈辟岩扃,浮雲去復停。幻裝螺髻碧,巧綴石痕青。老樹清堪掏,飛泉靜可聽。憑欄紆遠望,暫部落格懷醒。謝三秀的詩寫到:亂後招提喜獨存,上方鐘磬靜黃昏。松穿怪石仙人掌,月覆空潭玉女盆。僧慣煮茶尋雪乳,客偏攜酒對雲根。重來莫遣米歸路,記取桃花是洞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