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
美國諾斯羅普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發的飛翼型轟炸機。當時計畫作為美國陸軍航空隊(後更名為美國空軍)波音B-29的後繼機使用。
飛翼機的主要特徵是無尾翼,主翼加上機身構成了整個機體(飛翼機)。世界上第~架飛機採用的就是這種形式。美國和德國幾乎同時開始研究飛翼機。德國研發並生產了霍頓H0229(試驗機製作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飛翼機的創意是由諾斯羅普公司創始人傑克·諾斯羅普提出的,這一創意得到了美國陸軍航空隊的支持。他們想開發出“10×10”的轟炸機並運用到歐洲戰線上。1942年末開始研究開發大型飛翼機,但因為技術上還有很多不成熟之處,故試驗機XB-35一直到1946年才得以完成。
然而因為發動機配置的原因。排氣系統設計起來比較複雜,由此引發的結構、材料等問題,導致包括試驗機XB-35在內的總共15部飛機完成後。計畫不得不中止。(之後又製作了一部搭載了噴氣發動機的YB-49)。
這樣一來,飛翼機似乎成了一種幻想。但之後飛機相關技術進行了後續改進。終於在1989年完成了可實際使用的飛翼機。這便是現在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的B-2隱形轟炸機。
採用飛翼式布局的飛機。飛翼式飛機沒有帆尾,帆身與機翼融為一體,飛行時的升力大,阻力小,升阻比高。此外,飛翼式飛泛所承受的全部重力基本上是沿展向分布的,與帆翼的氣動載荷分布情況基本一致;而不像普通飛機那樣,重力主要集中在飛機中部,機翼要承受很大的彎曲載荷,因此,結構重量也比較輕。此外,由於沒有垂尾,有利於提高飛機的隱身性。
研發歷史
早在20世紀20年代,人們就已經認識到了飛翼式飛機的一些優點,德國的亞歷山大·利比肖設計了一種稱為“RRC三角翼”的飛翼式飛機,全機為三角形,在後面裝一台推進式發動機,垂尾裝在兩個機翼的翼尖上。1930年這種飛機試飛時未達到預期效果。20世紀40年代後,美國先後研製了YB-35和YB-39飛翼犬轟炸機,但是由於飛機操縱困難、機體振動嚴重等原因最終放棄。進入70年代以後,隨著主動控制技術的日趨成熟。飛翼式飛機在操縱上所存在的問題得到了比較好的解決,美國研製成功了採用飛翼式布局的戰略轟炸機B-2。
型號舉例
B-2轟炸機
冷戰期間,美國空軍提出要製造一種新型隱形戰略轟炸機,能夠避開蘇聯嚴密的對空雷達探測網,秘密突入蘇聯戰略縱深,尋找並摧毀蘇軍的機動型洲際彈道、核飛彈發射架和縱深內的其他重要戰略目標。1979年,該項目得到美國空軍的正式批准。1981年,由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和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組成的團隊提出的研製方案在公開招標中勝出。
1988年4月20日,美國空軍首次展示了一幅B-2飛機的手繪外形彩圖,其獨特的外形引起了世界航空界和眾多飛機愛好者的廣泛關注。經過多次技術修改後,l 989年7月l 7日,首架原型機開始試飛。1 993年12月17日,首架B-2隱形戰略轟炸機交付美國空軍。
該機採用翼身融合、無垂直尾翼的飛翼構形,機翼前緣交接於機頭處,機翼後緣呈鋸齒形,整體外形光滑圓順,毫無“折皺”,不易反射雷達波。機身機翼大量採用石墨/碳纖維複合材料、蜂窩狀結構,機體表面噴塗特製的吸波油漆,可大大降低敵方探測雷達的回波。
XB-35
諾斯羅普XB-35和YB-35是美國陸軍航空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進行的重型轟炸機實驗項目,在設計上採用無尾飛翼布局,機身和機翼融合為一體。整個項目只製造了原型機和預生產型飛機,並且導致了YB-49噴氣式轟炸機項目的實施。
因為新飛機的工作需要在許多尚未涉及的領域進行,所以首先進行的實際上是XB-35三分之一大小的縮比型號測試,這種飛翼飛機編號為N-9M。N-9M將用於蒐集飛翼布局的飛行數據,以用於XB-35項目,也有助於飛行員們熟悉無尾飛翼這一激進布局。1942年初,XB-35的設計工作開始。與傳統飛機控制面不同的是,XB-35在機翼後緣採用了開裂式襟翼,這個設計在用做升降副翼時,就作為一個整體共同偏轉,如果要起方向舵的作用,則兩個面在一邊相連的情況下上下分開,通過兩翼上的非對稱阻力來控制飛機偏航。由機艙內的兩個方向舵踏板設定來操縱控制面阻力,以控制飛機的空速和滑翔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