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動之美:中國文化對動勢美的理解與闡釋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10月1日)
平裝: 213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300127541, 9787300127545
條形碼: 9787300127545
尺寸: 23.8 x 18 x 1.6 cm
重量: 522 g

作者簡介

薛曉源,1966年7月出生於江蘇省徐州市。北京大學哲學碩士。2004-2005年,在德國波恩大學做訪問學者。2006年考入南開大學文學院.師從范曾先生攻讀博士學位,2010年獲博士學位。現任中央編譯局研究員,中央編譯局中國現實問題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處處長、馬克思主義與現實雜誌社副社長,被聘為中央編譯局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訪問學者導師、博士後導師;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鄭州大學聘任為兼職教授。在中央級報刊發表學術論文三十餘篇,主編、策劃、出版學術圖書五百多種。

內容簡介

《飛動之美:中國文化對"動勢美"的理解與闡釋》選題巧妙得體,聽風、看雲、觀水,處處是相,處處是理。相里有哲人詩筆的浸潤,理已經作者的整合提煉。由物相到藝理,仍在飛動中探尋。最後“一線穿空”,暢意發揮克萊夫·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的義涵。好結構,好文筆,好文章。

媒體評論

本書從美學類型學的視野洞開全篇,援引現代西方現象學和解釋學的方法原理,凝練出“動”這一中國藝術理論和表現形式的核心範疇,分別以“聽風”、“看雲”、“觀水”、“心動”、“飛白”、“飛天”、“有意味線條”之視角,攝義理於斑駁眾藝之高鑒,融新說於混沌雜陳之尖端,“凝視”中國藝術的“飛動之美”。
——中國倫理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哲學系主任 萬俊人教授
本書是一篇極具創新價值的博士論文,首先是選題新,“動”作為中國傳統審美的維度,相關研究成果稀少,作者以此為題,現出學術敏感性;其次,方法新,作者有良好的西學功底,諳熟各種方法論,此文所運用的價值類型學方法為藝術學界所罕用;第三,論文的創新性結論令人矚目,尤其是提煉的七種審美類型,更是發前人之所未發,是中國美學史上的重要創見。
——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 張曉凌研究員

目錄

導論——凝視飛動之美
第一節 問題的緣起
第二節 研究的現狀
第三節 研究的方法
第四節 研究的目標與創新
第一章 聽風——“動”的審美類型學研究之一
第一節 傾聽“十五國風
第二節 傾聽風之吟唱——宋玉《風賦》的現象學解釋
第三節 春風與秋風——風的情感現象學分析
第四節 風雅展示的現象學分析——散文《風從哪裡來》賞析
第二章 看雲——“動”的審美類型學研究之二
第一節 詩意呈現與象徵——《詩經》與《楚辭》對雲的描述
第二節 詩意表現與隱喻——賦體散文對雲的讚美
第三節 詩意拓展與喻志——陶淵明、李白、王維對雲的吟詠
第三章 觀水——“動”的審美類型學研究之三
第一節 哲人觀水
第二節 詩人觀水
第三節 畫家觀水
第四章 心動——“天人合一”的美學解釋
第一節 心搖——“天人合一”的審美路徑
第二節 心寂:在動靜之間——“天人合一”竟境的瞬間生成
第三節 心動——“天人合一”與審美對象世界的建構
第四節 心觀——“天人合一”與詩意世界的建構
第五章 飛白——中國書法藝術對“動”的理解與闡釋
第一節 飛白書的由來及其影響
第二節 飛白書的特點及其魅力
第三節 飛白書的境界——暢遊在“飛”與“白”之間
第四節 以飛白書入畫
第五節 飛白書的式微
第六節 飛白書的現象學解釋
第六章 飛天——中國繪畫藝術對“動”的理解與闡釋
第一節 飛天——建構一個飛動的世界
第二節 飛天——展示一個千姿百態的舞的世界
第七章 “一線穿空若有聲”——范曾先生繪畫藝術管窺
第一節 建構有“意味”的線條
第二節 描繪動相
第三節 氣韻生動
第四節 傳神阿睹——“精神”的現象學分析
第五節 畫境彰顯形上學追求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