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推薦序1
提升寫作能力,從關注邏輯開始
推薦序2
古典風格:聰明人的寫作原則
001 引言 寫作風格為什麼重要
013 第1章 破解好文章
《解析彩虹》 / 016
《背叛斯賓諾莎》 / 018
訃告的藝術 / 022
《他鄉暖陽》 / 028
033 第2章 觀看世界的窗
古典風格是什麼 / 035
古典風格如何解釋抽象觀念 / 038
寫作中的壞習慣 / 046
濫用元話語和路標 / 046
混淆寫作主題與自己的專業 / 049
用引號做自我辯解 / 051
用模糊語言做緩衝 / 052
不假思索地使用陳詞濫調 / 055
過多使用殭屍名詞 / 059
避用人稱代詞"我"和"你" / 063
誤用被動語態 / 065
069 第3章 知識的詛咒
什麼是知識的詛咒 / 072
為什麼好人寫出爛文章 / 074
當心術語、縮略語和技術名詞 / 077
組塊和功能固著讓思維變抽象 / 082
把文稿給讀者和自己看 / 090
093 第4章 思維網·句法樹·詞語串
句法樹將思維網轉換為詞語串 / 097
基本的句法規則 / 101
什麼會引發樹盲症 / 108
主語與動詞不一致 / 108
並列結構各分支不一致 / 115
選擇了錯誤的格 / 119
如何創造容易理解的樹 / 126
刪掉不必要的詞 / 127
避免向左分支的結構 / 130
避免中心埋置的結構 / 138
大聲讀出句子 / 143
如何消除歧義 / 144
聽從韻律的指引 / 152
適當為句子加標點 / 152
保留表明句法結構的詞語 / 154
小心慣用搭配模式 / 157
善用結構平行 / 158
把無關(但相互吸引)的短語分開 / 161
把最重的留到最後 / 165
先主題,再評論;先已知,再未知 / 166
如何安排詞語順序 / 167
被動語態 / 167
換一種結構 / 172
換一個動詞 / 174
177 第5章 連貫之弧
如何組織寫作材料 / 181
儘早點明主題和論點 / 185
用相同主語形成主題鏈 / 190
有序地稱呼反覆出現的事物 / 194
用詞應該如何變化 / 196
有邏輯地聯繫前後陳述 / 201
相似性關係 / 203
接近性關係 / 209
因果關係及其他 / 210
恰當使用連線詞 / 212
謹慎地運用否定 / 218
被否定的陳述要看起來可信 / 221
否定的範圍和焦點要明確 / 223
保持比例均衡的感覺 / 226
連貫地呈現主旨 / 229
237 第6章 明辨對錯
語法 / 255
形容詞和副詞 / 255
ain't / 257
and、because、but、or、so、also / 259
between you and I / 260
can還是may / 263
懸垂修飾語 / 264
融合分詞 / 269
if-then / 272
like、as、such as / 277
所有格先行語 / 279
介詞懸空 / 281
主格的表語 / 284
時態呼應以及其他視角轉移 / 285
shall和will / 291
分裂不定式 / 293
虛擬語氣和非現實語氣的were / 297
than和as / 301
that和which / 303
動詞化和其他新詞 / 307
who和whom / 313
數量、特質與程度 / 318
絕對的和分等級的特質(very unique) / 318
單數和複數(none is與none are) / 321
雙數和複數(兩個和多於兩個之間的區別) / 328
可數名詞和不可數名詞 / 331
男性與女性(無性別主義語言與單數they) / 335
用詞 / 344
應該忽略的挑剔規則 / 345
不該使用的非標準用法 / 353
標點 / 375
逗號以及其他連線符號(冒號、分號和破折號) / 377
撇號 / 390
引號 / 394
寫作中真正重要的規則 / 398
402 術語表
417 致謝
420 注釋
431 參考文獻
推薦序1
古典風格:聰明人的寫作原則
中文有《詩經》,英文有《聖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元始,上帝創造天地。地乃虛曠混沌,淵際晦暝,上帝之神煦育乎水面。最早的寫作風格由此而來。千年演化,文體多變,風格迭出。有的風格辭藻華麗,手法誇張,如司馬相如《子虛賦》--"王車駕千乘,選徒萬騎,畋于海濱"。有的風格簡約清晰,雄辯滔滔,如培根《談讀書》--"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
數千年來文體風格演化,始終存在古典風格與藝術風格的對立。前者追求平易但不平淡,言之有物,又有文采;後者重視寫作形式,文學實驗遍及題材音韻、節奏句式,窮古今之變。在盛唐是古文與駢文的對立,韓愈發起古文運動,向《詩經》《論語》等古典作品學習寫作。在清朝是古文與時文的對立,桐城派領袖人物方苞號召重回經典,力求簡明達意,條理清晰。在古希臘則是塞內加風格與西塞羅風格的對立:塞內加重視論點的鮮明與表達的有力,句子簡短,接近口語;西塞羅講究修辭,句子長而豐滿,音調鏗鏘。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是培根與巴洛克風格的對立:培根文章簡短、簡明扼要,思想深刻;巴洛克風格繁複華美,帶點神秘主義色彩。
與漢語不同,英語經歷了三個語言時期:古英語、中英語和近代英語,三種語言雖有聯繫,但差異極大。因此,今天追溯英文寫作傳統,更多是從近代英語算起,《聖經》英文譯本的誕生即是標誌事件。莫爾開啟了近代英語古典風格寫作源頭,之後從德萊頓、班揚、笛福、斯威夫特、科貝特、蕭伯納、奧威爾,到美國懷特,一脈相承。在中國,則從韓愈、柳宗元、桐城派到曾國藩。
文風興盛,關乎時代命運。那些天資綽約的魏晉名士們,身處一個禮崩樂壞、生命無常的時代,不約而同選擇了華美綺麗的文風,對仗工整、數典用事。如曹植《洛神賦》--"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又如阮籍《大人先生傳》--"天下之貴,莫貴於君子;服有常色,貌有常則,言有常度,行有常式;立則磬折,拱若抱鼓,動靜有節,趨步商羽,進退周旋,鹹有規矩"。身處盛世,你不由自主地嚮往堯舜古風,是盛唐之古文運動,也是康乾桐城派;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蒙田、培根,也是17世紀法國的笛卡兒、拉羅什福科。
當時代強調理性,古典風格流行。1660年,英國皇家學會成立伊始,"要求全體會員用一種緊湊、樸素、自然的說話方式,正面表達、意思清楚、自然流利,一切儘量接近數學般的清楚,寧用工匠、鄉下人、商販的語言,不用才子、學者的語言。"科學文章必須寫得像"數學一般平易",否則會誤了社會大事。今天還有幾位科學家記得300年前英國皇家學會的約定?牛頓《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開篇如是寫道:
古代人從兩方面考察力學,其一是理性的,講究精確地演算,再就是實用的。實用力學包括一切手工技藝,力學也由此而得名。但由於匠人們的工作不十分精確,於是力學便這樣從幾何學中分離出來,那些相當精確的即稱為幾何學,而不那么精確的即稱為力學。
牛頓寫法簡樸自然。今天科學家的普遍寫法則是:"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可能變得危險。以多樣的策略來處理這個主題很重要,包括心理健康援助,也包括執法角度。"為什麼非要故作高深呢?明明可以寫成:"有心理疾病的人可能變得危險。我們需要諮詢心理健康專業人士,但可能也要通知警方。"
幸好,還有科學家銘記古典風格。認知科學家馬克·特納(Mark Turner)與人文學者弗朗西斯-諾爾·托馬斯(Francis-No?l Thomas),不滿當代英文寫作風格,在我即將引進的經典之作《像真相一樣清楚簡單》(Clear and Simple as the Truth)一書中,他們重返古典風格,認為它不同於實用風格,也不同於平實風格,而是將寫作看作一種智力活動,作者與讀者地位平等,用對話來交流。在《風格感覺》一書中,認知科學家平克則將古典風格發揚光大,他認為:
觀看世界是古典風格的主導隱喻。作者看到了讀者沒看到的東西,引導讀者的視線,使讀者自己發現它。寫作的目的是呈現不偏不倚的事實。當語言與事實一致時,寫作便成功了;成功的證據便是清楚和簡潔。
古典風格是清晰的,作者在用文字呈現真相之前就已知悉真相,因此古典風格的作者不為真相辯論,而只是帶著讀者看世界--文章是觀看世界的一扇窗。古典風格是簡潔的,但並不簡單,它總會帶讀者看到那些不一樣的真相。"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這是樸素風格;"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但第二隻老鼠有乳酪吃"(因為第一隻老鼠被捕鼠器逮著了),這才是古典風格。
就像我們今天熟悉的一個隱喻:現代人是使用石器時代的大腦生活在21世紀。你我都是使用同樣的大腦在寫作。我們的大腦受制於千千萬萬年來的星辰起落、狩獵採集、演化大道。比如人類的語言習慣是有生命的大於沒有生命的;人類先於動物;陽性大於陰性。只會說美女與野獸,而不會說野獸與美女;只會說夫唱婦隨、男耕女織,而不會說婦唱夫隨、女耕男織。
適者生存,人類會演化出適合交流的寫作風格。在認知科學家特納與平克看來,追求簡單、清晰的古典風格正是演化贏家。
當認知科學家遇上寫作,會發生什麼?那些不符合現代科學揭示的心智與語言運作規律的寫作手冊都要改寫。因此,認知科學家們紛紛來到人文學者的地盤,談詩論文。客氣一點兒的特納與人文學者合著了《像真相一樣清楚簡單》;娶了小說家做妻子的平克則在新書《風格感覺》中致力於站在認知科學前沿研究角度,為當代作者提供一份風格指南。
平克是當代最重要的認知科學家,不僅出版過《語言本能》(The Language Instinct)、《心智探奇》(How the Mind Works)等科普暢銷書,還曾榮獲普利茲非虛構類寫作大獎。所以,當一流科學家與一流作家身份合二為一,《風格感覺》尚未出版,即廣受關注。試看平克此書給我們揭示的21世紀知識分子寫作要點。
原則1:節儉使用元話語
你可能聽過元認知、元記憶、元學習,認知科學關心"meta"詞綴,不少術語均以"meta"開頭。元話語(metadiscourse)是指語篇中標示話語結構的標記語言,相當於為讀者"設定路標",提醒讀者該注意什麼。來看平克現身說法的一個例子。
本章的剩餘部分結構如下:第一小節介紹"元話語"及其主要表現形式--設定路標。第二小節討論三個問題的壞處:致力於描述專業活動而非介紹主題,過多使用自我辯解的語言,以及過度閃爍其詞、避做正面表態。之後的第三小節解釋使用慣用語的問題。第四小節談過度抽象化的問題,包括濫用名詞化和被動語態。最後,我會評述以上討論的主要觀點。
如果你是一位路人,在一個滿是指示牌的地方,你很容易迷路,不知所措。在上段例子中,"本章""第一小節""第二小節""之後的第三小節""第四小節""最後"同樣設定了一堆路標。充斥標記語言的文字,難以理解和記憶,應大刀闊斧地砍掉。你可以用提問代替元話語。
改前:這一章討論引起名字流行程度上升和下降的因素。
改後:一個名字流行或不流行的原因是什麼?
或把一段文字的內容當作發生在眼前的事:"正如你剛才看到的……"你還可以用有內在大小關係的具象事物來代替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這種寫法,如"仁者如水,有一杯水,有一溪水,有一江水,聖人便是大海之水"。
好的寫作善於利用讀者的期待心理,不讓讀者受困於各種路標,帶著讀者上路,曲徑通幽,善於利用"連貫之弧"組織文章脈絡。就像平克所言,具備連貫性的文章是經過設計的:一個層層嵌套的有序樹形結構,多個連貫之弧交織其中,串起主題、論點、行動者和主旨。它確保讀者抓住主題,領會論點,緊跟相關事物,並讓觀點環環相扣。
原則2:放棄專家腔,更自然地對話
試看一段文字: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將注意力轉向兒童語言習得的問題。本文將評述這一過程近年來的研究。
這樣的文字無聊乏味,催人慾睡,卻偏偏比比皆是。將這些壞文字扔到一邊,看看古典風格如何寫這段話。
小孩子不用專門上課,就能獲得說一門語言的能力。他們怎么做到的?
對話比主題更重要。你是試圖向讀者解釋一些重要主題,而非向他們說明該主題將有多么困難,它背後的學術爭議有多么複雜。
記住,你的寫作是與讀者對話,別把你的老本行當作談話主題。你關心的,並不一定是讀者關心的。在非虛構寫作時,常見錯誤是用自己研究中的內容來混淆主旨。一位哲學家喋喋不休地談論其他哲學家的所作所為,而不談論原本應該關心的主旨本身。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兩位知名學者之間的辯論。
原則3:寫作清晰有力,少用模糊辭彙
一些修飾詞,如"看似""顯然""幾乎""某種程度上",有時候必要,卻過於乏味。如果你用過頭了,還會給讀者不良暗示--作者不願對文字承擔責任,隨時準備拍屁股走人。當你在新聞報導里讀到"據說死者躺在血泊里,背上插著把刀",你對這篇報導有幾分信任?
同樣,"非常""十分""特別"這樣的強調詞會有過猶不及的效果,讓人產生不必要的困惑。比如你懷疑一個人是否偷了你的錢,你可能得到以下兩種說法。
傑克是個誠實的人。
傑克是個特別誠實的人。
聽到第二種說法時,你會更加懷疑傑克。對不加修飾的形容詞或名詞,人們傾向於二元對立的理解--要么誠實,要么不誠實。而添加修飾詞,會凸顯程度的差異,"特別誠實"有多誠實呢?
原則4:陳詞濫調,如避蛇蠍
請使用新鮮、言簡意賅的辭彙來代替陳詞濫調。讀者讀文章就像看戲一樣,沉浸其中,陳詞濫調容易讓讀者出戲。聽到一個又一個不加斟酌、暗淡無味的辭彙時,讀者會關閉視覺想像,僅僅在腦中划過一個個熟悉的音節。好作家懂得如何將陳舊意象重新包裝,寫出新意。試看海子的詩。
黑夜降臨,火回到一萬年前的火
來自秘密傳遞的火 他又是在白白地燃燒
火回到火 黑夜回到黑夜 永恆回到永恆
黑夜從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天空
-- 海子《獻詩》
如果讓一位平庸作家拿黑暗、火、永恆造句,會寫成"黑暗中重生,浴火中永恆"這樣的句子,只有海子會寫成:
火回到火 黑夜回到黑夜 永恆回到永恆
此句之妙,妙在重複與同質。如博爾赫斯寫的那句"死了,就像是水消失在水中";再如"讓上帝的歸上帝,愷撒的歸愷撒"。
原則5:抽象名詞,遠之;抽象概念,論之
維吉尼亞·伍爾夫曾經寫過一本書《普通讀者》(The Common Reader)。什麼是普通讀者?你可以理解為有閱讀趣味與欣賞能力的人。究竟是寫成晦澀難懂、寥寥數人閱讀的無聊文章,還是為普通讀者寫作?平克選擇了後者。他建議你從不同角度談論抽象概念,並且儘量避免不必要的抽象名詞。濫用抽象名詞,莫過於兩類:"性度力"與官僚體。
先說"性度力"。打開線上書店網站檢索,你會看到這類圖書標題:《自控力》《演講力》《說服力》《溝通力》《領導力》……文筆差的文章中,你時不時又能讀到:專注度、自由度、可信度、關聯度、相關度、聚合度、生活滿意度、顯著性、安全性、易用性、自覺性、特異性、敏感性、科學性、魯棒性、效度、演講力。這是嚇唬外行。奧威爾將這類辭彙稱為"語言的義肢",能砍就砍。
另一類濫用抽象名詞的例子則是官僚體。什麼是官僚體?文章中充斥了大量"問題""模式""水平""觀點"。舉個例子,"一個有著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會變得很危險"應刪掉"問題",改為"有心理疾病的人會變得很危險"。
原則6:去掉殭屍名詞
"名詞化"是指將動詞改變為名詞,這是寫作大兇器。鮮活的動詞密封為名詞,失去了原有的力量,和動作發起者的關聯也被大大削弱。比如,"確認"變成"做出確認","決定辭職"變成"做出辭職的決定"。奧威爾曾深入批評,認為學者與官員傾向過度使用它,比如常見的學者腔,將"我們向參與者展示一個句子,他們判斷句子的真假"寫成"參與者閱讀一些論斷,然後透過用作評估的字眼的提供,他們對論斷的真實性加以確認或否認"。
原則7:採用主動和互動風格
儘量採用生動、互動的風格,提高情感指數。什麼是情感指數?它語出《有效商務寫作》一書,表示你是否關心讀者。試看情感指數壞的例子:
我們很高興地宣布,本實驗室的新設施將對外開放,隨時準備承接各類腦科學實驗。
文中的"我們""本實驗室的新設施將對外開放"都不是站在讀者角度,此句情感指數等於負二。為了提高情感指數,需要修改為:
你將有機會使用本實驗室,來做你的腦科學實驗。
推薦使用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不要假裝還有一位經紀人幫你沖在前面,比如應該刪掉這類句子:
這篇文章會表明……
儘量使用主動語態,試看平克給出的範例:
例子A 隨著時間的推移,X會帶來持續的累積性毀壞。
例子B 不要使用X,它在幾分鐘內就可以將你殺死。
哪種表達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哪個句子的情感指數更高呢?答案不言自明。
原則8:被動語態,並非洪水猛獸
《風格的要素》等英文經典寫作手冊反對使用被動語態。不過平克指出,如果你只是偶爾用用被動語態,儘管大膽使用。只是需要記住一個原則:此時,你試圖攫取用戶注意力,集中到你要突出的事物上。主動語態引導讀者將注意力投在正在做出的行動上;被動語態則讓讀者的注意力放在做出這些行動的人或物上。有時需要關注的正是後者。例如這個句子:
看到李雷了嗎?他正被一位拿著購物袋的女子扔雞蛋。
在第二句話中出現的被動語態合情合理,因為它可以抓住讀者對李雷的注意力,而不是關注正向他扔雞蛋的女子--她是韓梅梅嗎?
上述八條正是平克寫作八原則。如何學習21世紀的古典風格?平克在《風格感覺》中已經講得淋漓盡致,相信各位讀者均將開卷有益。
略有遺憾的是,中英文差異不小。漢字是世界上唯一流傳五千年的象形文字,它的信息密度和節奏感與英文不同。如"口是心非"讀起來朗朗上口,同時包含深刻語意,翻譯成英文就失了中文韻味。余光中將中文生命的常態總結為措辭簡潔、語法對稱、句式靈活、聲調鏗鏘。
除此之外,從《詩經》一開始,中文就有散文句法與詩歌句法兩種。文養氣,詩洗心。文指什麼?散文句法。詩指什麼?詩歌句法。多數人不知道"詩歌句法"的存在。以為白話文只有"散文句法"。其實不然。例如,與嚴謹的散文句法相比,中文詩歌句法可隨意插入語氣助詞,可隨意省略句子成分,可隨意調整詞序與語序。典型例子如杜甫的千古名句:"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寫成嚴謹散文句法,應該是鸚鵡、鳳凰作為主語在前。但在中文詩歌句法中,可以靈活對調。
在師法西方平克等人的古典風格時,你不應忘記,中國還有韓愈、桐城派那樣的古典風格,你更不應該忘記,中文還有"卿雲爛兮,糾漫漫兮""白雲在天,丘陵自出"那份來自源頭的美好。
陽志平
安人心智集團董事長
推薦序2
提升寫作能力,從關注邏輯開始
在21世紀的全球化背景下,社會不僅要求我們能夠讀懂英文,更需要我們能夠熟練進行英文寫作(和中文寫作)。英語寫作能力同計算機能力一樣,成為當代大學生適應社會生存的基本需要。英語寫作不僅考驗學生對辭彙、用法、語法等語言要素的積累,更考驗學生對上述各個要素的組織能力,以及學生自身的分析能力、表達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對各種語言要素的整體掌握能力。熟練進行英文寫作並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成為衡量大學生綜合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就我自己的專業--心理學而言,一名合格的心理學畢業生除了需要接受足夠的心理學實驗設計、編程、數據收集和統計分析方面的訓練,還要有能力將數據分析得到的結果和從中得出的推論以嚴謹、清晰的科學論文形式發表出來,成為人類知識寶庫的組成部分。寫作是任何學人都必須具備的能力。在美國,統計一下所有專業大學畢業生的所有課程,就會發現寫作課是選修比例最高的課程,其次才是心理學導論課。但就我多年指導研究生論文寫作的經驗來看,中國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堪憂,甚至在發表多篇論文以後依然不能獨立寫作。造成這個困境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作者不能自覺地站在讀者的角度考慮文章的結構與表述,忽視背景信息對理解文章的重要性;過多使用不加定義的術語、縮略詞和技術名詞,進一步加劇了讀者與作者之間的隔閡。造成文章令人費解的另一個常見原因就是文章邏輯結構不合理,段落主題不明確,段落與段落之間、上句與下句之間連線不清,所以整個文章連在一起讓人感覺焦點模糊,支離破碎,不知作者到底要表達什麼核心思想。此外,語法和時態錯誤造成含義模糊的句子或病句,也是導致文章佶屈聱牙的重要原因。陶行知先生說過:"文章好不好,要問老媽子。老媽子看得懂,可以賣稿子;老媽子看不懂,只能當廢紙。"寫作經驗不足的人需要一些寫作指南,幫助他們了解寫作要點,清晰傳達出想要表達的信息,並在不斷改進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
現在市面上已經有多部不錯的介紹英文寫作的著作或譯作,如《風格的要素》《高級英文寫作教程》《英文寫作實用教程》等。與這些已經出版的英文寫作指南相比,由著名認知科學家和科普作家、著作等身的史蒂芬·平克教授編著的《風格感覺:21世紀寫作指南》擁有自己的特色。第一,相較於其他英文寫作,本書更加關注寫作邏輯,而非語法錯誤。作為一個母語非英語的人,進行英文寫作時不可避免會有一些語法錯誤,但導致文章晦澀難懂的核心問題不是語法,而是思想與寫作的邏輯。作者只有明確知道這一點,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寫作問題。第二,本書非常適合有一些寫作經歷但寫作經驗不很豐富且想要提高寫作水平的人。第1章採用實例,幫助讀者解析那些大家公認的好文章到底好在哪裡,然後在第2章進一步告知不好的文章到底"壞"在哪裡,並在接下來的幾章中循序漸進地指導寫作。整個過程流暢自然,引人入勝。第三,本書作者採用了很多漫畫來說明寫作誤區產生的原因,生動有趣地解決了"why"的問題。
我認為,不管是從事科研論文寫作還是一般論說或創作,讀者都能從本書中獲得有用的信息。我熱誠推薦史蒂芬·平克教授的《風格感覺:21世紀寫作指南》。
-周曉林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教育部高等學校心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作者簡介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
世界級語言學家,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科普暢銷書作家,TED演講人。被《時代周刊》《外交政策》《展望》等多部知名雜誌稱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
因其在視覺認知和心理語言學方面的傑出研究,贏得來自美國國家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美國心理學會、美國認知神經科學學會、美國人本主義協會的多個獎項。獲過四個榮譽博士學位和數個教學獎項,其撰寫的8部大眾科普圖書也屢屢獲獎、部部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