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帆起珠江

電視政論片《風帆起珠江》是深圳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重要文化工程。《風帆起珠江》以開闊的視角、精選的歷史畫面、宏大的敘事結構、深刻的解讀論述、全方位地向觀眾展示全球化視野下中國的一系列歷史抉擇。

作品內容

大河穿越歷史與未來
電視政論片《風帆起珠江》從2008年12月22日起,每晚22:36在央視一套播出,深圳衛視從12月23日起播出。《風帆起珠江》分為6集,每集時長45分鐘,以《萬古江河》、《開啟國門》、《深圳破冰》、《潮湧珠江》、《繼往開來》、《中國之路》6個篇章為基本結構,以百年珠江作為特定時空,藉助歷史和現實,詮釋“中國之路”,探索這條大河穿越歷史與未來的秘密。

創作背景

《風帆起珠江》以開闊的視角、精選的歷史畫面、宏大的敘事結構、深刻的解讀論述、全方位地向觀眾展示全球化視野下中國的一系列歷史抉擇,著力表現了中華民族如何在危難之際開始民族覺醒,如何在民族救亡的探索之中毅然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如何在社會主義建設遭遇困難的關鍵時刻實現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突破,並且為世界貢獻了獨特的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中國經驗。該片通過珠江流域的歷史變遷,反映了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偉大曆程,將為全國觀眾展示出深圳乃至珠三角在改革開放和構建和諧社會中形成的示範性、啟示性的經驗,揭示珠江流域新的文化內涵。
《風帆起珠江》特邀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張勝友作為總撰稿人。張勝友在創作過程中打破以時間為序的傳統創作模式,更多地採用倒敘、追溯的手法,以歷史內容觀照今天的現實,使得《風帆起珠江》進一步貼近當代,貼近現實。總政歌舞團一級作曲、著名作曲家印青擔任《風帆起珠江》音樂的編創、編配工作,並與深圳詞作家唐躍生合作,創作了主題曲《大江之歌》。
劉申:“近幾日晚,一直在看央視一套播出的電視專題片《風帆起珠江》,再有兩天就播完了。想起兩年來,曾為此片開過N次會、反覆討論,得此結局,不禁感慨良多。先是去年初得知深圳電視台有此動議,邀我參與此事。該電視片原名叫《珠江》,計畫拍14集,後壓縮為8集,撰稿人先是電視台的小汪,後由北京請來了大腕張鳴,張鳴的稿子局限於史學,8集中歷史和現實是前5後3 ,很快在北京開會時又被否定,轉請經濟學家周其仁接,不遂。後才找到了張勝友,終於拿出這部6集的腳本,又經過幾次刪改調整,方得定稿。今年則大部分是實拍,任務有些趕,申小力等奔忙頗苦。從現在的片子看,確實是把改革這件大事立起來了,濃墨重彩,算得上是給改革30年獻禮的一部片子。原本就是政府花錢,自己給自己獻禮也未嘗不可。
其實,以珠江為由頭來說事,本是極有意義的。我原想由歷史中揭示一些隱匿的現象,並試圖以此來表達改革的發起選在此處的深層文化意蘊。後來,想法只能由自己慢慢地蒸煮了。
兩廣這個地方在古代叫百越,原為極荒涼之處。前年深圳考古所發掘出鹹頭嶺文化,據說可以與紅山文化比肩,足見南北在源頭上即早就以不見弱並稱,但在歷史上,這個地方和北邊卻多有不同,舉個最典型的例子:19世紀西方以基督教文化入侵中華,在全國各地均遭遇強烈反抗,殺教士、燒教堂,教案一宗宗,層出不窮,一直發展到震驚世界的義和團要“扶清滅洋”。文化的原教旨主義本來就是排斥外來者的,這在中國表現得十分充分。然而在兩廣就不同了。馬禮遜的徒弟梁發翻譯的一本方言版的《聖經》,被落弟的洪秀全拿去,把它改造成了“拜上帝會”的精神原旨,一時間這個屢次鄉試不能中舉的窮秀才,在眾人的擁戴之下,居然要替天行道了!一蹶而起,從者十數萬人!你看,同樣是基督教,一種異族的文化信仰,在北方它是革命的對象,而在兩廣則變成了革命的武器,豈不怪哉!這樣有永恆魅力的主題,不知為何竟然無人去做研究!
不往遠說,就說近代的百年之中,由兩廣起事北上,震動中華大地之事亦是屢屢不絕,繼洪楊的太平天國北伐、西征之後,又有康梁的維新變法和孫中山的起義革命。到20世紀,國民革命也是由南向北,不斷北伐。近代以來,兩廣可以說是推動中國不斷發生變革的發源地,這裡才是革命和改革的搖籃。中國近30年的改革也起於兩廣,絕不是簡單的風雲際匯。今天,片子把這些都歸於這條發源於雲南的水系,能說明這一切嗎?恐怕沒那么簡單!歷史學家所要探求的,正是掩藏於歷史表象背後的那些東西,特別是那些規律性的事物,這也是我最初對此事熱衷並感興趣的緣故。
忙了兩年,最終變成了一部頌歌,心中總有種悵悵之感!轉念一想:史學家感興趣的東西是多少有些毒性的,放毒出山,是要受管制的。再說,花政府的錢,不去說政府的好話,似謂不仁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