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經歷
1986年8月,夢想成為畫家的彭輝扛起了攝影機進入了還在籌建的成都電視台,當起了錄像員、電子編輯等工作 。
1987年,彭輝來到北京廣播學院學習電視製作。半年後,彭輝以“最優”的成績從進修班結業。
演藝經歷
![彭輝導演](/img/0/e60/wZwpmL1QzM1MTN4UjM2kTO0UTMyITNykTO0EDMwAjMwUzL1IzL1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1990年,彭輝執導了紀錄片《老山紀實》 。
1994年,彭輝執導了《寶山村》。
1995年,彭輝導演了《王老漢和他的兒女們》,從王老漢的身上看到了中國農村20年改革成功。該片獲“第十一屆法國FIPA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提名;“第十五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紀錄片提名;“中國電視紀錄片學術獎”二等獎 。
1997年,彭輝擔任導演、攝影、 剪輯,進入可可西里,於2000年完成了紀錄片《平衡》的拍攝,該片獲得2003國際紀錄片金熊貓獎“環境保護電視節目大獎賽”一等獎 ;以及2003國際紀錄片金熊貓獎“環境保護電視節目大獎賽”最佳導演獎、最佳攝影獎、最佳製作獎;第十九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長篇紀錄片”;“第十二屆匈牙利國際視覺藝術電影節”最佳紀錄片提名 。
2002年,執導了紀錄片《神農故里》。同年,執導了紀錄片《禪悟》 。
2003年,彭輝擔任導演、攝影、撰稿、剪輯,並花費四年時間完成了紀錄片《背簍電影院》,該片獲”二十一世紀布達佩斯國際藝術節“最佳紀錄片;“第十七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紀錄片提名;“中國電視紀錄片學術獎”一等獎;“中國彩橋獎”一等獎 。同年,彭輝和兩名攝製組成員創作出了《空山》,該片獲“第十二屆匈牙利國際視覺藝術電影節”評審會獎;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中國彩虹獎”;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最佳攝影獎”;“中國電視紀錄片學術獎”一等獎;“中國電視紀錄片學術獎”最佳攝影獎 。同年,執導了紀錄片《泰晤士河》,併兼任攝影、撰稿、 剪輯。該片獲得英國政府“創意英國大賽“特別大獎;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紀錄片委員會2006國際環保紀錄片大賽“最佳導演獎” 。
2006年,執導了紀錄片《我的太陽—創新360》。
2007年,執導了紀錄片《遷徙的人-—拓荒吟》。同年,執導了紀錄片《浮萍》 。
2008年,執導了紀錄片《將軍情—紀念王震誕辰100周年》 。同年,執導了紀錄片《風帆起珠江》 。
2009年,彭輝執導,兼總攝影、撰稿、 剪輯,與攝製組歷時十年時間完成了紀錄片《忠貞》,該片跟蹤記述了包括鄧小平、劉少奇、陳雲、賀龍等十六位紅色夫人的生活。該片獲”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十佳紀錄片;入選“第22屆中國電視金鷹獎” 。
2012年,執導了紀錄片《平衡2》 。
主要作品
年度 | 作品名稱 | 作品類型 | 職務 |
1990 | 《老山紀實》 | 紀錄片 | 導演、攝影、剪輯 |
1994 | 《寶山村》 | 紀錄片 | 導演、攝影 |
1994 | 《太陽部落》 | 紀錄片 | 導演、攝影 |
1995 | 《王老漢和他的兒女們》 | 紀錄片 | 導演、攝影、撰稿、剪輯 |
2003 | 《空山》 | 紀錄片 | 導演、攝影、撰稿、剪輯 |
2000 | 《平衡》 | 紀錄片 | 導演、攝影、剪輯 |
2003 | 《背簍電影院》 | 紀錄片 | 導演、攝影、撰稿、剪輯 |
2002 | 《神農故里》 | 紀錄片 | 導演、攝影、撰稿、剪輯 |
2002 | 《禪悟》 | 紀錄片 | 導演、攝影、撰稿、剪輯 |
2003 | 《泰晤士河》 | 紀錄片 | 導演、攝影、撰稿、剪輯 |
2006 | 《我的太陽—創新360》 | 紀錄片 | 導演、攝影、撰稿、剪輯 |
2007 | 《遷徙的人—拓荒吟》 | 紀錄片 | 導演、攝影、撰稿、剪輯 |
2008 | 《將軍情—紀念王震誕辰100周年》 | 紀錄片 | 導演、攝影、撰稿、剪輯 |
2007 | 《浮萍》 | 紀錄片 | 導演、攝影、撰稿、剪輯 |
2008 | 《風帆起珠江》 | 紀錄片 | 導演、攝影、撰稿、剪輯 |
2009 | 《忠貞》 | 紀錄片 | 導演、攝影、撰稿、剪輯 |
主要作品參考資料來源
獲獎記錄
中國城市電視台優秀節目 |
|
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 |
|
法國FIPA國際電影節 |
|
中國電視金鷹獎 |
|
中國電視紀錄片學術獎 |
|
匈牙利國際視覺藝術電影節 |
|
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
|
法國國際環境電影節 |
|
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總局 |
|
四川國際紀錄片金熊貓獎 |
|
二十一世紀布達佩斯國際藝術節 |
|
中國彩橋獎 |
|
中國廣播電視學會 |
|
英國政府“創意英國”大賽 |
|
2006國際環保紀錄片大賽 |
|
西班牙馬拉加電影電視節 |
|
中國優秀教育電視節目 |
|
中國廣電視協會2007國際選片會 |
|
中國廣電總“第21屆中國廣播影視大獎 |
|
作品獲獎記錄參考資料來源
人物評價
![彭輝導演](/img/f/503/wZwpmL3ADNyYjNxATM2kTO0UTMyITNykTO0EDMwAjMwUzLwEzLx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注重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內心的挖掘,在彭輝以往紀錄片的創作中是一脈相承的。彭輝直面藝術的現實及理性,在紀錄片的創作中是難能可貴的。彭輝的紀錄片使觀眾感覺到了創作中所蘊臧的智慧,這種智慧是彭輝思索的結果。彭輝手中的攝像機,並非是在玩,而是在用心去感受、去體會。讓你感動、震撼之後,心裡總要留下一片久久的久久的思量,讓人看到的是人類生存狀態中的一部分真正的景象 ( 紀錄片專家朱景、 中國紀錄片學術委員會會長陳漢元評價) 。
彭輝的作品序列具有很鮮明的個人風格。在題材方面,人對於生存需要永恆的追求是他的作品中反覆出現的命題。在創作手法方面,藝術化的表達,對細節的強調等是彭輝經常採用的創作方式。而這一切都構成了彭輝作品中一系列的生存符號,從不同側面傳達了“命若琴弦,生生不息”的哲思。生存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彭輝所做的即是將其具體化和形象化,通過段落安排、鏡頭組接、影像結構、聲音元素等手段作用於觀眾的視覺和聽覺,闡釋自己的理解和取向,同時也把“生存”的印記鐫刻在他的每部作品當中。
彭輝在紀錄過程中善於抓住生活中的點滴小節,以及對生活懷有的細膩的感受力共同成就了許多經典的細節,作品中的生命都是韌性十足的。 (央視網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