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人物介紹
片名: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譯名:風吹麥浪
導演:肯-洛奇(Ken Loach)
編劇:保羅·拉弗蒂(Paul Laverty)
主演:斯里安·墨菲(Cillian Murphy)
帕德萊克·德蘭尼(Padraic Delaney)
托尼·庫蘭(Tony Curran)
利亞姆·坎寧安(Liam Cunningham)
吉拉德·科尼(Gerard Kearney)
類型:劇情/戰爭
上映日期:2006年6月23日
獲獎情況:第59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故事梗概
愛爾蘭不產水稻。有的是漫天蓋地的大麥。肯·林奇這次交了份不錯的作業,他老了,所以面對歷史的時候,會真誠些。
愛爾蘭的風,每年吹過原野的時候,風中總是夾雜著從上古就傳下來的民謠。
可那些大麥下面躺倒的人聽不到。戴米恩聽不到。丹尼聽不到。
一九二〇年代愛爾蘭人反抗英國人殘暴統治的歷史,讓老林奇處理得那么詩意。
一群奮起反抗的青年,在英國人撤離之後分化成兩個陣營,一派擁護妥協政府,一派選擇繼續拿起槍,為真正的自由鬥爭下去。
戴米恩和泰迪,兄弟兩個人最後一分為二,泰迪命令手下的士兵處決弟弟戴米恩時淚流滿面,他那個時候可能想到了當初他們共同作戰過的愛爾蘭的濃霧瀰漫的原野。
可他想不到那場濃霧裡,更多的人找不到回家的路。
評審會把金棕櫚頒給老林奇,有人說是為了安慰這個行將就木的老頭,人家幾次提名,總不能讓人家夢斷坎城吧。
可我覺得值,至少在當年的電影中,我還沒有看到過比老林奇勁道的電影。
老人有老人的好。
就像一個世紀的歷史,雖說不太長,但是經過發酵,有著讓人慾哭無淚的酸。
戴米恩他們一直哼唱的歌,沒有英格蘭人的紳士,沒有蘇格蘭人的悠長,卻有著愛爾蘭人特有的深遠,歌聲在無垠的愛爾蘭大麥田上飄飄蕩蕩,讓人聽了,好像眼裡掉進了沙子,不能揉,揉了要流淚。
中國人早在很多年前就拍過這樣的電影。一個世紀過去了,當年拍那樣電影的人都已老去,多的是鏡頭裡鶯歌燕舞的小輩。
一個世紀過去了,我們放棄了話語權。
老林奇說,對著歷史說話,就是對著現實說話。
這個英國工人階級的兒子,向來都是用攝影機做武器。
可他老了。
給不了這個世界想要的幸福。
戴米恩給妻子的信里寫他渴望一個自由的世界。其實這世界哪有什麼自由。這個道理老林奇也懂,所以他讓曾經從英國人手裡逃出的戴米恩倒在哥哥的槍口下。
這個結局很好,很現實,卻悲情暗涌。
很久以前,常常和朋友拿《勇敢的心》開玩笑,說梅爾·吉布森得了中國樣板戲的真傳,煽情的功夫很是了得。同樣是反應民族獨立的電影,老林奇的《風吹麥浪》一直沒看,不是沒條件,怕老林奇一不小心,也中了同樣的毒。
好在老頭保住了晚節。一部電影,兩個小時,沒有平常人的硝煙瀰漫,詩意盎然之下沉重得讓人窒息。
“愛爾蘭的河水是鹹的,因為那是愛爾蘭人的眼淚。”
沒有多少人記得住那些很多年前迴蕩的往事。
只是大麥田上的風每年都刮。
導演簡介
資料:金棕櫚影片《風吹稻浪》導演簡介風吹麥浪。簾卷濃霧。
年輕時候的肯·洛奇曾經在牛津大學學習法律,政治上受左派影響,思想十分激進,這一點也反映在他以後的所有影片中。 自1969年他的處女作《KES》在英國一鳴驚人以來,他已經拍攝了16部電影。這些影片都表現出對政治和社會問題的高度關注,有時甚至會表現 出一種強烈狂熱至誇張的政治激情,但也反映出他對工人階級、對社會底層人民的真誠關懷。
洛奇的影片通常描寫普通人為贏得公正的社會待遇和政治權利所作出的艱難鬥爭。30年來他始終保持著對現實的敏銳洞察力和深刻反思, 通過不斷進行尖銳的針砭時弊和社會批判,倡導著一種無論貧富和地位高低,維護人們的基本尊嚴的人文思想。他那些大膽而鋒利的電影在英國社會引起了極大反響,並對促進英國的社會政治改革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他的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別具一格的視覺風格,自覺求新求變的電影製作理念,還有力圖還原生活原貌的寫實主義追求。實際上,早 在拉斯·馮提爾掀起DOGMA95運動很久之前,肯·洛奇就已經通過他的影片實踐著自然主義的美學原則了。通過使用手提攝影和儘量簡潔的鏡頭語言,以及避免採用那些非自然化的、在他看來有欺騙性質的電影手法,他的影片呈現出簡單樸實卻富有力度的風格。這不僅使演員的表演看 起來更加真實,弱化了虛構效果和人工痕跡,也使觀眾為影片中展現的生命本身和人物關係所吸引。
肯·洛奇也是世界各大電影節的常客,他的電影生涯被一連串燦爛奪目的獎盃所點綴。包括:坎城電影節6次金棕櫚大獎提名(不包括本屆 坎城電影節)、4次評審會大獎和3次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多次英國學院獎提名;1996年《土地與自由》(Land And Freedom)贏得愷撒獎最佳外 語片。1994年,他還獲頒了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影片簡介
故事發生在20世紀初愛爾蘭獨立運動期間,英國政府與愛爾蘭之間的衝突為背景,通過三位青年的不同際遇,再現了當地人值此特殊歷史階段的真實經歷。哥哥為“祖國的大一統”,人民的安居樂業與英國媾和;弟弟全身心投入獨立的革命浪潮,不惜放棄醫生這份極有前途的職業,與英國侵略者對抗到底;戰爭的最終代價是親情破滅,除去永恆的創傷,人類一無所獲。“英倫知性導演”肯.羅奇將一段他認為是被貶低了的歷史:愛爾蘭和其他地區的被英國統治時期,搬上了銀屏。
影片賞析
愛爾蘭不產水稻。有的是漫天蓋地的大麥。 肯·林奇這次交了份不錯的作業,他老了,所以面對歷史的時候,會真誠些。愛爾蘭的風,每年吹過原野的時候,風中總是夾雜著從上古就傳下來的民謠。
可那些大麥下面躺倒的人聽不到。戴米恩聽不到。丹尼聽不到。
一九二〇年代愛爾蘭人反抗英國人殘暴統治的歷史,讓老林奇處理得那么詩意。
一群奮起反抗的青年,在英國人撤離之後分化成兩個陣營,一派擁護妥協政府,一派選擇繼續拿起槍,為真正的自由鬥爭下去。
戴米恩和泰迪,兄弟兩個人最後一分為二,泰迪命令手下的士兵處決弟弟戴米恩時淚流滿面,他那個時候可能想到了當初他們共同作戰過的愛爾蘭的濃霧瀰漫的原野。
可他想不到那場濃霧裡,更多的人找不到回家的路。
評審會把金棕櫚頒給老林奇,有人說是為了安慰這個行將就木的老頭,人家幾次提名,總不能讓人家夢斷坎城吧。
可我覺得值,至少在當年的電影中,我還沒有看到過比老林奇勁道的電影。
老人有老人的好。
就像一個世紀的歷史,雖說不太長,但是經過發酵,有著讓人慾哭無淚的酸。
戴米恩他們一直哼唱的歌,沒有英格蘭人的紳士,沒有蘇格蘭人的悠長,卻有著愛爾蘭人特有的深遠,歌聲在無垠的愛爾蘭大麥田上飄飄蕩蕩,讓人聽了,好像眼裡掉進了沙子,不能揉,揉了要流淚。
中國人早在很多年前就拍過這樣的電影。一個世紀過去了,當年拍那樣電影的人都已老去,多的是鏡頭裡鶯歌燕舞的小輩。
一個世紀過去了,我們放棄了話語權。
老林奇說,對著歷史說話,就是對著現實說話。
這個英國工人階級的兒子,向來都是用攝影機做武器。
可他老了。
給不了這個世界想要的幸福。
戴米恩給妻子的信里寫他渴望一個自由的世界。其實這世界哪有什麼自由。這個道理老林奇也懂,所以他讓曾經從英國人手裡逃出的戴米恩倒在哥哥的槍口下。
這個結局很好,很現實,卻悲情暗涌。
很久以前,常常和朋友拿《勇敢的心》開玩笑,說梅爾·吉布森得了中國樣板戲的真傳,煽情的功夫很是了得。同樣是反應民族獨立的電影,老林奇的《風吹麥浪》一直沒看,不是沒條件,怕老林奇一不小心,也中了同樣的毒。
好在老頭保住了晚節。一部電影,兩個小時,沒有平常人的硝煙瀰漫,詩意盎然之下沉重得讓人窒息。
“愛爾蘭的河水是鹹的,因為那是愛爾蘭人的眼淚。”
沒有多少人記得住那些很多年前迴蕩的往事。
只是大麥田上的風每年都刮。
影片段預告絮
年輕時候的肯·洛奇曾經在牛津大學學習法律,政治上受左派影響,思想十分激進,這一點也反映在他以後的所有影片中。自1969年他的處女作《KES》在英國一鳴驚人以來,他已經拍攝了16部電影。這些影片都表現出對政治和社會問題的高度關注,有時甚至會表現出一種強烈狂熱至誇張的政治激情,但也反映出他對工人階級、對社會底層人民的真誠關懷。·肯·洛奇也是世界各大電影節的常客,他的電影生涯被一連串燦爛奪目的獎盃所點綴。包括:坎城電影節6次金棕櫚大獎提名(不包括本屆坎城電影節)、4次評審會大獎和3次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多次英國學院獎提名;1996年《土地與自由》(LandAndFreedom)贏得愷撒獎最佳外語片。1994年,他還獲頒了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洛奇的影片通常描寫普通人為贏得公正的社會待遇和政治權利所作出的艱難鬥爭。30年來他始終保持著對現實的敏銳洞察力和深刻反思,通過不斷進行尖銳的針砭時弊和社會批判,倡導著一種無論貧富和地位高低,維護人們的基本尊嚴的人文思想。他那些大膽而鋒利的電影在英國社會引起了極大反響,並對促進英國的社會政治改革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