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名稱
顱腦CT檢查技術
適應證
顱腦CT檢查技術適用於:
1.顱腦外傷。
2.腦血管疾病。
3.顱內腫瘤、囊腫。
4.先天性發育異常。
5.顱內壓增高、腦積水、腦萎縮等。
6.顱內感染、寄生蟲病。
7.腦白質病。
8.顱骨骨源性疾病。
9.顱內病變治療後複查。
禁忌證
1.嚴重心、肝、腎功能衰竭。
2.含碘對比劑過敏。
準備
1.向患者說明檢查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以充分取得患者的同意和合作。
2.檢查前準備
(1)認真核對CT檢查申請單,了解病情,明確檢查目的和要求。對檢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請單,應與臨床醫師核准,確認。
(2)去除頭部的金屬飾物等,避免偽影干擾。
(3)對增強掃描者,按含碘對比劑使用要求準備。
(4)對嬰幼兒、外傷、意識不清及躁動不安的病人,根據情況給予適當的鎮靜劑。
方法
1.檢查方法及掃描參數 急性腦出血、腦先天性畸形、腦積水、腦萎縮、診斷明確的腦梗死只做平掃。腫瘤術後複查可做直接增強掃描。顱內腫瘤、感染、腦動脈瘤和血管畸形、寄生蟲病、多發性硬化做平掃和增強掃描。
(1)平掃:
①掃描體位:仰臥位,下頜內收,兩外耳孔與台面等距。
②掃描方式:橫斷面連續掃描。
③定位掃描:確定掃描範圍、層厚、層距。
④掃描定位基準線:聽眥線。
⑤掃描範圍:自聽眥線向上連續掃描80~90mm。
⑥掃描機架傾斜角度:根據病人頭顱的具體位置,掃描機架作適當傾斜,使射線方向與顱底平面平行。
⑦掃描野(FOV):頭部範圍。
⑧掃描層厚:5~10mm。
⑨掃描間隔:5~10mm。
⑩重建算法:軟組織或標準算法。
?掃描參數:根據CT機型設定。
(2)增強掃描:
①對比劑用量:成人為60~100ml離子型或非離子型含碘對比劑,兒童按體重計算為2ml/kg。
②注射方式:用壓力注射器靜脈內團注或加壓快速手推團注,速率1.0~2.0ml/s,如重點觀察病變的血管特徵(動脈瘤、動靜脈畸形等),2.5~3.5ml/s。
③掃描開始時間:開始注射對比劑後16~20s做動脈期掃描,60~70s做實質期掃描。
④掃描程式、參數與平掃相同。
2.攝片要求
(1)依次順序攝取定位片、平掃和增強圖像。
(2)窗位:L30~40HU,窗寬:W70~100HU。
(3)骨窗窗位:L300~500HU,窗寬:W1300~1800HU。
(4)病灶層面放大攝片(必要時)。
(5)測量病灶大小及病灶層面增強前後的CT值。
(6)根據臨床需要,可行圖像重建。
3.腦池造影CT 多用於觀察橋小腦角池和鞍上池腫瘤及腦脊液動力異常。
(1)患者側臥,按常規腰椎穿刺,蛛網膜下腔內注入非離子型造影劑(240mgⅠ/ml)5~8ml。拔針後,患者取仰臥位,頭低30°~60°,30~60s後頭低5°~10°,從內聽道下緣向頭側掃描至鞍上池上緣,層厚1.5~3mm,層距1.5~3mm。觀察腦脊液動力變化,應在注入造影劑後2、6、12、24h分別進行掃描,必要時於48、72h做延遲掃描。
(2)患者取側臥位,患側朝上,按常規腰椎穿刺,蛛網膜下腔內注入5~10ml濾過空氣。拔針後,攙扶患者取斜坐位,患側在上,使體軸與水平面成45°,頭向下傾斜45°,使頭矢狀面與床面平行。輕搖頭部以利氣體上升進入內耳道。當氣體進入橋小腦角時,患者感耳後和顳部有脹痛感。2~3min後,患者恢復側臥位,繼而面側向上轉動使頭矢狀面與水平面成20°~30°。從內聽道下緣向頭側掃描至鞍上池上緣,層厚1.5~3mm,層距1.5~3mm。
注意事項
1.應注意掃描檢查以外部位的防護禁止。
2.增強掃描後,病人應留觀15min左右,以觀察有無遲發過敏反應。
3.由掃描技師認真填寫檢查申請單的相關項目,並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