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值
顱內無發生病變者,各項顱內檢查數據正常。
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 (1) 在頭部外傷時CT是最重要的影像學診斷方法,對新鮮出血敏感性高,並能顯示水腫及顱內壓增高繼發腦疝等重要病變;CT也適宜診斷頭顱骨折,尤其是凹陷骨折和顱底骨折。 (2) 可明確顯示顱內腫瘤的數目部位、大小、輪廓、密度、瘤內出血、鈣化以及擴散程度,定性診斷的可能性高達70%-80%。 (3) 對腦血管疾病診斷準確,並有助於確定治療方案 (4) 對顱腦損傷可分辨血腫的大小、形態、範圍、數目及其鄰近腦組織壓迫情況。觀察有無亞急性或慢性顱內血腫的存在,判斷顱腦損傷的吸收、縮小情況,亦可顯示腦軟化、腦萎縮、腦積水及腦穿通畸形等後遺症。可取代痛苦性檢查如氣腦腦室造影。診斷準確率可達98%以上,可作為顱腦損傷的常規檢查。 需要檢查人群:腦出血,腦梗塞,蛛網膜下腔出血,顱腦損傷等症狀患者
注意事項
不合宜人群:一般幼兒不合宜進行此項檢查 檢查前禁忌:掃描前4小時禁食。等待檢查時若出現頭暈、出冷汗等低血糖症狀,可以飲糖水。腹部掃描前一周不吃含金屬的藥物, 不做胃腸造影。檢查前要帶上已做過的檢查材料,如B超、X線照片等。 檢查時要求: (1) 胸腹腔掃描可能要求病人摒氣,檢查過程中應主動配合醫生。 (2) 掃描過程中不要移動身體。 (3) 掃描中可能要用碘造影,有碘、青黴素過敏者應主動說明。
檢查過程
顱腦CT檢查技術 顱腦CT掃描常取仰臥位,先掃定位片,然後確定掃描範圍,再行橫斷位掃描。掃描所用基線多為聽眥線(即外眥與外耳道的連線)或聽眉線(即眉毛上緣中點與外耳道的連線)。兩側應對稱,從基線向上掃描至顱頂。通常採用層厚10MM連續掃描,特殊部位病變的檢查採用5MM以下薄層掃描。通常先行CT平掃,即不注射造影劑的CT掃描。冠狀位掃描在顱腦CT檢查中也常用,為顯示垂體微腺瘤的最佳體位,通常採用層厚2-3MM;鞍區、顳葉病變和小腦幕交界處、大腦半球凸面病變需輔以冠狀位掃描,有助於更好地顯示。
相關疾病
顱內低壓綜合徵,出血性腦梗死,神經棘紅細胞增多症,腦梗死,多房棘球蚴病,小兒外部性腦積水,早期嬰兒型癲癇性腦病,小兒後顱窩型腦積水綜合徵,小兒慢性硬膜下血腫,小兒硬腦膜下血腫
相關症狀
角弓反張,咽喉痙攣,昏蒙沉重,頭部重壓感,頭部緊束感,手足厥寒,神昏氣促,多汗惡風,抽搐無力,蛛網膜增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