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結構:
1、顱骨:
顱骨位於脊柱上方,除下頜骨和舌骨外,其餘各骨借骨縫和軟骨緊密相嵌,牢固連結成顱,可分為腦顱和面顱,前者由腦顱骨圍成,容納和保護腦;後者由面顱骨構成面部的支架,並圍成眶、骨性鼻腔和口腔。
顱腔是容納腦、腦膜及其血管的骨性腔,由額骨、頂骨、蝶骨、顳骨、枕骨和篩骨的一小部分構成;其內面由顱內膜襯覆。實際上顱內膜是上述顱骨顱腔面的骨膜,也就是硬腦膜的外層。此膜在顱的孔、裂處延至顱外直接移行為顱外的骨膜;在顱腔內的顱縫處與縫韌帶融合。
顱可劃分為顱蓋與顱底,二者的大致分界線為:自枕外隆凸循兩側的上項線經兩側的乳突根、外耳門上緣、顳骨顴突根、大翼顳下嵴至眶上緣,再向內側延至前正中線。顱蓋內面觀顱蓋內面直接鄰接腦膜,可見與腦的溝回相應的骨嵴與腦壓跡,側方呈現腦膜動脈溝;沿正中線可見上矢狀竇溝,其外側有與蛛網膜顆粒對應的顆粒小凹。顱底內面觀顱底內面的形態與腦的額葉、顳葉及小腦底面相對應,因而形成高低不等的前、中、後三級階梯樣的三個顱窩。顱前窩前窩最高,由額骨眶板、篩骨篩板以及蝶骨體的前分和小翼上面組成,並以小翼後緣和交叉溝前緣同顱中窩分界。前窩容納腦額葉。窩底中分前部與鼻腔分隔,後部與蝶竇隔開,兩側分構成眶的頂。在正中線上,自前至後依次為額嵴、盲孔、雞冠。篩板正中線兩側有篩孔,下通鼻腔,為嗅神經(Ⅰ)根絲所通過。顱前窩底的骨板甚薄易遭骨折。蝶骨小翼的游離後緣正對大腦外側溝,並有蝶頂竇溝,小翼內側端向後突出成為前床突。
2、顱:
顱指顱骨及其所連成的頭顱。是人頭部的骨性支架,由29塊形狀、大小不一的骨塊組成,位於脊柱上方。除下頜骨、舌骨和聽小骨外,其餘骨彼此借結締組織或軟骨牢固相連。顱分腦顱和面顱兩部分。腦顱位於顱的後上部內有顱腔,容納腦,對腦起保護和支持作用。面顱位於顱的前下部,包括眶、鼻、口腔等的骨性結構。下頜骨與腦顱間形成下頜關節,使下頜骨參與咀嚼運動。
組成腦顱的腦顱骨共有8塊,其中不成對的額骨、篩骨、蝶骨和枕骨,成對的顳骨和頂骨。組成面顱的面顱骨有15塊,其中成對的上頜骨、齶骨、顴骨、鼻骨、淚骨以及下鼻甲,不成對的犁骨、下頜骨和舌骨。
與顱的相關的疾病:
顱骨的骨肉瘤:
較罕見,占全身各部位骨肉瘤的不足2%,長骨骨肉瘤的影像學診斷已經多有論述,顱骨骨肉瘤因其發病率低,僅見個例報導。
顱面部骨肉瘤患者平均發病年齡26~40歲,較長骨骨肉瘤患者大10~20歲,原發於顱面部骨肉瘤無明顯性別差異。顱骨骨肉瘤多數為原發,少數可繼發於原有骨病變,包括成骨細胞瘤、骨軟骨瘤、骨巨細胞瘤、骨Paget病、骨纖維異常增殖症等,放療或化療可誘發骨肉瘤,視網膜母細胞瘤患者易發生骨肉瘤。有以上顱腦腫瘤病史及放化療史的病人複查時出現異常軟組織,特別是伴相關骨質改變時,應考慮骨肉瘤可能。
組織病理學:
骨肉瘤的病理診斷基本要素有兩點:惡性肉瘤性腫瘤細胞;由肉瘤細胞直接形成的腫瘤性骨樣組織。90%的骨肉瘤為普通型骨肉瘤,按產生基質的不同可以將普通型骨肉瘤分為骨母細胞性骨肉瘤、纖維母細胞性骨肉瘤、軟骨母細胞性骨肉瘤3種基本組織學類型以及從這3種基本類型衍生而來的8種亞型;其他的組織學類型包括純血管擴張性、小細胞性、骨膜骨肉瘤、骨旁骨肉瘤等,骨肉瘤預後與其組織學分型並無明確相關性。對腫瘤性骨樣組織的識別是診斷的關鍵,原則上只要有灶性腫瘤性骨樣組織產生就可以診斷骨肉瘤,從本組病例組織學特點及原發性和放療後顱骨骨肉瘤的個例臨床病理觀察報導中可以看出,發生於顱骨的骨肉瘤較其他部位的骨肉瘤並無明確特殊的病理學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