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衡

顧衡 (1909-1934) 顧衡,1909年出生於江蘇無錫。1927年,他考入中央大學。1929年他毅然放棄學業,前往北京尋求救國道路。

人物簡介

顧衡烈士(1909-1934)江蘇無錫人,1930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31年受黨委派到太和組織農民武裝,曾任中共太和縣委書記。1933年任中共南京市委組織部長,1934年不幸被捕,同年12月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義。

人物生平

1930年秋,顧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共北平市委工作。1931年,顧衡到安徵太和,為了打開工作局面,他和農民打成一片,在勞動中啟發農民覺悟。在他的積極工作下,革命烈火在太和熊熊燃燒起來。

1933年夏,顧衡到南京,就任中共南京特支書記。在白色恐怖的中心,他不避風險艱苦工作,使南京黨的組織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

1934年8月,在鬥爭中,顧衡不幸被捕。 在法庭上,他理直氣壯,侃侃而談,把國民黨的法庭變為宣傳共產主義的講壇。在獄中,敵人勸他自首,他這樣回答:“我加入共產黨,是一種信仰,這是不能動搖的!”

1934年12月4日,顧衡在雨花台慷慨就義,時年僅25歲。

人物事跡

這是一位出生於江蘇無錫教育世家的年輕人,自小天資聰穎,成績優異。懷著“讀書救國”的思想,他刻苦學習,並於1927年考入東南大學(1928年更名為中央大學)數學系,後又轉入物理系,並參加了由北京清華大學愛國學生組織的救國社團——大地社。1928年濟南慘案事件的發生和社會現狀的貧瘠,更點燃了他心中的愛國激情。在與進步青年的接觸中,他逐漸認識到“科學救國”道路的行不通,並走上了革命救亡道路。他,便是雨花台烈士紀念館陳展的顧衡烈士。

1929年,顧衡毅然放棄了喜愛的專業,應邀到北平任新農農業學校教員,並於1930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黨組織派顧衡到安徽太和開展工作。為了打開工作局面,改變自己文弱書生的形象,顧衡在太陽下曬得一臉黝黑,和當地的農民一樣的打扮,成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他和農民一起乾農活,說土話,在勞動中啟發農民的覺悟,發展黨、團員,並積極組織工人、學生髮動反貪官污吏的鬥爭。至次年春,全縣已擁有武裝300餘人、赤衛隊2000餘人。

1933年,南京黨組織遭受第七次破壞後,顧衡臨危受命,接任南京特支書記。當時,南京僅有一個特支,黨員八九人,且憲警、特務密布,工作環境十分惡劣險峻。顧衡剛脫下農民的服裝,又穿上了褪色的工人短裝,戴工人鴨舌帽,經常出現在浦鎮機廠、下關等工人集中的地方,結交工人朋友,宣傳革命思想。他幾乎和工人一樣,唯一讓他不滿意的是自己的雙手仍然比較白淨。得知用鹼水洗衣服能使手變粗,他就把大量的鹼放在水裡洗衣服,還把手放在沙子裡來回搓,直至把一雙手變得粗糙。

由於顧衡的腿在太和時因手槍走火而受傷,始終未徹底痊癒,走路仍有些跛,加上他經常工作到凌晨,任務繁重,營養不良,臉上沒有血色。時任組織幹事的葛和林看在眼裡,便想給顧衡增加一點營養,給他吃好一點的飯菜。顧衡對此很有意見,他對葛和林說: “你是幫助我籌措黨的經費,你有錢應該捐給黨。我在你這裡吃的飯,比工人、農民吃的好多了。現在黨的經費這么困難,你可千萬不能浪費啊!”望著顧衡消瘦的臉,葛和林心潮澎湃。一位家庭條件優越的昔日書生,卻已在革命工作中徹底脫胎換骨。

1934年,顧衡被捕後,他的父親來獄中探視,拉著兒子粗壯的手,不禁想起從前握著他的手教他描紅寫字的情景,忍不住潸然淚下。革命,已使這個昔日的白面書生變得堅強、沉穩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