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
九江頭槽蟲。寄生於草、青、鰱、鱅、鯪等魚;馬口頭槽絛蟲寄生在青、團頭魴、赤眼鱒等魚。
病狀診斷
病魚黑瘦,體表黑色素沉著,攝食力劇減,口常張開,故又稱為“乾口病”。嚴重時,病魚的前腹部膨脹,觸膜時手感結實;部開魚腹,明顯可見前腸 擴張。剪開前腸 擴張部位,可見白色帶狀蟲體聚居。
流行危害
此病主要在廣東、廣西兩省流行,有明顯的地區流行特點。主要危害草魚種,青魚、團頭魴變有此病病例。此病還有年齡特徵,當魚體長度超過10厘米時,病情即可緩解,在成魚中極少寄生。
預防治療
預防:(1)漂白粉清塘。每公頃深34厘米的水面,用210千克。(2)生石來清塘。每公頃水深34厘米的水面,用1125千克。(3)經過清塘水消毒的池塘,切勿投放草魚作“試水魚”。 治療:(1)晶體敵百蟲(90%含量)。內服,50克敵百蟲和0。5千克麵粉混和做成藥餌,按魚的吃食量投喂,1天1次,連用6天。(2)檳榔。內服,每千克體重用藥2克-4克製成顆粒飼料投餵。1天1次,連用3天-5天。(3)華夏--滅蠕靈。內服,每100知克魚體重用本品20克-30克,每日1次,連服5天-7天為1療程。
介紹
河南一養殖戶,他的一口飼養鯉 魚的池塘中,發生 "浮頭 "現象,在加注井水和開動增氧機的情況下,仍有部分魚死亡。仔細觀察後發現,病魚浮在水面上如同吃食一樣不停地遊動,嚴重者側翻或者腹部朝上,遇人受到驚嚇也不下沉。這與平常的缺氧浮頭現象不大一樣。
病魚檢查:目檢病魚消瘦、魚體發黑、體表粘液較多。鏡檢發現鰓絲暗紫色,有少量的鰓隱鞭蟲寄生,從以上症狀看,這並不是致魚死亡的主要原因。解剖了4尾即將死亡的鯉魚,發現肝、膽正常,腸道粗大,剖開腸道後發現有乳白色帶狀蟲體蠕動不止,數量不等,體長約在0.5~1毫米,用手將蟲體伸長時可明顯看出節片,其頭呈心臟形,頂端微陷,兩側各具一個深溝槽,據此診斷為頭槽絛蟲病。
天危害情況:頭槽絛蟲的卵在水中孵化後,首先寄生在水蚤上,魚類吞食了帶有寄生蟲的水蚤後即感染此病,頭槽絛蟲在鯉魚腸道寄生後,造成腸道的堵塞,影響魚的正常生理機能,導致魚發病死亡。通常每年在育苗初期,魚就會用開始感染此病,短期內大部分魚都會被感染,並造成大批魚死亡,對越冬草魚種危害最嚴重。
治療措施及效果:
1.當天全池潑灑魚用雙效敵百蟲0.3克/立方米,次日重複使用一次。
2.三天后全池潑洲溴氯海因0.4克/立方米,以防止繼發細菌性爛鰓病的情況。
3.內服藥餌:在投餵藥餌前停食1天,以提高攝食強度,增強藥效。用貫眾、土荊介、蘇梗、苦楝樹皮中藥合劑治療。四種中草藥的比例為16∶5∶3∶5,每10千克魚用58克約。加入總藥重3倍的水,煎至原加水量的一半時,倒出藥汁,再按上述方法煎第二次,將兩次煎小的藥汁混合後,拌入飼料中餵魚,連續投餵5~7天為一療程。
討論
1.通常只有在草魚、鰱魚、鱅魚等一些魚類中發生此類病害,在生產中鯉魚患此病很少見報導,故沒有引起廣大養殖戶重視,以致誤診,以致於在經濟上造成一定損失。本人通過此次頭槽絛蟲病的治療,認為到採用內服藥餌、外用潑灑藥物的方法,是可以治癒此病害的。
2.用萬分之五濃度的生石灰或二萬分之一的漂白粉清塘,殺死蟲卵和水蚤,可以預防此病。
3.在養殖中設法切斷頭槽絛蟲生活史,殺死中間寄主水蚤,定期潑灑殺蟲藥物可以預防此病。
4.對病死的魚必須掩埋,以免蟲卵擴散,對使用的工具要進行消毒殺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