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肝癌 轉移能否預測?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科研人員的回答是肯定的。在著名肝癌研究專家湯釗猷院士領銜下,欽倫秀、葉青海教授負責的“肝癌轉移復發預測研究小組”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王心偉研究員合作完成的“套用基因表達譜預測肝細胞癌轉移”重要成果發表在3月17日出版的英國《自然 醫學 》雜誌上。有關專家認為,這項創新性研究成果為肝癌轉移復發的臨床預測與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同時也表明我國肝癌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肝癌是嚴重危害我國人民生命 健康 的重大疾病,全世界每年約40萬人死於肝癌,其中我國占了一半以上。肝癌手術切除後5年,生存率達40%左右,但仍有一半左右的病人手術後出現轉移復發。如何早期預測、早期發現可能出現轉移復發的病人,並給予及時的預防與治療,是進一步延長肝癌病人生存的關鍵所在。為此,欽倫秀、葉青海和王心偉等研究人員在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建立高轉移潛能的人肝癌裸鼠模型和細胞系、發現染色體Sp的缺乏和肝癌轉移有關的一系列研究基礎上,套用先進的基因晶片技術從1萬多個基因中篩選出153個與肝癌轉移相關的基因,在世界上率先製備能正確預測癌病人有無轉移的分子模型,並進一步證實骨橋蛋白可作為判斷肝癌預後的指標和治療靶點。
據介紹,運用預測肝癌病人轉移分子模型,是先取病人的腫瘤組織,進行 癌症 相關的基因分析並計算,然後將計算結果與模型對比,即能判斷肝癌轉移的可能性,其準確率達到90%以上。
方法
肝癌是一種惡性腫瘤,轉移是它的特性之一。通常隨著疾病的發展,肝癌的轉移發生率增高,同時,轉移的發生率與腫瘤的生物學特徵密切相關,並受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
肝癌的轉移有四種途徑,即血路、淋巴道、直接蔓延、浸潤或種植。其中以血行轉移最為重要。肝癌的轉移可分為肝內轉移、肝外轉移。肝內轉移是指肝癌細胞從原發部位經門靜脈小分支轉移至肝臟的其他部位,多見在主癌周圍分布小結節,像衛星分布一樣,故醫學上稱為衛星灶。
肝外轉移是由於癌細胞累及肝靜脈後進入體循環以及浸潤種植等轉移至全身各部,可涉及肺、骨骼、腎上腺、腹膜、淋巴結(肝門、上腹部或腹膜後等)等部位。其中以肺部最為多見,肝癌轉移至肺部早期常沒有明顯的症狀,往往是在胸部x線檢查時被發現,到了後期才會出現胸悶、氣急及頑固性咳嗽、咯血等症狀,若癌栓栓塞較大肺動脈分支時引起肺梗塞,可突然發生嚴重呼吸困難。
癌細胞轉移至骨骼時,可引起局部疼痛,病理性骨折;轉移至脊柱時,可因壓迫脊神經而引起截癱等等。肝癌的轉移多發生在晚期,但有些早期的小肝癌也可能發生肝外轉移,應引起注意。通常經過細緻的體格檢查以及利用x線、b超、ct等檢查手段是不難及時發現轉移病灶的。
肝癌轉移能否預測?肝癌是嚴重危害我國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全世界每年約40萬人死於肝癌,其中我國占了一半以上。肝癌手術切除後5年,生存率達40%左右,但仍有一半左右的病人手術後出現轉移復發。如何早期預測、早期發現可能出現轉移復發的病人,並給予及時的預防與治療,是進一步延長肝癌病人生存的關鍵所在。為此,肝病研究專家在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建立高轉移潛能的人肝癌裸鼠模型和細胞系、發現染色體Sp的缺乏和肝癌轉移有關的一系列研究基礎上,套用先進的基因晶片技術從1萬多個基因中篩選出153個與肝癌轉移相關的基因,在世界上率先製備能正確預測癌病人有無轉移的分子模型,並進一步證實骨橋蛋白可作為判斷肝癌預後的指標和治療靶點。
據介紹,運用預測肝癌病人轉移分子模型,是先取病人的腫瘤組織,進行癌症相關的基因分析並計算,然後將計算結果與模型對比,即能判斷肝癌轉移的可能性,其準確率達到90%以上。健康之路
可見,臨床上對肝癌的研究越來越透徹,雖然肝癌的轉移復發率是很高的,但是肝癌的轉移將被人們所預測,人們可以採取更好的方法預防肝癌轉移的問題。
預測肝癌轉移方法
八八靈抗癌治療康復中心治療癌症的“四合一體療法”是指:
一合:“八八靈”電生理經絡疏通法
二合:“八八靈”抗癌生物祛痛療法
三合:“八八靈”龍德湯愈癌療法
四合:“八八靈”心理聲光陰陽平衡法。
八八靈抗癌“四合一體”綠色療法是在中醫整體理論結合臨床治療中的實際經驗基礎上而創新的腫瘤治療方法,是每個具體的病例與臨床相結合。面對癌症病變組織對症下藥,通過八八靈抗癌四合一體綠色療法對症治療,消除產生復發和轉移的可能性。極大地的提高癌症患者生命質量,平均可延長生命3-10年以上。
肝癌轉移復發機理及其預測
腫瘤轉移是個涉及癌細胞本身、癌細胞與癌周微環境及宿主免疫狀態的相互作用等多因素的複雜過程,許多因素參與調節。既往的單因素研究難以反映轉移過程的本質,難以準確預測臨床過程。人類基因組計畫(HGP)的順利實施,比較基因組雜交(comparativegenomichybridization,CGH)、genotyping、cDNA微陣列(microarrays)等高通量新技術的發展,徹底改變了傳統的單個基因研究模式,使我們能從全基因組水平分析相關基因表達水平及其結構的改變,以及其相互作用網路、途徑及調控機制等。這些技術已成為功能基因組研究的最重要手段,也使研究腫瘤轉移過程中多基因改變的模式及其調控機製成為可能。
為探索肝癌轉移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項目組轉變思路,將當時迅速發展的基因組學與轉錄組學技術引入肝癌轉移研究,從全基因組水平研究肝癌轉移的分子生物基礎,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的成果,為肝癌轉移復發的預測與干預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
一:通過全基因組分子遺傳學分析預測
多個染色體異常與肝癌轉移有關,8p缺失是重點。我們套用CGH技術比較研究10對原發性肝細胞癌及其轉移灶的染色體改變,發現轉移灶中各染色體異常的比例略高於原發癌,但最有意義的發現是轉移灶中8p缺失率(80%)明顯高於原發癌(30%,p=0.03)。採用更加敏感的基於PCR技術的雜合性缺失(LOH)分析技術,進一步證實這一發現。提示染色體8p的的缺失可能與肝癌的轉移特性有關,可能存在抑制肝癌轉移的基因[1]。採用基於MegaBase1000毛細管電泳儀的等位基因失衡的半定量分析系統進行全基因組微衛星分析。與肝癌轉移相關的染色體8p缺失進一步定位在8p11.2和8p23.3位點上。提示該區域內可能存在與肝癌轉移相關基因的功能喪失,這一結果進一步精細定位了肝癌轉移相關的染色體8p等位基因缺失位點。17p11.2-13.3,4q21-22,4q32-qter,9p11以及19p13.1等也值得關注。
為進一步識別肝癌轉移相關候選基因,我們選擇了染色體8p上所有的EST,製備成小的晶片,比較研究遺傳背景相同、不同轉移潛能的細胞克隆(MHCC97-H、MHCC97-L)以及不同臨床特徵的肝癌臨床組織標本的差異。成功克隆了候選轉移抑制基因HTPAP和MSRA。並發現HTPAP在高轉移潛能肝癌細胞株及伴轉移的肝癌組織中的表達水平明顯下調;經體外研究證實HTPAP和MSRA均可可顯著抑制MHCC97-H細胞的侵襲能力;體內研究HTPAP可明顯抑制HCC的肺轉移。可望成為抗肝癌轉移的新靶點]。.
證實了肝癌組織和病人外周血DNA中染色體8p缺失可預測肝癌轉移復發和病人預後:對長期隨訪的肝癌病人研究發現肝癌組織中染色體8p的LOH與肝內轉移、TNM分期、病人根治術後5年總體生存(OS)和無瘤生存(DFS)率等密切相關。更有意義的是:即使在TNMI期病人中,LOH者的5年OS、DFS也明顯低於無LOH者。多因素分析顯示染色體8p的LOH是HCC病人根治術後預後較差的獨立危險因素,特別是在TNMI期病人中,D8S298位點的LOH其預後明顯不同[5]。病人外周血DNA中染色體8p缺失的檢測也可用於病人生存的預測:套用定量PCR檢測79例HCC病人外周血及HCC組織中染色體8p三個位點的雜合性缺失(LOH),發現:60例(76.0%)存在一個或以上位點的LOH,有明確轉移灶中85.71%病人外周血存在LOH;染色體8p缺失者的術後OS和DFS明顯低於無缺失。
二、通過肝癌轉移相關基因表達譜研究預測
發現肝癌轉移相關基因改變主要發生在原發瘤階段,過去經典的腫瘤轉移理論認為轉移是腫瘤細胞高度克隆選擇的過程,在原發腫瘤中僅少數腫瘤細胞具有轉移潛能,而且轉移發生在腫瘤進展的晚期。但臨床上常見腫瘤很小、很早即已出現遠處轉移,甚至原發瘤隱匿不現而全身轉移,而許多病理診斷相同、臨床特徵相似的腫瘤病人卻具有完全不同的疾病過程和預後。
套用cDNAarrays技術在全基因組範圍比較研究肝癌基因表達譜,發現伴轉移肝癌與不伴轉移肝癌之間基因表達差異明顯(153個基因),而肝癌原發瘤與其轉移灶間基因表達譜差異並不非常顯著(p>0.05);且這種差異與腫瘤大小等臨床病理特徵並無明顯關係。這些研究結果高度提示促使肝癌轉移的基因改變可能大部分在原發腫瘤階段就已經發生,高轉移傾向肝癌與低轉移傾向肝癌具有完全不同的基因譜。這可能就是臨床上為何肝癌的臨床病例特徵相似、而治療效果和生存其差異明顯的原因之一。此為對經典腫瘤轉移理論作了有益的補充,也為肝癌轉移復發的早期預測、診斷和防治奠定了理論基礎[7]。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的伴轉移肝癌與不伴轉移肝癌之間153個顯著差異基因,項目組在國際上首次建立了能正確預測病人有無肝內轉移的多分子預測模型,除可將20例(100%)模型建立標本進行準確分類外,還準確預測了另外20例待測標本中的至少18例,預測準確率達90%[7]。最近,經184例大樣本驗證發現其準確率也達71%。經大樣本量的進一步驗證,證實其具有重要的臨床套用價值。
經對基因表達譜的進一步分析,篩選出36個可能在肝癌轉移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候選基因,並對其中最重要基因骨橋蛋白(OPN)進行功能研究。經細胞及組織表達水平檢測發現OPN表達水平升高與肝癌轉移密切相關,體外,動物體內干預實驗等證實阻斷其表達可抑制肝癌細胞的侵襲轉移。提示OPN可作為肝癌轉移的潛在治療靶點。發現肝癌病人外周血OPN水平與術後肝癌復發和病人生存呈明顯負相關,與血管侵犯和TNM分期一樣,是影響病人預後的獨立因素。提示其可預測術後轉移復發和病人生存[8]。並發現在肝癌轉移形成過程中,OPN表達調控的動態變化規律。
三、發現癌周微環境免疫反應狀態預測
是影響肝癌轉移的重要方面也可預測肝癌轉移,項目組採用基因晶片技術比較伴和不伴轉移肝癌病人癌周肝組織的基因表達譜,探討癌周微環境對肝癌轉移潛能的影響。結果發現454個基因表達有顯著性差異,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與細胞免疫、炎症應答有關,在伴轉移病人的癌周肝組織中存在明顯的細胞因子應答、抗炎症反應,提示肝癌癌周肝組織微環境的炎症免疫應答狀態可能在肝癌轉移進程中起重要的作用[9]。這一發現提示癌轉移不單眼映在癌的局部,還反映在癌周微環境以及機體全身(如免疫),成為癌轉移預測與防治應從整體入手的一個依據。利用其中17個基因建立肝癌轉移分子預測模型,檢測另外95例伴和不伴轉移的肝癌癌周肝組織,對其中的88例作出了準確的分類、預測(是否伴有轉移)和生存分析,預測準確率達92%。提示炎症及免疫反應狀態在促進肝癌轉移中發揮重要作用;以此免疫反應標籤建立肝癌轉移的分子預測模型,可準確預測肝癌轉移復發和病人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