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
項部瘢痕性毛囊炎稱為頭部乳頭狀皮炎或痤瘡性瘢痕疙瘩,為發生在後枕部及頸項部的化膿性毛囊炎。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
病理變化
早期毛囊周圍有中性粒細胞、淋巴樣細胞、組織細胞和漿細胞浸潤,進一步發展為毛囊周圍膿腫。陳舊損害顯示慢性肉芽組織。癒合時,可出現許多粗大的硬化性膠原束。
臨床表現
多發生於中青年男性,常伴有皮脂溢出、痤瘡和有瘢痕體質。病程慢性,反覆發生毛囊性丘疹、膿皰,愈後成硬結,常見數根毛髮集聚於一個擴大的毛囊孔中,久之彼此融合成大片瘢痕疙瘩樣增厚。自覺輕度瘙癢。亦有的經久不愈。
治療方法
(1)注意保持局部清潔衛生,可經常用殺菌肥皂清洗局部。
(2)早期,尤其在急性發炎時,可外用抗菌藥物,如用莫匹羅星軟膏、1%新黴素溶液或0.1%依沙吖啶溶液或馬齒莧煎液等濕敷,1或2次/d,每次15min,並可較長期地服用廣譜抗生素。有時抗生素與糖皮質激素同時並用。有較大膿腫時要切開引流,對有顯著的瘢痕疙瘩狀硬塊者,可使用淺部X線放射治療,施用愈早,效果愈好。對頑固難治者,可切除後植皮,行外科整形手術。
(3)自身菌苗、葡萄球菌疫苗或葡萄球菌類毒素等皮下注射,可增強機體對葡萄球菌的抵抗力。亦可使用多價菌苗治療。
(4)糖皮質激素如曲安奈德混懸液皮損內注射能使硬塊逐漸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