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蔥灰霉病

病菌分生孢子梗自寄主葉內伸出,密集或叢生.多由葉尖侵染,並迅速向下發展使葉尖壞死。

基本信息

中文病名:韭蔥灰霉病
英文病名:Leekgraymold
病原類別:真菌
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BotrytissquamosaWalker屬半知菌蔥鱗葡萄孢真菌。
危害部位:此病主要為害葉片頂部。
危害對象:韭蔥。
分布:分布較廣,但發生不嚴重。

形態特徵

病菌分生孢子梗自寄主葉內伸出,密集或叢生,直立,淡灰色至暗褐色,具0-7個分隔,梗長195-1185μm×8-16μm,基部稍膨大,分枝處正常或絨縮,分枝末端呈頭狀膨大,其上著生短而透明的小梗及分生孢子,孢子脫落後側枝幹縮,形成波狀皺褶,最後多從基部分隔處折倒或脫落,主枝上留下清楚的疤痕。分生孢子卵圓至梨形,光滑,透明,淺灰至灰褐色,大小為8.5-16.8μm×11.5-26.5μm。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分生抱子或菌核越冬和度夏。隨氣流、雨水、澆水傳播。

發病條件

低溫高濕有利於發病。

危害症狀

多由葉尖侵染,並迅速向下發展使葉尖壞死。空氣潮濕病部腐爛,表面產生灰色霉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空氣乾燥多造成植株乾尖。

防治方法

1.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減少田間病菌,防止病菌蔓延。
2.保護地內注意通風降濕。
3.發病初期施藥防治。參見結球葛芭灰霉病。保護地選用6.5%甲霉靈粉塵劑15kg/hm2噴粉防治較適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