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少雲[達內總裁]

達內人就是靠著這種創業精神和自己所教授的精湛的專業技術,贏得了學員們的信任,。 這個時候,壓向達內的最嚴峻的考驗到來了。 韓少雲說,如果說達內人有一個最振奮的時刻的話,那么就是2003年春節前後,第一期學員全部找到工作的時候。

少雲,男,祖籍寧夏,加拿大達內科技(北京)公司總裁,吉林大學計算機科學學士。曾兩次受邀參加美國軟體開發者大會。曾先後擔任亞信公司軟體事業部副總工程師和網管產品開發部技術總監,榮獲亞信技術創新獎。2000年留學加拿大,並創立加拿大達內公司。2002年,回國創立加拿大達內科技(中國)公司,並與北京大學合作,致力於中國高端IT人才培訓事業。
韓少雲是個很樸實的人。
當我見到他的時候,他穿著一件半舊的白色襯衣,正坐在自己看起來非常普通的CEO辦公室里。這裡的一切都很隨和,很堅實,包括他的態度和表情。
他樸實地為IBM、用友、華為、新浪、搜狐、亞信等中外知名公司培養輸送了幾千名IT中高級軟體人才,樸實地讓自己的公司成為北京大學軟體學院的合作夥伴,樸實地贏得了美國500強企業之一的IDG公司的風險投資……
在這個充滿著炒作和行銷的時代,他是個罕見地以自己的樸實贏得了事業成功的人。他的成功,開始於重新尋找人生道路時遇見的一個很偶然的機會;然而他的成功,又是必然的,因為他始終那樣紮實而有效地向前走著,不會放過任何一個路過身邊的機會。
萬里回望,商機還是中關村
2001年,剛過而立之年的韓少雲離開了曾經奮鬥七年、並剛剛在那裡贏得了輝煌業績的亞信科技公司,以技術移民的身份前往加拿大,重新尋找自己的人生坐標。
我們並不知道當時他離開亞信的真正動機,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離開亞信對他來說絕對是一個重大的人生抉擇。亞信在中國的網際網路事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韓少雲說,中國有80%的網際網路是亞信建設起來的。而他,則是看著亞信不斷成長,最終成為著名的上市公司的。他在亞信創業不久,就加入了這個令人矚目的團隊。他在亞信當過技術部門的經理,並依次遷升為工程師、總工程師、技術總監。他為亞信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他的努力下,亞信的技術隊伍得以完備與充實,他的實力在亞信啟動163時設計的30套軟體上顯露無餘。尤其重要的是,他本身就是一名優秀的技術人員,具有很強的創新能力。2000年,他發明了王冠軟體AIserbase,10萬美元的投入換回了2000萬美元的市場價值,因此第一個獲得了亞信創新獎(2000年)。這個獎盃直到現在他還放在自己的辦公室里,讓他時刻感到自豪。就在他在亞信取得了如此輝煌的成功的時候,他卻離開了亞信。
離開亞信,意味著放棄穩定的收入和地位;離開中國到加拿大,意味著放棄了熟悉的成功環境和人際關係,一切都要從零做起。這樣的處境很可能使這位中國的技術精英淪為北美為生存打拚的普通中國移民中的一員。而他毅然地選擇了這條遠渡重洋的道路。
他說,當時去加拿大也並沒有想到要創辦自己的公司,只是想著去充充電,然後更好地再為別人打工。但是他沒有想到,在國內一直主管IT技術、並且個人還獲得了技術創新獎的他,竟然無法在加拿大的IT行業找到工作。因為北美的IT業偏重工具的使用,而國內恰恰在這方面用得很少。事實上,這也是國內培養出來的IT人才無法被外企看重的一個重要原因。好在當地針對移民的IT培訓很發達,他不得不參加了一個培訓班,以便學到適應北美IT行業的實用技術,去找一份工作。正是這段經歷,讓他切身感到了國內IT教育和培訓的軟肋所在––而這個軟肋,立即讓他感到恰恰是一個巨大的商機。
於是他立即對國內的IT培訓行業進行了考察,發現大多數培訓公司都不是IT圈子裡的人在經營和講課,培訓內容要么以WINDOWS等低端技術為主,要么就是離實際狀況很遠的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這也是為什麼國內那么多計算機專業和大量的畢業生,而外企去無法招到合適的IT人才的原因。而韓少雲本身就是技術出身,在亞信一直是技術主管,對當前大企業和外企的IT技術套用狀況非常熟悉,知道他們需要的是什麼樣的IT人才。因此,在2001年8月,他毅然決定在加拿大成立自己的IT培訓公司,開始時是針對移民進行專業培訓。那段時間也是他最為辛苦的一段時間,他不停地去做演講,以吸引風險基金和其他種子基金,但是十幾場演講下來發現收效甚微。他也向很多朋友和投資者宣傳過自己的公司前景,但是那個時候,大家已經在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後變得非常保守和冷靜,紛紛表示,只有當公司贏利的時候,才願意進行投資。面對這樣的形勢,韓少雲什麼話都沒有說,依然默默地努力著。這個時候,上海來的一家考察團對達內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表示願意投資達內。而韓少雲經過深入地調查,也發現公司真正的市場應該在中國內地。於是在當地發布招聘廣告,組建了一個由留學生和技術移民組成的八人團隊,集體回中關村創業。2002年9月,加拿大達內科技(中國)公司正式進駐中關村國際孵化園,成為中關村園區內少數專業的IT培訓公司之一。
鐵的考驗,真金閃光
嚴峻的考驗很快就到來了。
先是上海方面的投資沒有兌現,資金成為一個致命的達內發展的一個軟肋。達內(中國)公司註冊資金只有15萬元,加上管委會支持的10萬元,如果不很快招到學員,這么少的資金將很快難以為繼,這個潛力無限的幼鳥就有可能夭折於起飛之時。但是,讓達內人充滿期待的初期招生也讓大家的信心和意志受到了嚴重的挑戰。雖然達內做了很多宣傳和講座,但是畢竟大家都不清楚達內的實力和具體情況,開始時只招到了8名學員。有的人動搖了,有的人對達內的方向產生了懷疑。但是韓少雲堅信,只要產品好,就一定會有市場,就一定會發展起來。因此,他要求即使只有8名學員,也要按照最高的標準進行嚴格地培訓。管委會副主任夏穎奇回憶說,當他和管委會的其他領導去達內考察時,看到了令人感動的一幕。達內當時只有20幾平米的地方,裡面用玻璃隔開,一邊是公司CEO韓少雲和其他管理者、教師的辦公室,另一邊較大的空間就是學員的培訓場所。每個學員的學習空間都用玻璃板隔開,桌上是一台電腦。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學員們學習著在中國極端缺乏的高端IT技術。而教師們都是來自世界和中國著名IT企業的技術精英。而且,最讓人們感動的是,當時正是北京炎熱的夏季,公司唯一的空調留給了學員們,而韓少雲等公司管理者卻用著電風扇。事實上,正是這種一切為了學員、拼搏創業的精神後來成為美國著名IT投資者IDG公司決定注資達內的重要因素。
達內人就是靠著這種創業精神和自己所教授的精湛的專業技術,贏得了學員們的信任,。口耳相傳,達內的名氣漸漸流傳開來。幾個月後,達內終於挺了過來。隨著大家的不懈努力,各種宣傳和講座的效果開始顯現出來。第二期的時候,報名人數有五十多個,就超過了當時達內的培訓人數限制,教室已經爆滿。最後,達內只招收了其中的47人。業務的發展一下子拉回了大家的信心。雖然只有很小的地方,既做辦公室又做教室,條件也非常簡陋,但是大家都充滿了鬥爭和希望。
就在大家都鼓足幹勁,想大幹一場的時候,第二個打擊緊接著就到來了。非典,作為一種橫掃一切的恐慌力量席捲了中華大地。達內的業務受到了嚴重的打擊,當時那一期只招到了25人。這種打擊是讓人有些絕望的,誰也不知道非典什麼時候會結束。我想那段時間韓少雲又一次樸實而有效地迎接著這次挑戰。他只是樸實地做著應該做的一切,只等著機遇的降臨,只等著非典結束的那一天。因為他堅信自己的事業是社會迫切需要的,是利國利人利己的。果然,非典結束後新招的一期學員達到了50人。
這個時候,壓向達內的最嚴峻的考驗到來了。
第一期學員即將畢業。
他們能否被外企錄用,能夠找到公司許諾的工作,能否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將對公司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要么更快地發展,要么面臨信譽危機,可能會忍痛放棄。
韓少雲和所有的達內人都緊張地注視著這些畢業的學員,注視著他們四處求職的身影。
一個月後,所有的人都放下了心。第一期畢業的40多人全部找到了工作,有的人一個人就拿到了五家公司的錄用通知。
從此,達內人對自己有了信心,對年輕的韓總有了信心,達內的名氣在行業內迅速傳播開來,達內也在知名企業中建立了自己牢固的聲譽,達內進入了自己的快速發展期。
管委會的溫暖
達內中國公司能夠順利成立和發展,尤其是能夠戰勝困難、很快從挫折中崛起,北京市和中關村管委會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市領導和管委會領導多次關懷和鼓勵達內,讓達內人永遠都難以忘記。
公司成立之初,原來預期的投資沒有兌現,資金立刻就成為一個致命的軟肋,嚴重地威脅著公司的生存和發展。在這樣的時刻,管委會的10萬元支持不啻於是雪中送炭,幫助達內度過了至關重要的起飛期。達內創業之初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公司曾經想放棄創業的初衷,和高校合作,把自己變成某高校一個系的培訓部的想法。這時候,夏穎奇副主任等管委會領導及時地鼓勵韓少雲,一定要把自己的道路堅持下去,因為高校培訓部到處都是,一旦加入,就會變得毫無特色,只能淪為其中普通的一員,永遠也不可能脫穎而出。一定要堅信達內的實力和戰略選擇。達內終於度過了最初的難關,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僅僅18個月後,達內經過評估,資產已經達到了1500萬元,是原來註冊資金15萬元的100倍。教室也由原來和辦公室共用的20幾平米擴大到8間大教室,電腦由原來的十幾台普通電腦擴大到300多台工作站。正是這樣的驚人的業績和達內人一切為了學員、愛業敬業的專業精神感動了美國著名的IT投資公司美國國際數據集團IDG的投資,成為中國首家獲得國際資本投資的IT培訓公司。
接連不斷的振奮時刻
韓少雲說,如果說達內人有一個最振奮的時刻的話,那么就是2003年春節前後,第一期學員全部找到工作的時候。事實上,這確實是達內開始騰飛的一個轉折點。此後,不僅以前拒絕投資的人追著來進行投資,而且公司也通過幾個大的事件完成了質的飛躍。
2003年3月,春節過後不久,達內即與北京大學軟體學院達成協定,合作共同培養軟體工程師,成為首家與北大軟體學院合作,並且規模最大的IT培訓公司。
2003年9月,達內贏得了美國500強私人企業––美國國際數據集團IDG的投資,成為中國首家獲得國際資本投資的IT培訓公司。
2004年3月25日,“達內&博彥合作暨IDG注資達內新聞發布會”在北京翠宮飯店召開,信息產業部、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區管委會的領導、北京市軟體促進協會、北京大學軟體管理學院的負責人以及達內的合作夥伴IDG、中軟、微軟、亞信、博彥、用友等企業界代表濟濟一堂,共同商討“人才定製大計”。這次發布會引起了國內業界和眾多新聞媒體的強烈關注和高度評價。北京青年報、科技日報、中國青年報、北京晚報、中國教育報、新京報、中國計算機報等幾十家媒體都紛紛報導了這一事件,他們一致認為,“這種為外企定向培養軟體人才的合作模式在國內尚屬首次,但其前景不可限量,IDG的注資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2004年5月,達內與知名軟體外包公司文思創意合作培養“赴IBM軟體工程師”。
2004年4月,達內榮獲《計算機世界》評選的“就業服務傑出貢獻獎”。
2004年5月,達內榮獲《中國計算機報》評選的“最具影響力培訓機構獎”。
2004年6月,達內上海分公司正式創辦,培訓班開始上課。
IT精英的搖籃,我們已經做到
面對達內這樣良好的發展勢頭,韓少雲說,自己和自己的團隊的最大優勢就是既具有海外背景,又都在國內IT核心圈子裡有著很深的資歷––而這恰恰是使得“達內”在國內近千家IT培訓企業里鶴立雞群的重要原因。
名師出高徒,高徒拿高薪。只有和國際IT套用前沿接軌,具有實踐經驗的人才可以培養出外企急需的專業人才。以達內和北大軟體管理學院的合作為例,北大·達內在選擇講師的時候,非常注重講師的海外工作經驗或留學背景。達內的培訓教師全部由思科(Cisco),亞信(AsiaInfo),Sun,惠普,IBM,摩托羅拉、西科姆等國際化高端IT技術公司的軟體工程師、網路工程師、系統工程師及資料庫管理專家組成。其中包括9位加拿大IT專業人士,5位取得海外計算機相關專業碩士學位且具有海外工作經驗的留學歸國人員。這樣的老師本身就決定了達內教給學員的是可以換來高薪的真才實學。
而北京大學作為中國的最高學府,在品牌和教學管理體系方面都是無以倫比的。北京大學軟體學院,是國家教育部和國家發展計畫委員會於2001年12月首批批准的35所示範性軟體學院之一。
因此,達內是北大的品牌、外企的師資、高端的技術的完美結合體。並且,達內的優勢體現在,它知道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並能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培養人才,使“洋法寶”本土化。???
具體說來,北大·達內,融合北京大學軟體學院先進的教學管理體系,依託加拿大達內科技公司強大海外師資力量,引進北美先進IT技術,通過完成外企真實IT項目,讓學員直接實踐和掌握目前實用的高端IT技術技能,積累外企工作經驗,從而一畢業就成為可以立即進入狀態的專業IT精英。比如,外企軟體工程師培訓班,就是在外企培訓經理帶領下,通過完成一個真實的軟體開發項目(由亞信公司提供),學習掌握高端技術,同時積累開發設計大型軟體產品的工作經驗。而Oracle9i項目實戰培訓班,是由美國OracleOCP協會會員Larry(趙老師)和亞信公司資深Oracle資料庫DBA薛海璐聯袂主講,通過完成一個大型資料庫項目來掌握資料庫的管理、性能最佳化及常見問題解決方面的經驗和技能。
通過達內這樣具有點鐵成金性質的高端培訓,很多幾乎沒有什麼實踐經驗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生找到了滿意的工作,甚至那些本科不是計算機專業的人都通過這種培訓成為專業的IT人才。一位從山東來的學員感言:“通過達內外企IT的培訓,我不但實現了從外的山東進入首都北京工作的夢想,同時也實現從一個國營企業的灰領到知名外企白領的人生跨越。”這位學員以前是憑著自己的興趣通過自學一直進行套用軟體的開發工作,但基本都是windows環境下的低端開發,而且所使用的軟體技術比較淺顯單一,工作沒有什麼挑戰性,薪水也只有2000元左右。去年9月,他毅然決然的辭去了工作,從山東來到北京,通過反覆比較在京的各個培訓機構,最終報名參加了達內外企軟體工程師培訓班。通過5個月的實戰培訓,他終於學有所成,於2004年3月經達內推薦成功就業亞信科技(中國)公司,月薪超過6000元。
韓少雲說,“曾有學員說達內是精英的搖籃,也有人說達內更像一個跳板,從達內出去的人,都跳得比原來更高更遠。有句口號:‘就業華為、用友、搜狐、新浪,我們已經做到。’可以說達內帶給學員的應該是更美好的未來。”
採訪要結束的時候,我問韓少雲,你對達內的前景是怎么看的?他眼睛稍微向下看了一下,有些靦腆和不自信地抿了一下嘴唇,然後抬起頭,看著前方,似乎透過辦公室的牆壁看到了很遠的地方:“從眼前來說,達內要做中國最好的IT培訓公司,在目前就業壓力很大的情況下,讓更多的人都能掌握可以直接套用於外企的IT技能,找到自己期望的工作。從遠期來看,達內希望建立自己的軟體學院。就像中關村管委會的期望那樣,成為IT培訓業的領先企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