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區位三角形

龍哈德的“重量三角形”模型(即最小費用的區位模型) 韋伯的“區位三角形”模型認為運費與距離和重量相關,運費最小點(P) 構成的區位三角形的重力中心,運費最小點(P)

韋伯區位三角形與龍哈德三角形

在西方工業區位學說史上,德國經濟學家龍哈德(W. Launhard) 和韋伯都先後運用幾何學分析方法構建工業區位選擇模型。龍哈德的“重量三角形”模型(即最小費用的區位模型) 認為?:兩點代表原材料來源地,一點代表產品銷售地,距三個頂點的直線交點而噸公里數之和又是最小的位置即為最優區位 。此為工業區位論的最初論證和早期模型 。
韋伯的“區位三角形”模型認為運費與距離和重量相關,運費最小點(P) 為原料地 M1、原料地 M2 和市場 C 構成的區位三角形的重力中心,運費最小點(P) 即企業的最佳區位。任美鍔對韋伯“區位三角形”模型作了如下通俗化介紹“一種工業:品的生產,所需運輸的物資,不外原料、燃料和成品三種, ……工廠最適宜的位置自然是在三者間相對82運費最小的地點。運費的決定視貨物的重量與其必需運輸的距離而定, ……工廠的區位,不但須視其離原料產地、燃料產地、市場的距離,並且還要顧到原料、燃料和成品的重量。所以在決定工業區位的時候,原料、燃料和成品間的相對比重,視三者的距離和重量的乘積而定,這便是韋伯氏的重量三角形定理。根據這個定理,運費最小點(即設廠地點) 可以用數學的方法正確求得”。任氏的上述介紹揭示了韋伯“區位三角形”模型的基本內涵,並創造性地將“原料產地 M1”、“原料產地 M2”區分為“原料產地”、“燃料產地”。但也存在明顯的失誤,即將龍哈德倡導的“重量三角形”術語與韋伯倡導的“區位三角形”術語混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