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弟子閔子騫,常受後母虐待,卻懷“忠恕”之心,矢口不講。一次,子騫及二弟隨父坐牛車出門探親,行至蕭國一山村旁,風雪突起,車上的二弟喜眉笑眼,子騫則凍得瑟瑟發抖。其父見狀,怒用鞭打,剎時間子騫的襖爛而蘆花飛,騫父發現幼子棉衣則裹著絲絨,始明真相。其父立即趕車返家(此村就是蕭縣“車牛返”村),憤怒休妻。子騫跪求父親饒恕後母:“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後母感動認錯,一家人復又和好。後來,孔子知道了,誇讚道:“孝哉閔子騫!”(閔家居住的鄉村,即今宿州市埇橋區閔賢鄉)。
“愛人”和“忠恕”,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閔子騫將此化為了具體言行,成了封建社會人們的一面鏡子,在今天仍有其積極意義。《鞭打蘆花》在基本故事不變的前提下,因地域、習俗、講述人的不同,細節和語言都會有所變化,是值得研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