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正經歷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經濟復甦 與冷戰的漸起,與歐洲的漸漸親密,也使得很多美國人萌發了到歐洲淘金的熱潮。1955年的美國康乃狄克州,有一處名為“革命路”的住宅小區,這個小區坐落在城市的近郊,小區內的居民生活安穩,經濟富裕,正是標準的“美國之夢”的象徵。其中住著一對自視與鄰居不一樣的中產階級夫婦,家庭中的妻子愛普莉 (凱特·溫絲萊特飾)是一個追求個人表演事業的女人,在她眼裡,這裡的生活顯得陳腐和毫無生趣,她渴望到更遠的地方,在全新的環境中享受生活。愛普莉一心要遷居巴黎,過一種充滿希望和激情且與庸俗現實完全不同的日子。而她的丈夫弗蘭克 ( 萊昂納多 ·迪卡普里奧 飾)也曾雄心勃勃,但是被無聊的職員工作所困,只好借酒澆愁,不僅經常爛醉,還欠下一筆風流債,雖然每天早出晚歸,但對自己的工作也毫無興趣。事實上,兩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渴望著全然不同的生活——一種能夠滿足他們藝術感覺的生活。
當兩人還在戀愛的時候,弗蘭克曾經向愛普莉炫耀自己在巴黎的奇妙旅行,這使得愛普莉對法國產生了種種幻想,她渴望遷居到巴黎,在那裡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於是她向弗蘭克表明了自己的想法,但弗蘭克卻告訴她,那不過是一個求偶時的謊言罷了。但弗蘭克其實也早已厭倦自己這份平庸的職員工作,他渴望改變,尋找刺激,結果除了一場邋遢不堪的婚外戀之外,根本也沒有改善自己的生活。
終於在一次大吵之後,兩人都意識到,這樣的生活不應該繼續下去了,而他們的確深愛著對方。於是弗蘭克接受了愛普莉的想法,經歷了重重的困難,但因為弗蘭克的升職和愛普莉的懷孕,使弗蘭克又動搖了。他們的矛盾升到極點。第二天早晨,愛普莉像往常一樣做早餐給弗蘭克吃,但這反常的平靜預示著愛普莉生命的終決,她讓自己自殘般地流產,最後死在了醫院。弗蘭克陷入無限的痛苦中。然而世界仍進行著它殘酷的輪迴,不管有多少人在痛苦中掙扎著——他們的房子在等著另一個租住的人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 Frank Wheeler | 配音 趙路(東影版) |
凱特·溫斯萊特 | April Wheeler | 配音 詹佳 |
凱茜·貝茨 | Mrs. Helen Givings | 配音 曹雷 |
麥可·珊農 | John Givings | |
芮安·辛普金斯 | Jennifer Wheeler | |
泰·辛普金斯 | Michael Wheeler | |
大衛·哈伯 | Shep Campbell | |
佐伊·卡贊 | Maureen Grube |
職員表
製作人 | 約翰·哈特、薩姆·門德斯、斯科特·魯丁、大衛·湯普森 |
導演 | 薩姆·門德斯 |
編劇 | 賈斯汀·海瑟 |
攝影 | 羅傑·狄金斯 |
配樂 | 托馬斯·紐曼 |
剪輯 | Tariq Anwar |
藝術指導 | 克里斯蒂·吉 |
服裝設計 | 艾伯特·沃斯基 |
視覺特效 | 蘭道爾·巴爾斯梅爾 |
註:演職員表參考來源
角色介紹
| |
| |
| |
|
註:角色介紹參考來源
音樂原聲
曲目 | 專輯資料 | |
Route 12 | Picture Window | |
Unrealistic | The Bright Young Man | |
Count Every Star | Hopeless Emptiness | |
Simple Clean Lines | Speaking of Production Control | |
Golden People | Night Woods | |
Revolutionary Road | The Gypsy | |
April | Crying in the Chapel | |
A Bit Whimsical | 發行日期:2008年12月09日 |
幕後花絮
•影片原定的男主角人選是馬特·達蒙,但因為檔期問題他無法準時趕到劇組。
•本片的三位主演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凱特·溫絲萊特與凱西·貝茨,是繼1997年《鐵達尼號》之後,再次合作出演一部電影。
•本片是凱特·溫絲萊特和她的丈夫薩姆·門德斯的初次電影合作。
•·飾演弗蘭克和愛普莉一對兒女的小演員芮安·辛普金斯和泰·辛普金斯是現實生活中的兄妹。
•本片的原定導演是托德·菲爾德,但是他最終決定去先拍2006年的《身為人母》(依然是凱特·溫絲萊特與泰·辛普金斯出演)來代替了此片的原計畫 。
獲獎記錄
時間 | 名稱 | 獎項 | 種類 | 得獎者 |
2009年 | 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男配角 | 提名 | 麥可·珊農 |
最佳藝術指導 | 克里斯蒂·吉 | |||
最佳服裝設計 | 艾伯特·沃斯基 | |||
2009年 | 美國金球獎 |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女主角 | 獲獎 | 凱特·溫絲萊特 |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影片 | 提名 提名 | |||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 |||
電影類-最佳導演 | 薩姆·門德斯 | |||
2009年 |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最佳劇本-改編 | 賈斯汀·海瑟 | |
最佳女主角 | 凱特·溫絲萊特 | |||
最佳服裝設計 | 艾伯特·沃斯基 | |||
最佳藝術指導 | 克里斯蒂·吉 | |||
註:只列出3個電影大獎的獲獎情況,影片共獲獎17項,提名41項 |
幕後製作
演員選定
女主角凱特·溫絲萊特,是當導演定下拍攝計畫時就想找的女主角。同樣凱特對這部電影的拍攝計畫很感興趣,後來把小說給她閱讀,她看完之後就決定要演了。而男主角選定了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期初選定的男主角並不是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當原定的主角因為一些原因退出了拍攝後,凱特·溫絲萊特建議導演選萊昂納多試試。隨即確定萊昂納多來飾演片中的男主角。
重拾家庭題材
憑藉處女作《美國美人》拿下小金人的導演薩姆·門德斯,在經過了黑幫片《毀滅之路》和戰爭片《鍋蓋頭》後,在《革命之路》中重拾家庭題材。這個題材薩姆·門德斯已經構思了很久。最開始想拍攝一部有關於婚姻和家庭關係的電影,以及家庭中的男女兩人在面對婚姻產生的種種問題時的處理態度,但一直都沒有找到一個好的切入點。後來薩姆·門德斯發現了瑞查德的小說,當中的兩個主角發生的故事正好符合他拍攝這部電影的目標,所以決定以這本小說為藍本,來拍攝一部電影 。
影片評價
影片本身而言,同樣有很多的吸引人之處:特殊的歷史時代,普通但不 失代表性的家庭生活,以及在以上兩種特殊條件下的特殊生存環境,都成為那個時代無法抹去的坐標之一。戀人、夫妻、情侶、家人所有這些人們無可避免的關係,在社會、工作、壓力以及責任的催化之下,變得走樣甚至糾纏不清。導演再次利用其細膩、寫實且帶著幾分溫馨的表現手法,讓觀眾們欣賞影片的同時進入反思的氛圍當中。他對於這種特殊時代下的“家庭變革”或者說是“生活革命”再度讓人們陷入沉寂甚至是“陶醉”其中,全新審視版的《美國美人》由此誕生 。 (新浪娛樂評)
“浪漫主義”一詞既可以用來描述感情生活,也可以用來形容政治運動,同樣十分貼切。因為兩性關係與政治生活具有一種高度的結構相似:兩者都始於某種人生理想,都會有制度性的“常規狀態” (婚姻和政體),也都內在地蘊含著革命的潛力——或出於對苦難不公的抗爭,或出於對平庸無聊的反叛——走向顛覆制度的“反常規狀態” (解體與變革)。而電影《革命之路》 (RevolutionaryRoad)正是蘊含了這雙重意義,它是一個關於婚姻生活的故事,但同時意味深長地指涉政治,使得這部作品也因此而耐人尋味 。 (《東方早報》評)
《革命之路》,這個容易產生歧義的名字,的確會讓不知道劇情的人誤以為是一部關於光榮與夢想、槍炮與鮮血的革命史詩。然而所謂的“革命之路”只是一條普通的郊區小徑。雖然男女主角最後都沒得救,導演卻通過他們的爭吵和觀點,給世俗大眾打了一針清醒劑。如何重新認識愛情、婚姻、生活,追尋真實的需要,就成為每一個還有理想的人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雖然電影裡生活的“革命”沒有成功,卻給觀眾提供了必要的勇氣和啟示 。 (《中國青年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