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一作歷
《史記·晉世家》載:平公元年(公元前557年),伐齊,齊靈公與戰靡下,齊師敗走。徐廣注曰:靡一作歷。
按:同為《史記》和其他文獻的記載,為什麼有時稱靡下有時稱歷下?為此徐廣在注釋中說明:靡一作歷。徐廣晉南北朝人,生活年代稍早於酈道元。博學,曾注晉紀四十六卷。
靡與歷有同義之處
為什麼會是“靡一作歷”呢?請看古今有關靡與歷的一些用法和記述:
“舜崩,禪位命禹,安民治室,居靡山伐木為邑,畫作印,橫木為門。調權衡,平斗斛,造井示民國,以為法度。”
按:說明舜之後,禹行跡也有靡山之說,此時舜與禹都是帝,不是流浪之人,所在位置應有延續性。)鳳凰棲於樹,鸞鳥巢於側,麒麟步於庭,百鳥佃於澤。
“禹州有“靡山崗”,從潁河岸邊蜿蜒綿延數十里。”
“有馬於此西超河華北踏幽燕南飲滇池旋越七澤赤汗血流逸足景靡歷景四表弗病此其骨與氣能常有哉然又夷途平坂。”
“靡歷化城,直之寶所。”
“近文章,砥歷廉隅,雖分國如錙銖;不臣.不仕。其規為有如此者。”
“矗然端直,靡歷光陰。德用之道恢廓,善巧之門甚深。”
“不經苦寒砥歷身骨, 哪得梅花沁香如許”
“砥礪和砥歷相通” (按:均為石上磨的意思。)
按:笄,簪也,靡笄山指磨簪之山,出於傳說。用在這裡靡歷都含有磨的意思,屬同意。
關於歷城和歷山的文獻記載
《水經注》:城南對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謂之舜井,抑亦茅山禹井之比矣。《書》舜耕歷山,亦云在此,所未詳也。
按:酈道元對舜耕於濟南的歷山表示懷疑,並開玩笑說:山下大穴“謂之”舜井。與茅山好有一比。
《讀史方輿紀要》卷三十一:歷山,府南五里。俗訛為舜所耕處。或以為即靡笄山,靡與歷相近也。《春秋》:成二年,鞍之戰,晉師從齊師至於靡笄之下。一名大佛頭山,山南有危石矗立也,亦名千佛山。(按:不要因為後邊一句亂了)又有廟山,在府東十里,以上有舜廟而名。
按:顧祖禹直接否認舜耕此處,以為訛傳。
《太平寰宇記》:“歷城縣,古齊歷下城,對歷山之下,韓信渡河破齊歷下之師,即此也。”又“歷山,在縣南五里。(按:樂史說的已很精確和準確了)
靡笄山即歷山無疑
中華大地上,叫作靡笄山和歷山的地方很多,都是根據歷史記載和傳說而命名。無論舜是否曾經躬耕於此,位於濟南的靡笄山即為歷山,亦稱舜耕山。無論舜是否曾經真的躬耕於此,人們就稱為歷山。後來由於佛教石刻多而稱之千佛山沿用至今。歷城古稱歷下城,因歷山而得名亦無疑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