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藝術人類學研究(套裝共2冊)》由學苑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藝術人類學理論研究
邁向藝術建構經驗的藝術人類學
“藝術知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藝術人類學
藝術人類學視野下的新藝術史觀
——以中國陶瓷史的研究為例
新時期中國藝術學的“田野轉向”與學科景觀
——以藝術民俗學為核心的考察
對克利福德·格爾茲闡釋人類學的解讀
藝術與國運
第二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與個案研究
反思非物質文化遺產
——身體和時間的維度
“媒介參與”與“非遺”的保護和開發
論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及對文化產業發展的作用
長調和呼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及價值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
——新年畫運動分析
藝術區的解構與建構
——北京798藝術區田野考察筆記
水系、船幫與景德鎮水神信仰
技術·制度·文化
——“鎮窯”三百年與景德鎮瓷業發展
景德鎮陶瓷作坊的文化景觀研究
圖像證史
——以文藝復興時期女性的性別建構作為個案研究
物質文化、書寫主體與時代思潮
——六朝書法勃興的三大要素
“舀學”
——一種不應忽視的民間手工技藝文化遺產傳承方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間
——藝術人類學視野下的常山戰鼓
審美教育與民族文化的活態傳承
——以雲南劍川張紹華民間美術教育為例
民族文化村寨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以地捫生態博物館為個案
高校博物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研究
——以江南大學民間服飾傳習館為例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博物館建設
“回娘家”
——中國藝術的超級題材
民族民間藝術傳承過程中表現形式與意義闡釋之間的關係
——以蒙古族“安代”為例
人工造就的“山林景觀”及其社會性意義
——廿八都山林資源管理與旅遊開發以及文化政策
民間藝術與地方形象再定位
——過去的“金羅店”如何成為現在的“龍船羅店”
試論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遊開發
——以成吉思汗祭奠為例
民族服飾的智慧財產權保護
多民族交融中的雲南通海縣興蒙鄉蒙古族婦女服飾
第三部分造型藝術研究
一個民間藝術群體的歷史傳承
中國當代服飾審美風尚與主體身份認同關係的嬗變
民間宗教藝術品在不同語境下的評價和遭遇
——以延安老醮會的“影”為例
南通傳統藍印花布染坊的現狀及其技藝傳承
90年代以來麗江古城木雕繪畫旅遊藝術品的田野考察簡述
民間服飾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體系建構
呼和浩特市銀飾製作工藝調查
——以鄂爾多斯頭飾的銀飾工藝部分為例
德榜苗族銀飾鍛制技藝的現狀及反思
被瘞埋的祭祀禮儀
——三星堆青銅人像與典型器的啟示
非物質文化遺產背景下土家織錦發展現狀研究的調查報告
——以湖南省龍山縣為例
對傳統的回望與消費
——當代語境下的滿族薩滿教美術
作為中國文化遺產的“洋風建築”
土家族建築中的“造境”
——以湖北省宣恩彭家寨為例
赫哲族“霍乎底”傳承現狀田野考察
民族圖案的設計重構
——以雲南哈尼族□尼支系服飾圖案為例
探尋即將消失的民間藝術
——“漢繡”
第四部分表演藝術研究
獨具特色的川西北藏羌戲劇文化遺產
《格薩爾》遺產的戲劇人類學研究
——以青海果洛地區藏族“格薩爾劇”演述形態為例
東北大秧歌變遷視野下的社會關係重構
東北文化與二人轉藝術
庶民文化的現代轉型
——以東北二人轉和台灣歌仔戲為例的討論
芻議甘肅民間小戲中的“神仙道化”劇
旅遊視角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
——以新疆哈密木卡姆為例
松贊林寺“迎佛節”儀式音樂考察
音樂歸家
——滿載文化鄉愁的音樂宗教人類學
音樂與人類學
——知識全球化時代的音樂人類學研究
近現代科爾沁民歌的產生與傳播
贛南于都縣靖石鄉田東村劉氏“選賢堂”
晉牌祭祖儀式音樂文化調查與研究
花兒式微
——在“非遺”保護的名義下
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烏里雅斯太鎮蒙古族
婚禮儀式“音聲”的田野調查
蒙古族傳統音樂在當代文化語境中的保護與發展
花鼓燈舞鞋“襯子”製作的田野調查
貴州苗族舞蹈與儀式
淺析大理地區白族“繞三靈”節祭儀式中的舞蹈敘事
景頗族“目腦縱歌”儀式中的舞蹈及傳承與保護
第五部分民俗藝術研究
陝北綏德寨則山石綿羊陣調查與研究
淺談現代語境下的民俗儀式恢復
——以七河中村九組2012年祭天儀式恢復為例
鄉土儀式表演的邊界設定與文化意義
——以魯中昌邑市東永安村“燒大牛”活動為例
物的語義標記
——黎族人的“插星”與“禁星”
民俗博物館與法鼓藝術的人類學解讀
——以天津民俗博物館楊家莊法鼓會展演為例
穩定中的吸收與調試
——西江苗族喪葬儀式的變遷狀態與成因分析
論伶人家族的社交圈及其文化分析
文化人類學與東南亞華語戲曲研究
銅鼓藝術的社會展演與東蘭社會建設
神聖與世俗
——彝族花鼓舞展演及其傳承
河南“民俗”的價值及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