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古均州“靜樂宮”名考辨
今逢國運昌隆、道業大業,使原已淹沒之古蹟得以復建,然此輝煌之舉亦有爭議之處,即今宮名之“淨”字令人費解,並已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現僅據武當山歷代志書文獻對“靜樂宮”的名稱由來、含義以及相關的歷史沿革進行考證,以期明辨是非、擇善而從。
據筆者所見,“靜樂”一詞用於道教始於元代武當道士劉道明(號洞陽子)編纂的《武當福地總真集》(以下簡稱“《總真集》”),因在其“卷下”有《靜樂國傳記》,全文如下:
《靜樂國傳記》:龍變梵度天之下。《靈寶大法諸大秘文》云:龍變梵度天,北方之天,四種民天之一,在無色界之上。其色赤,太虛之景,靈寶之宮,下應西方婁宿。又《武當圖記》:五龍頂一峰,上應龍變梵度天,北方五氣龍君居之。今均州之南三十里有村,名曰樂都。傳云:此古靜樂國。村之東山下,古陵數冢。耆舊相傳云:靜樂國王之塋。又《風土記》:均州上古之時,即有麇之國,謂人民樸野,安靜樂善,雖曰麋鹿,猶可安居。又《仙傳》稱:黃帝降生於有熊之國,赤帝降生於厲山氏之國,玄帝降生於靜樂之國。蓋為玄帝神功聖德,萬物悉資潤澤發生,不欲以有麇之國稱之,而取其人民安靜樂善,易之曰靜樂,可知矣。切觀均州風土,太和之水,灣環百曲,神仙窟宅。考之古史《仙傳》,靜樂國即均州,無疑矣。
故事
劉道明在此不惜筆墨、引經據典而又兼民間傳說,其根本意圖有三點:一是闡明“靜樂”一詞的文獻依據及其豐富的內涵;二是論證“靜樂國即均州”的合理性和真實性;三是為“玄帝降生於(武當山下的)靜樂之國”製造輿論影響,以期達到為宗教服務的目的。但是他所引用的《靈寶大法諸大秘文》、《武當圖記》以及《仙傳》等文獻,多是善信羽流為抬高本山地位、完善玄帝信仰體系而杜撰和虛構的,至於“耆舊相傳”更是不足為據。惟《風土記》所載較為可信,因古有“麇城”,“在今湖北省鄖縣內,春秋時為麇、庸二國地,後屬於楚。《左傳》文十一年:‘楚子伐麇’即此”。均州與鄖縣相距不足百里,故稱“有麇之國”。但是文中所提的“麇”並非“麋鹿”,“麇”即獐,而“麋鹿”俗稱四不象,實為兩種動物,這或許是《風土記》作者的筆誤。
靜樂國原為“奎婁之下海外之國”,按星圖分野,奎婁二宿主魯、徐州。劉道明之所以提出“靜樂國即均州”的觀點,有其特殊的社會歷史背景。眾所周知,從六朝唐宋以來發生過多次的佛道之爭,到元代時,隨著全真道的極盛而又日趨激烈。1258—1281年,在持續了近三十年的爭論中,全真道慘敗,大量的道經遭到焚毀。武當山是元初江南全真道最大的活動點,這裡的道教徒對於這場論爭自然是銘心刻骨、記憶猶新的。《總真集》中,作者將武當道教供奉的主神玄帝的出生地由海外仙國移到了武當山下的靜樂國,將武當勝跡與玄帝修煉的傳說聯繫起來,使玄帝的神跡,在武當山都有一一對應的實物、實景,這就反映了作者固守中土文化的心理和強烈的本山意識。
正是因為《風土記》中有“安靜樂善”之語,為劉道明動遷“靜樂國”提供了可資編創附會的文字依據,故其直言,“不欲以有麇之國稱之,而取其人民安靜樂善,易之曰靜樂”。由此可見,“靜樂”實為“安靜樂善”之意。但是劉道明創立的“靜樂國”,後人亦有異議。清代均州知州江闓曾提出質疑,“《襄陽府志》及均州舊志所載,原無真武父母淨樂國王之冢。康熙十九年,知州王民皞於城南雙冢屯地方創立一碑,中書‘淨樂王之塋’……。今相傳真武生黃帝之時,淨樂國號並未見於史冊,淨樂王墓土人從來不知。豈黃帝至今閱歷數千餘年,前此並無一人道及為之標題勒石,直待數千餘年之後始經立冢耶?”現代考古也驗證了所謂“靜樂王之塋”的雙冢實為南北朝古墓,並出土了大量的綠釉陶器。即便如此,“靜樂國即均州”仍為世人所傳,歷代武當道士更是深信不疑,隨著真武神格的不斷提高及其道經的補充完善,“玄帝降生於(武當山下的)靜樂之國”也就名正言順了。
明永樂初年,朱棣因“靖難”入繼大統,政治輿論對其十分不利,面對這種形勢,永樂皇帝一方面宣稱自己是奉天行事,一方面又從理論上尋找根據。永樂三、四年,武當道士李素希兩次派人送“榔梅仙果”進獻朝廷,以告天下吉祥。永樂皇帝為此專門詔見武當道士簡中陽,詳細詢問玄帝升真事跡。後又命孫碧雲前往武當山實地勘測。建設工程從永樂十年九月十八日開工至二十二年二月十九日結束,歷時十三年。因相傳玄帝降生於均州靜樂國,故於“永樂十七年,奉敕建玄帝殿、聖父母殿、左右聖旨碑亭、神庫、神廚、方丈、齋堂、道房、廚室一百九十七間,賜‘靜樂宮’為額”。自此,“靜樂宮”始有其名。
至於“靜樂宮”名以後出現“靜”與“淨”混用的現象,最早見於武當文化研究專家楊立志教授點校的《敕建大岳太和山志》(明代任自垣編纂),該志在“點校時以明刻本甲為底本,卷六及其它缺失處乃以明鈔本及明刻本乙配補”(《明代武當山志二種·序》)。在其卷九(樓觀部第七)“迎恩宮”條目下即有“淨樂宮道士”字樣,除此之外,全書皆用“靜樂”。據《校勘記》稱“此段據明刻本乙種補”。若此文無差錯的話,說明其點校所依據的“明刻本乙”已出現混用。
“《武當福地總真集》雖不以‘山志’名,但其體例宗旨實為現存最早之武當山志”,“明清山志皆遵依其內容而列申增創”。任自垣在纂修山志時曾明確指出:“遵依前代《總真集》,續入聖朝恩賜,總成志書”。陶真典、范學鋒二人在點注《總真集》時針對“靜樂國”寫的“按語”是“全書有多處‘靜樂’或‘淨樂’之記述,本書統一為‘靜樂’”。此處雖未明言“統一為‘靜樂’”的根據,但其觀點是顯而易見的。至於《總真集》中有“淨樂”之說,皆因刻本年代延後所致。
既然明刻本中“靜樂”一詞已出現“靜”與“淨”混用,後世修志者更是相沿成習。明代方升的《大岳志略》中,“靜樂”與“淨樂”混用,且在宮觀圖中徑用《淨樂宮》;明代凌雲翼、盧重華的《大岳太和山志》卷之一《宮觀分圖》中有《淨樂宮圖》、卷之二有“淨樂國善勝皇后”;清代王概的《大岳太和山紀略》卷一《八宮圖》之一題為《大岳太和山淨樂宮圖》、卷三《聖紀》中稱“淨樂國王善勝皇后孕秀一十四月”、《宮殿》中稱“淨樂宮在均州城內,相傳帝之在先會為淨樂國王,淨樂治麇,而均即麇也,故因以名宮焉”;清代賈洪詔的《續輯均州志》卷之十五中有“淨樂為沛宮”、“首玉虛、次淨樂”(汪道昆《太和山記》);民國熊賓、趙夔的《續修太和山全志》卷三《聖紀》中稱“淨樂國”、《宮殿》中亦稱“淨樂宮在均州城西”。也許受此影響,後來新編的《武當山志》、《丹江口市志》以及當代的文論雜著皆用“淨樂”而疏用“靜樂”。
筆者認為,“靜樂”與“淨樂”的混用應歸結為漢字字義的多樣性和字形的複雜性。首先,當“淨”釋為“潔淨”時,古代寫作“瀞”。如《墨子·節葬》下:“若苟貧,是粢盛酒醴不淨潔也。”這樣,“瀞”與“靜”在字形上容易混淆;其次,當“靜”釋為“潔淨”時,與“瀞(淨)”相通。如《詩·大雅·即醉》:“其告維何,籩豆靜嘉。”也就是說,當“靜”與“淨”都釋為“潔淨”時,可以互相通用、不分彼此。但是劉道明在編創“靜樂國”時是取“靜樂”的“安靜樂善”之意,此“靜”應釋為“安靜”,即安穩平靜。《墨子·非攻》:“神民不違,天下乃靜”,意即於茲。由此可知,後世修志者顯然曲解了劉道明的原意。再者,“靜”與“淨”在宗教含義上也有截然不同的使用範圍。“靜”與道家、道教有難以割捨的淵源關係,如靜壇音樂、靜因之道、靜運兩目法、靜中坐煉法、靜坐法仙術、《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等,《道德經》中亦有“水善,利萬物而有靜”(第八章)、“守靜,督也”、“天物云云,各復歸於其根,曰靜”、“靜,是謂復命”(第十六章)、“不欲以靜,天地將自正”(第三十七章)等。依筆者之見,“靜樂”除“安靜樂善”之意外,還應有“玄帝稟天一之精,惟務靜應,不樂南面,志複本根”的道教寓意。且山西省古有“靜樂縣”,雖屬巧合,亦可見一斑。而“淨”字多用於佛教,如淨土、淨心、淨人、淨肉、淨名、淨坊、淨戒、淨瓶、淨教、淨眼、淨業、淨覺等皆屬佛門用語。有鑒於此,“靜”與“淨”亦不可混用。
綜上所述,由《風土記》中的“安靜樂善”,衍生了劉道明筆下的“靜樂國”;由“玄帝降生於靜樂之國”,引出了永樂皇帝敕建的“靜樂宮”。然“淨樂”之說載於志書已積久成習,其間原因固多,但追本溯源,“靜樂”所承載的宗教含義用“淨樂”是無法自圓其說的。若以尊重宗教感情的觀點來認識這一字之差,如今選用“靜”字更為合適和嚴肅,更能準確地反映出武當道教建築的豐富內涵和象徵意義。
參考文獻
[1][元]劉道明,等.陶真典,范學鋒點注。武當山歷代志書集注(一)[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2]辭源[M].上海:商務印書館,1979.
[3][清]王概.大岳太和山紀略[M].
[4]郭順玉.會萬古之精華,斂一山之風月:元〈武當總真集〉的道教文學價值[J].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5).
[5][清]賈洪詔.續輯均州志[M].
[6]李峻,饒春球.武當山近五十年考古新發現[J].漢江文學,2001,(1).
[7]祝建華.武當山道教建築:兼談明代皇室家廟營造思想[N].武當道教,2003—3—15.
[8][明]任自垣,等.楊立志點校.明代武當山志二種[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9][民國]熊賓,趙夔.續修太和山全志[M].
[10]胡孚琛.中華道教大辭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11][春秋]李耳.梁海明譯註.老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靜樂宮的概況
靜樂宮在長治市區東北5公里的郊區關村村中。宮院坐北向南,為四合院布局。中軸線上依次有影壁、門亭、過殿、玄帝殿,兩側配以泰山聖母殿、藥王諸仙殿及角殿、兩廡等建築。廟貌森嚴,規模宏肅,紅牆綠瓦,古樸典雅,是一處道教之神的寓所。
靜樂宮之美
琉璃影壁位居宮院門亭之前,長約10米,高約5米,琉璃瓦頂裝修,形制呈歇山式,須彌式基座。門亭臨街而建,廣深各三間,平面近方形,單檐歇山頂。門額懸掛“靜樂宮”牌匾。門兩側蹲臥雄雌石獅一對,雄壯有力。門亭兩次間為磚雕牌樓,左右配置。樓身鑲嵌琉璃浮雕“二龍戲珠”、“飛龍騰空”等圖案。四周球形格眼磚雕圖案,角部為卷草花紋,造形古樸。檐下斗拱疊壘,雕刻華麗。亭頂琉璃脊獸、筒板瓦裝修。脊剎為獅駝寶瓶、寶珠相輪,美觀精緻。梁架斗拱上清式彩繪的人物、山水圖案,勾勒傳神。玄帝殿為宮中的一座主殿。殿前月台寬闊,平面規整。踏跺、垂帶皆備。該殿面闊三間,六架椽屋。前檐出廊,圓柱方額。仰蓮柱礎,浮雕蓮瓣。明次間各施異形拱一朵,龍頭、龍身、龍尾雕刻成一體,斜面拱瓣雕作雲形,大有飛雲繚繞、巨龍騰空之勢。
明間枋額上雕刻飛龍、飛鳳、武士人物及花卉浮雕,花紋清秀,鏤刻精細,富有立體感。兩次間枋額上分別刻制二十四位諸天尊神。四朵柱頭斗拱的三層昂咀上,分別書刻“玄天上帝”、“靜樂宮殿”、“福祿禎祥”。此種做法在上黨地區的同樣建築構件上尚屬少見。檐下構件上均刻制有龍、鳳、獅、虎圖及雲彩、花卉等浮雕.景象極為壯觀。東、西、北三壁頂端保存著反映道教內容的壁畫故事,共約60多平方米,殿閣流雲交錯,人物故事傳神,山水林木點綴,描繪極為自然,繪於清代道光七年(1827)。
殿頂滿覆琉璃,色彩絢麗。正脊仙人走獸排列有序。玄帝殿兩側,東為泰山聖母殿,西為濟瀆藥王諸仙殿,筒板布瓦,琉璃剪邊,均為懸山頂建築。正殿左側保存著清道光七年重修碑1通,青石製作,如若敲擊,可發出悅耳動聽的聲響。 據碑文記載,靜樂宮創建於明嘉靖年間,清康熙、嘉慶年間修葺,以後曾多次維修,至今殿宇巍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