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靖西縣有一條街,名叫繡球街。繡球是廣西的特產,圓圓的、吊著長穗,是送禮的佳品。以繡球來命名一條街道,這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
靖西縣有“小桂林”之稱,那是因為它的山是喀斯特的山,山奇而狀怪,水清而悠長。在一道道山水的包圍中,街道被中國畫似地點綴於其中。此街原稱舊州街,古來有之。街上住著500多戶人家,由於盛產繡球,一代傳一代,越做越紅火,後來就被叫作了繡球街。
繡球原產自於愛情,是很精美的工藝品,上面千針萬線連著女兒家的智慧和賢惠。以往,廣西的壯族男女在談戀愛時,繡球是女方向男方拋出的定情信物。
繡球街呈四四方方,街道乾乾淨淨。老式的磚瓦房,斑駁的紅木柱門,高低不一的青石板路,充分顯示了這裡的文化底蘊。看靖西人做繡球,發現她們是先貼布殼,把各種顏色的綢布貼在布底上,然後剪成瓣,再描上各式花樣,繡好後把瓣進行貼上,然後綴以珠子、流蘇。通常,一個繡球有16個瓣,也有32個瓣或更多的。坐在家門口做繡球的通常是女人,她們認真做活計的態度是一點都不馬虎的,一針針、一線線,盡顯功夫。但有時也會在繡球街上看到那些三粗五大的男人耐性十足地做著繡球,千萬別覺得好笑,論起手藝來說,他們一點也不比女人們差。在繡球街上做得最快、最好、最多的繡球王反而就是男人。
若逢年過節或遇上喜事,繡球就是搶手貨了。尤其可喜的是,作為旅遊工藝品的繡球如今已走出了繡球街,走出了國門,年產量達到十萬個以上。繡球街的家家戶戶,從七八歲的娃娃到六七十歲的老太太,都是製作繡球的高手;門上、窗上天天都掛滿了五彩繽紛的繡球,繡球已經成為一種文化。這樣的景象,世界上也只有在繡球街才能看到。